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21
流地位的,相当一部分学者的看法。
(2)认为《演义》的创作方法主要是浪漫主义的。八十年代代表性
的论文有刘知渐的《〈三国演义〉新论》(载其所著《〈三国演义〉新论》
一书,重庆出版社 1985 年 6 月第1版)。
(3)认为《演义》的创作方法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八十
年代代表性的论文有吴小林的《《试论〈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 (载《三
国演义论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
(4)认为《演义》的创作方法是古典主义的。这种观点出现于九十
年代, 代表性的论文有黄钧的 《 〈三国演义〉 和中国的古典主义》 (载 《〈三
国演义〉与中国文化》,巴蜀书社),张锦池的《论〈三国志通俗演义〉
的创作原则和人物描写》(载《明清小说研究》1993 年第 1 期)等。
(5)认为《演义》的创作方法既不属于今天所说的现实主义,也不
属于今天所说的浪漫主义,而是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情调、传奇色彩的结
合。代表性论述有沈伯俊的《罗贯中和〈三国演义〉》第六部分第一节(春
风文艺出版社 1999 年 1 月第1版)。
2.关于《三国演义》的虚实关系。这与上一问题密切相关,一直是
讨论的热点之一。八十年代代表性的论文有:何满子的《历史小说在事实
与虚构之间的摆动》 (载 1984 年 3 月 20 日《光明日报》;收入其所著《汲
古说林》一书,重庆出版社 1987 年 11 月第1版),傅隆基的《〈三国志
通俗演义〉 “基本符合史实”吗?》 (载 1984 年 4 月 17 日《光明日报》) ,
曲沐的《〈三国演义〉“虚”“实”之我见》(载 1984 年 5 月 15 日《光
明日报》),刘绍智的《〈三国演义〉的反历史主义》(载《三国演义学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