山 东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一 九 九
O
年 第四 期
论 《
三 国 志 通 俗 演
义 》
衬 人 的 认 识
与 把 握
’
王
平
文学发 展 的历 史进程 是 一个对 人 自身认 识
、 发现和把 握 的深 化过 程
。就 中国小 说 史来
看
,
对 人的认 识 和 把 握
,
经 历 了 一个 由神到
“人神
”
、
由
“英雄人
” 到
“ 一般人
” 的没
长历 程
,
对人 自身 日益 深入 的认 识和 把握 与小 说 自身的 日臻成熟呈 现为同步发 展 的 态
势
。 经 过宋 元 以 前小说 创作 的长期 酝酿 和实 践乡 《三 国志通 俗演 义 》
( 以下简称 《
演义 》 )
对人 的 认识 和把握
,
在 某种 程度 上突破 了从外 部规定去 认识人
,
触 及 到 了人 的个性特点
和 个性结 构
,
强调 了 人在 政治生活 中的 参予意 识和 主动精神
。但是
, 由 于罗 贯 中所 生 活的
时 代
,
正 是宋 代 理学流布浸 润的 时代
,
罗贯 中又 是宋 末理 学家赵 宝峰 的 门人 O
,
因此
,
《演义 》
在 对 人的 认识和 把握 上便与宋 代理 学有 着 密切 的联 系
,
更偏 重 于伦 常观 念
、 人
格 观 念方 面的规 定 和 制约
,
而对 个体精神生 活
、 情感 生 活则 有所贬 抑
。 这 样 一来
,
( 演
义 》
基 本上仍处 于
“英雄人
” 的阶段
,
没有 完成 由
“英雄人
” 到
“一 般人
” 的突破
。 标
志着这 一突破的是明 中叶 的 白话 短 篇小 说及长 篇小 说 《金 瓶 梅 》
。 本 文试 图通 过 分 析
《演 义 》
对 人 的认 识 和把 握 的一些 基本 特征 及其 哲学 思想 根 源
,
进而 证实上 述观点
。
元 明 之际
,
朝代鼎 革
,
社会 动荡
,
战 事题起
。 生 活 于这 一时期 的罗 贯中
,
据 明代王
沂 《稗 史汇 编 》说
,
是 一位
“有 志 图王 者
”
。
时 代 的各种 因素使他 对军 事斗争错综 复杂
的三 国历 史产生 了浓厚的 兴趣
, 从而创 作 了 《演 义 》这部反 映 政治 军事斗争的 长篇小说
。
难 能可 贵的是
,
罗贯 中在 《演义 》中赋予了人 以 扭转乾坤 的能力
,
高扬 了人 对 政 治的 主
动 参予精 神
,
以及人对 战 争胜 败 的关键作 用
。
、
《演 义 》
大胆地 肯 定 了人所具有 的 无比 强大的主 休力 显 和价 值
,
揭示 了这 样 一条 典
理
:
人才 的有 无
、
多寡 及是 否 善 于使用 人才
, 是决 定胜 败 的关 键
。 从 某 种意 义 上说
,
《演
义 》
对 人 的这 种认 识 和 把握
,
符 合人 是历史 的创 造者
,
人 是历 史 的真 正 主人这 一历 史 唯
物 主义 的命 题
。
范 卓
、 袁 绍
、
曹 操在 ( 演 义 》中 都是 失道 者
,
都是 被否 定
、 被 指责 的军 阀和 政 治野
心 家
。 但 是
,
三人 的最 终 结局 却完 全不 同
,
董卓 被戮
,
尸 体 被焚
, 头 骨破 烂 ,
袁绍惨 败
,
吐 血 而 死 ;
曹 操却 达 到 了 自己 的 目的
。 其 原因 何在 ?
《演 义 》明确 地告 诉我 们
, 董卓的
失 败在 于没 有人 才
,
袁 绍的 失败在 于不 会 使用人才
,
曹 操 的胜 利在 于广延 人 才
。 董 卓 之
所以能 够权 倾 一时
,
主要 依靠 一文 一 武
,
这 就是 李 儒和 吕布
。 然 而
,
即使这仅 有 的两位
臣将
,
董 卓也 不能 容纳
。
为了貂 蝉
,
他 与吕 布势不 两 立
。
李儒劝他 不要 因 小 失大
,
他 竞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