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 学报
(
哲学社会科 学版 )
1
9 9
6 年 第 2 期
(
总 第 2 2
3期)
《隆 中 对
》
“
跨 有 荆 益
”
得 失 再 评 说
杨
德
炳
本 文 认 为
:
一
、
《
隆 中对 》
“ 跨有 荆 益
” 与
“ 外 结好 孙权
” 并 非绝对相 互 排斤 而
是仍 有 共存 的一 面
。
赤壁之 战 前后
,
孙 吴不 仅 是联 盟 的首倡 者
,
而 且 对 维护 联 盟 的
重 要性 有着 清 醒 认 识
,
对刘 备 亦持扶 持 态度
。 刘备 入蜀 后
,
双 方 在荆 矛 盾加 深
,
但
只 要 曹操这 一 主 要 威胁 继 续 存在
,
双 方 均 不 敢 轻 易破坏 联 盟 抗曹 大局
。
二
、
如 果 不
是 关 羽 一 系列 失误 给孙 权提 供 了 最有利 的时机 和条 件
,
孙权 不 敢 贸 然进 攻荆 州
,
因
为 他 既 无 必 胜 把握
,
更不 愿 两 败 俱伤 而 让 曹操 坐 收渔 利
。 刘 备荆 州之 失并 非是 由荆
益之 间地理 条 件 的不 利 因 素所
“ 注 定
”
,
而 是 在
“ 人 谋
” 上 输给 了孙权
。
近 年来 史学 界 对
《
隆 中对 》 的探讨 十分 活跃
。
而在
《
隆 中对 》 诸 问题 中
,
又 以
“跨 有荆
益
” 的得 失利 弊 问题 更能 激起 人 们的兴 趣
,
从 而成 为长 盛不 衰的热 门话 题
。
看来 对 这个 问题
的探 讨仍 有 继续深 入 的必 要
,
因为 围绕它 开展 争论 的许 多论 点 尚处 于尖 锐 的对 立状 态
,
而 一
些 新 见解 也 只有 经过 反 复探讨 方 有可 能成 为人 们 的共识
。 下 面拟就 三个 问题略 陈浅 见
。
对
“ 跨有荆益
” 究竟如何理解
过 去 人 们在探 讨
《
隆 中对 》 时
,
对
“跨 有荆 益
” 的得 失利 弊问题 十分 重视
,
而 对其 本身
的含 义却 并 不 注意
,
以为
“跨 有荆 益
”
无非 就是 跨荆 州
、 益 州而有 之之 意
, 难道还会有 别 的
解 释 或 另有 新意 吗 ? 新 近 田余 庆先 生对 此作 出 了全新 的解 释
,
提 出
“诸葛亮 草庐 作 对 时所 说
的
` 跨 有荆 益
’
, 主 要 不是 指据 三峡 而跨 荆 益
,
而是 指据 汉污 而跨荆 益
”
。 其 依据 大致有 二
: 一
是隆 中之西 历 来属 益 州汉 中郡 之西 城
、 上 庸
、 房 陵
, 此三 县 东汉末 脱离 汉 中郡 而分 置 为三 郡
,
蜀 汉谓 之
“东 三郡
”
。
自襄阳 向西 浸润 至于 益州 东 三郡
,
就 可 以算是
“ 跨 有荆 益
”
。 诸葛亮指
画天 下大 势
,
不会 忽 略近 处
。
二是 虽 然不 能断 言诸 葛亮 完全 没 有想 象到 由长 江入 益 州的 可 能
性
,
但 要 溯三 峡急 流仰 攻 入益
,
毕竟是 很危 险 很 困难 的
,
诸葛 亮未 必作 此设 想
。 这 一 见解 对
《
隆 中对 》 来说 真 不音 牵 一发 而动全 身
。
因为按 此 说法
,
人 们对 《
隆 中对 》
“若 跨 有荆 益
” 后
面大 部分 内容 的理 解 都必 须作 出 相应 的改 变①
。
因此
, 谁 如 果想 继 续研 究
《
隆 中对 》
,
谁就不
6
.
8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