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演义》研究的百年回顾及前瞻
(0 次评价)9434 人阅读0 次下载
三国艺苑 www.sanguocn.com 21 出各执一端的主题之争,而更多地从文本本体、整体、立体地认识《三国 演义》的题旨内涵。因为《三国演义》由历史积淀而成的丰富内涵不可能 以单一主题加以概括,而且题旨本身具有开放性和重释性,会随着时代的 发展而作出新的阐释,任何单极思维都会重蹈“盲人摸象”的覆辙。 4、形象研究。20 年代初,钱玄同、鲁迅等都曾对包括人物形象在内 的艺术手法作过概要论述。至 40 年代,李辰冬对《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 尤其是对曹操、孔明、周瑜作了较为精辟的分析。但总的来看,前半个世 纪有关人物形象研究成绩不著。1959 年“为曹操翻案”的大论争,虽然对 《三国演义》 中的曹操形象及其与历史上的曹操的关系展开了热烈的争鸣, 但由于发起论争的历史学界对历史人物与文学形象的普遍混淆,因此没有 能以此为契机把《三国演义》的人物形象研究引向深入。新时期《三国演 义》形象研究成绩卓著,主要表现在两个“回归” 、两个“突破”上。两个 “回归”指:一是从原先重在政治立场回归文学本身,侧重于艺术的、审 美的分析与评价;二是从西方典型理论的图解式分析回归中国文学传统, 侧重于从中国小说史艺术形象的发展视角进行考察。两个“突破”指:一 是广度上的突破,即从过去重点关注曹操、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等 主要形象转向全体,过去被忽视的次要人物都逐步进入研究者的视野;二 是深度上的突破,许多学者以新的视角、理论与方法对《三国演义》的人 物形象进行重释,提出许多新见,有力地促进了《三国演义》的形象研究 向深层推进。不过,从更高的要求来看, 《三国演义》形象还多停留于个体 研究。今后应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体系性和原型性研究上来。 5、应用研究。海外主要集中于日本,在大陆,则勃兴于 80 年代中叶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7-06-29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5160554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9-10 20:53 , Processed in 0.873319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