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童
赢侧
物 与 写 缺 点 的 问 题
—
《
三 国 演 义
· 失街 亭》
学 习 札 记
朱 靖 华
近 年来
,
随 着新形 势发 展的需要
,
文
学理 论界正 在深 入讨论 如何 塑造社会 主义
新人 的问题
。 讨论 自
然 涉及 到早年曾提 及
的写正 面人 物可不 可 以写 缺 点的 问题
。 有
人 认 为
,
写 新人 必须写 缺点并不 是艺 术 的
真 理
,
写了 缺点就 容易损 伤正 面人物 的完
整 形象
,
就会 缺 乏成 为
“社 会 中 坚
” 那
种
“ 冲激力量
、 推动力 量
”
;
有 人 则 认
为
,
“人 无完 人
” 是生 活的真理
,
现 实生
活 中有许多
“既体现 着时 代精神 的宝 贵优
点 又有不 可避 免的 缺点和 局限
” 的真实的
人
,
因而对他 们不妨 写
,
也必须 写
,
不 然
就会 脱离 生活 真实
,
出现违 背生 活逻辑的
“理 想化
”
,
重 复
“ 高大完美
” 的错误理
论 ,
而且写 出某 些
“从优 点 的熠 熠闪光 中
见 出弱 点
” 的人物如 乔光 朴
、 刘毛妹等人物
形象
,
反而 对
“ 四化
” 建设有 推动作 用
。
我 觉得
,
这些讨 论 是有益 的
,
确 属社
会 主义建设时 期新的历史任务的需要
,
也
是作家 皿待解决的艺 术 职责和重大课题
,
我 的基 本看 法是
:
一切从 生活实 际 出发
,
既 应该写完美 的英雄人物
,
也 可 以写 有缺
点的新人
。 前 者容易理解
,
后 者 认 识 不
同
,
_
巨长期 争论 不休
,
为 了更好 地解 决后
一 问题
,
我认 为
,
除 了 继续 在理 论上进 行
探讨
,
还 应该认 真研究 和 解剖一 些古 典文
学的创 作范 例
,
在创作 实践 方 面 取 得 经
验
,
会更 有实 效些
。
最近
,
我重读 了 《三 国演 义 》的 ( 失
街 亭 》
,
感到作者 塑造 诸葛亮 这个 正面形
象 的艺 术实践
,
在 写正 面人 物可不 可 以写
缺点的 问题上
,
提供 了成 功 的艺术榜样
。
为 了深入 探讨这 一问 题
,
我想对 这 一段文
字做 些具 体分析
,
以 供读 者参 考
。
《失街 亭 》这 回书 中
,
作者 用 了很 大
篇幅 去描 写诸葛亮犯 了一 次大错 误
,
打 了
一 次大败 仗
。
然而
,
当人 们读 完 全 文 之
后
,
却觉得诸 葛亮 的崇 高形 象不 仅没有被
损 伤
,
反 而显 得更 加真 实
、 更 加丰满
、
更
加 高大
。 这 是什 么原 因呢?
(一 ) 作 者对诸 葛亮采取 了 欲 褒 先
贬
、 欲扬先 抑 的艺术 态度—
寓
“褒
” 于
“ 贬
”
,
寓
“ 扬
” 于
“抑
”
,
其基调 和最
终 目的都 是为 了对 诸 葛 亮 进 行 更 大 的
“褒
” 和 更大 的
“ 扬
”
。 这 样 的 艺 术 处
理
,
即使写 了诸 葛亮 的缺点也无 损于 诸葛
亮的基 本形 象
,
反而 能成为 进一 步刻 划诸
葛亮正面 性格 的手 段
。
让 我们 先看 一看诸 葛亮是怎 样犯 的错
误 吧
。
《
失 街 亭 》
是 描写 三 国时期蜀 汉和曹
魏 两个封 建 统治集 团
,
为 争夺 全 国统治权
而 进行 的一 次战 争
。 故 事叙述 蜀 国的诸葛
亮
,
在益 州辅佐 后 主刘禅对内 发展生 产
、
稳 定 民 心 , 对 外七擒孟获
,
稳 定 南 疆 之
后
,
于公 元二 二七年第 一 次出兵 祁 山
,
北
伐曹 魏
,
以求统一 中国
。 但是
,
“ 一 出祁
山
” 的战争
,
却遭 到 了失败
。 这 次战争失
败 的主 要原 因
,
是 由于诸葛亮任用 马诬
,
丢失 了战 略要地—
街 亭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