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 第 7 3 期
1 9 9 1 年 第 2 期
传 统 文 化 与 人 物 心 态 的 同 构
—
论 《
三国演义》 及 古 小说心理 描写 特点
李
,忠
昌
内容提 要
中 国古 典 小 说缺 乏或 墓 本 没有 心 理 描 写
,
几 成 定 论
,
然 本 文 作 者 却 持相 反 态
度
。
认 为 中 国古 典 小 说不 仅 有心 理 描 写
,
而 且 十 分丰 富
。
并 以
《
三 国 演 义 》 为例
,
论证 了中
国 古 典 小 说 心理 描 写 的特 点
,
即 注 重 动 态 的 心理描 写
,
注 重调 动 人 物 的语 言
、
行 为 及环境景
物 等意 识 与 心 理发 展 变化 的 同 步 时应
。
一 言 以 蔽之二 中 国 古 典 小 说 的心 理描 写是分 散而 隐 匿
型 的
。
以往
,
在学术界存 在一种印象式的结论
,
即中
国古代 小说缺乏或基本没有心理描写
。
对此
,
笔者
不敢苟同
。 本文试 图以 《
三国演 义》 为例
,
分析说
明 中国 古小说不但有心理描写
,
而且 是相当丰富
、
深刻和成功的
。
一般说
,
以表现重大 历史事 件为题材的 小说
,
是以恢宏的气势取胜
,
以浑然壮阔的场面见长
。
因
此
,
在心理描写上
,
往往不如以 市俗家庭以及婚姻
爱情 为题材的小说那样细致缤密
。
因而选择 《
三国
演义 》 这部以历史重大事 件为题材的作 品
,
则便更
能说明问题
,
以达到以斑窥豹的 目的
。
笔者认为
,
之所以说中国古代小说缺乏或没有
心理描写
,
一个重要原因
,
恐怕是 出在如何界定心
理描写的问题 上
。
与西方或现
、
当代 ,
J 锐相 比
,
中
国古代小说 多
注 重动态的心理描写
,
缺 少静态的分
析式心理描写 ; 注意调动人物的语言
、
行为及环境
景物等意境与心理发展变化的同 步对应
,
缺 少明确
的内心 活动的 连贯性 描述
。
一言以 蔽之 :
西 方或
现
、
当代 小说的心理描写是集 中而显现型的
,
而中
国古小说的心理描写 则主要是分散而隐匿型的
。
这
种区别
,
主要是 因心理表现方式
( 内向与外向) 的
不同而带来的艺术表现手法上的差异
,
当然就不是
高下优劣之 分 了
。
因此
,
我 们在 讨论心理描写时
,
就不 仅仅 指伴随 人物 行为过 程 中所 出现的 内心活
动
,
而且应是更为宽泛的心理学意义上 的带有传统
文化意蕴的心理描述
。
说得简赅一点
,
就是不单是
心里 而更
是心理
。
它不仅是直接的心里话动
,
而且
更是一种蕴含在整个作品 中的潜意识形态的民 族传
统文化心理的隐现
。
马克思说过
:
“历 史在根本上是
一 个心理 学问题
。
”对这一概括性结论
,
是否可以 作
这样的理解
,
历史文化意 识与 人的心理结构是对应
的 ;
历史的进程与人类思维发 展是同步的;
历史的
心 灵和心灵的历史是重迭的
。
所以
,
当古代小说作
家们再 现特定历史时期的生活时
,
必然浸透着该时
期人们 的心理意识
。
也可 以说
,
在 文学长河 中
,
只
有反映出在历史文化作 用 !; 人的内心 世界
,
诸如生
与 死
、
爱与恨
、
进与退等
,
才会光景常新
,
才会具
有永久的艺术魅 力
。
以
“ 七 实三 虚
” 历 史题材创 作的 《
三国演 义 》
,
其成功处不仅在 于艺术地再现了形象的历史
,
而且
还形象地再现 了 万
史的心灵;
对历史文化意识的总
体把握和对人 物心理的全面展示
,
特 别是写出 了二
者的对应和深层的默契
。
10 9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