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传统文化与人物心态的同构——论《三国演义》及古小说心理描写特点
(0 次评价)7168 人阅读0 次下载
曹操拒不称帝的心理障碍 以皇权思想为核心 内容的正统观念 , 是 中华民 族历史文化意识中的主体部分 。 它长期 “积淀 ”在 人 们心理 并构成人的心理 结构的骨干框架 , 而 且 作为 人 的一 种潜意识决定着人的心理定势和思维定势 。 《 三 国演义 》 中的拥刘反曹 , 既是作者们的历 史文 化意识的 自然流露 , 也是被描写对象深层心理的具 体内容 。 虽然汉 末群雄 蜂起 , 拥兵据 地 , 然而谁也 不 敢称孤道寡 , 冒然 自立为天 子 。 在 一些人的内心 深处 , 正 统观念 与 篡逆野 心是矛盾并存的 。 袁绍兄 弟虽得到 了玉玺 , 后又 落孙氏兄弟之手 , 但都没敢 面南称君 。 有人 可能说是 迫 于 形 势 , 时机 尚未成 熟 , 那么 , 曹操该是水到渠成 , 举手之劳 了吧 ? 人 们也可能说 , 曹操不 称帝是出 于策略 。 我看 , 曹操 所以采取 这 种无 冕之 王的 策略 , 正 是 出于正 统心 理 。 在孙策 、 关羽 等人 的心里 、 眼里 , 曹操不是昏 君而是奸臣 , 他们所以接受曹操的封赐 , 并致谢称 臣 , 不是冲着曹操 , 而是曹操身后的汉天子 , 尽管 他们 心里 清楚汉天子 不 过是曹操手 中的 一个 牌位 。 这些人兴 兵伐曹 , 也 是打 着清君 侧 、 保汉室 的旗 号 。 虽然旗号各异 , 口 号翻新 , 但心理土 却是 与曹 操相通的 。 也就 是说 , 汉 天 子这 个正 统观念 的象 征 , 既是曹操取天 下 的有利因素 , 也是他坐天 下的 最大心理障碍 , 因为在曹操的内心深处 , 也同样有 一个 正统观念这个历 史文化意 识在起作用 , 左右着 他的思想和行动 。 在该 书的第 5 6 回 写 曹操大 宴群臣 于铜雀台 , 时有王 朗等一班文官进献诗章 , 诗中多有称颂曹操 功德巍巍 , 合当受命之意 。 实际 卜 是这些人 的拍 马 屁 , 但也 是对曹操 内心的 一 次探试 。 曹操逐 一 览 毕 , 接着有一段表 白心迹的话 。 一 说他的所作所为 “专欲为国家 讨取 立功 , 图 死后 得题 墓道 曰 : ‘ 汉 故 征西将军曹侯之墓 ’ , 平生 愿足 矣 。 ” 二说 自己 “ 身为 宰相 , 人 臣之贵已极 , 又 复何望哉? 如国家无孤 - 人 , 正不知几人称帝 、 几人称 毛 。 或见孤 权重 , 妄 相忖度 , 疑孤有异心 、 此大谬也 。 孤常念 孔子 称父 王 之 至德 , 此言 耿耿 在心 ” 三 说 “ 但欲孤 委 捐兵 众 , 归 就所封武平侯之国 , 实不 可 耳 : 诚恐 一解兵 柄 , 为人 所害; 孤败 则国家倾危 ; 是以 不得慕虚名 · · 而处实祸也 。 诸公 必无知孤意 者 。 ” 我想不能将曹操 1 : 述的话全认 作欺人 之语 , 因为 , 事实 } 几 , 曹操不 但作 了明确的表 自 , 而且 至 死也没 自立为帝 。 书中仅 用 “欲 ” 、 ‘ 图 ” 、 “愿 ” 、 “ 望 ” 、 “ 念 ‘ 、 “恐 ” 、 “意 ” 等几个反映人物心理 结构的关 键字眼 儿 , 就准 确地把 握住 了对象有意味的瞬间心理形态 , 井把心 理 所由产生 的历史文化意识深刻的表现出来 了 。 这 种点睛式的心理描写 方法 , 是 中国古典小说心理描 写 的一 个显 著特点 。 它不 是象西方古典小说 那样作 分析式的静态心理 描画 (如 《战争 与和平) , 而是 在叙述式的动态描述中 , 使心理 活动链条按故有思 维轨迹演进 。 卜 边所引曹操对群臣 劝进的 一 番心迹 表 白 , 你能说不是在进行心理描写 吗? 依 我看 , 妙 就 妙 在形式 上的 画 龙点睛 , 内涵 卜又 让人 玩 味 无 穷 。 书中第 7 8 回 写 曹操病 危弥 留之 际 , 东吴 遣使 卜书 , 劝 曹操早 正 大位 , 愿纳 土 归降 。 操 览毕大 笑 , 并出 示群 臣 日 二 “ 是儿欲使 吾居 J 几炉火 l 几 耶! ” 这 石两鸟的写法 , 既让人联 系起来想到东 吴劝 进的 深长用 心 , 又 考虑到曹操识破其计的幽远心理 。 而 这 两者的心理 卜 有 一个共同点 , 那就是都把 正统视 为最高的堆则 , 同时也是心理的最大障碍 而 读者 也是 由此体会到 隐藏在人物潜意识 中的历 史文化意 识 — 谁也不 能改变或违背 历史意识 所凝 晶成的思 维定势和心理 定势 , 无论是东吴 的用心 , 还是曹操 的识 破 , 都是 由这 一定势引发而出的 。 《 三 国演 义 》 心理 描写 艺术 , 令人赞 羡的还 不 止 于对曹操心理 的 “点睛 ”之 法 , 还 在于 同样是写 人 物们的正 统观念 , 但在不 同人 物的心理 1 : 却有着不 同的表现和反 映 。 如果说曹操不称帝 , 主要表现为 内心的 “不 敢 ” , 是受制 于传统文化心理和外界的正 统 观念的制约 , 那 么 , 曹工 、 刘备 、 诸葛亮等人 , 则 表现为这种 内在 与外在的 程度不 同的规约 。 在第 80 回 专 章 写 , ’ 曹王 废 帝 篡 炎 刘 , 汉 一E 正 位 续 大 统 ” 。 从回 目 l 几 , 就清楚看到 正统观几 乎成为全 书 的传统文化意识的灵魂 。 相 比之 卜 , 曹王 似乎 比乃 父 大胆 , 心理 障碍也 许不象曹操那么大 。 但这只 是 程度不 同而 已 , 司马豁 向王进 谏 : ‘ 虽然诏玺已 至 、 殿 卜 宜 且 卜 表谦辞 , 以 绝 天 下 之谤 。 ” 后 二次有诏 , 工 仍恐天 卜 后世 , 不 免篡窃之名 贾诩 出谋 , 令献 帝设 “受禅坛 ” , “ 便可以 释群疑而绝众议矣 ” 这 说明 110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9-06-19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4-10 21:14 , Processed in 0.428016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