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 内心 不安
,
但此 时尚无性命之虞
。 曹植为
此写 了 《
赠丁仪》 一诗
。 吴淇在 《
六 朝选诗
定论 》 卷五 中解释
“ 初秋 凉气发
,
庭树微销
落
” 说
: “谓 文帝初用事也
” ; 解释
“在贵多忘
贱
,
为 恩谁能博
” 说
:
“谓文 帝身 贵
,
忘平 日
之交也气
“恩不及 诸子 也
” , 解释
“狐 白足御
冬
,
焉 念无衣客” 说
:
“谓 恩不 及丁 仪也
” , 解
释
“子 其宁尔心
,
亲交 义不薄
” 说
:
“需之 异
日者
,
情见 乎词矣
。 ” 总之
,
《赠丁 仪 》 系为
丁仪 未得封赏而 作
,
说明此 时丁 仪尚在
,
曹
植也 尚未就国
。 此 后
,
迫害日渐加剧
。
《
魏
志 》 曹植本传裴注 引 《魏 略》 云
: “及 太 子
立
,
欲治仪罪
,
转 仪为右刺奸椽
,
欲仪 自
裁
而 仪不能
。
乃 对 中领 军 夏侯尚叩头求哀
,
尚
为涕泣而 不能救
。 后遂 因职事
,
收付狱
,
杀
之
。 ” 可见 丁仪 从未被 封赏到收狱被杀
,
中间
有一 个逐步演进 的过 程
,
这 是需要时间的
。
又据 《
魏志
·
夏侯尚传
》 , 曹 玉 即位后
,
尚初
封 平陵亭侯
,
拜 散骑常侍
,
继 迁 中领 军
。
丁
仪向夏侯尚 叩头求救
,
是 尚为中领军 时
,
由
此也 可知曹王 即位后丁仪并未 立 即 遭 到 杀
害
。 大 约就在丁仪向夏侯尚求救期 间
,
曹植
写 了 《野 田黄雀行
》 , 以少年拔剑捎 网救雀的
故事为喻
,
抒 写 自己不 能解救 朋友 的悲愤 心
情
。 黄节认为
:
“ ` 篱间雀
’疑 即指仪
,
` 少年
’
疑 即指尚
。
当仪之 求哀 于 尚而 尚涕 泣
,
犹 少
年之悲 雀也
。 植为此篇
,
当在收 仪 付 狱 之
前
,
深 望 尚之能 救仪
,
如少年 之 救 雀 也
。 ”
(
《汉 魏乐府风笺 》)这 种分析是有 一 定 道 理
的
。 但 是
,
夏侯尚虽 与曹 王交谊甚 厚
,
但 也
只有同情丁 仪而 已
,
终不能救
。 最后
,
曹巫
挑了 一点小毛病
,
将 丁仪关起来
,
杀掉了
。
从曹植本传的行文看
,
植及 诸王是在丁 氏兄
弟被杀 后才就 国的
,
这 时离曹不 即位肯定 已
经有一 些 时候了
。 不久 (黄初二年 )
, 就发生 了
贬爵安乡侯的事
。 可见
,
曹植 在临 描呆 的时
间实在有 限
,
亲出巡 游的可 能性极 小
。
(二 ) 曹王 对待 诸侯苛薄寡情
,
限 制极
严
。
《魏志
· 武 文世王 公传 》 裴注 引
《袁子
》
日
:
“ 魏兴
, 封建侯王
, 皆使寄地
,
空名而
无其实
。王 国使有老 兵百余人
, 以卫其国
。 虽
有王侯之号
, 而 乃济为 匹夫
。 县隔千 里之 外
,
无朝聘之仪
, 邻 国无 会同之 制
。诸侯游猎不得
过三 十里
, 又为设防辅监 国之官 以伺察之
。王
侯皆思为布衣而不 能得
。 ”临描离 莱 州 湾 虽
近
,
但也 大大超过了三十 里
,
在监 国渴者严
密的监 视下
,
曹植是 很难启行的
。 曹植到临
淄不久
,
就 发生 了监 国渴 者灌均 希指 以
“ 醉
酒悖慢
,
劫胁使者
” 的罪名加害的事
。 曹 不
本 想借机杀 掉曹植
, 但因太后 挽救
, 才 只给 了
贬爵安乡侯的处 分
(见
《魏志
》曹植本传及 注
引 《
魏书》)
。 在这种 恶劣的气氛中
,
曹植 不
惜违禁 到海边巡 游
,
实 在 是难 以想 象的事
。
也 许有人会 说
,
曹植前期缺乏 写 出 《泰
山梁甫行 》 的思 想基 础
。 现在认 为该诗 写于
后 期的论 者
,
确也不 曾提 出别 的理 由
,
只是
认 为曹植 后期连 遭流徙
,
同人 民有了一 些接
近
,
思 想感情发生 了一些变化
,
因此才 写 出
了 《
泰 山梁甫 行 》这 样的直接反 映 民生疾苦
的作品
。 其实
,
这种看法是片面 的
。 曹植后
期的生 活
、 遭遇
、 思 想
、 创作固然与前期 大
有 差 别
,
但也 不 能将这绝 对化
,
从 中截然划
出一 条鸿 沟
,
还应看到前后期的必然 联系
。
以反 映现实 和 同情疾苦而 言
,
由于曹植早有
“ 流惠下 民
” 的思 想
,
又
“ 生 乎 乱
,
长 乎
军
” , 对现 实生活早 有较为 深刻 的 观 察 和体
验
,
因此在前期 作品 中也 有这样的 内容
。 《送
应 氏》
(其 一 )
云
。“步 登北芒 阪
,
遥 望洛 阳
山
。 洛阳何 寂寞
,
宫室 尽烧焚
。 垣墙皆顿 瓣
,
荆棘 上参 天
。 不 见 旧省老
,
但 睹新 少年
。 侧
足无 行径
,
荒 畴不复 田
。 游 子久不 归
,
不识
陌与吁
。 中野何萧条
,
千里 无人烟
。 念 我平
生 亲
,
气结不能 言
。 ”描 写洛 阳和 中原大 地在
董卓乱后 的萧条 荒芜景 象
,
倾吐对 于战 乱 的
感慨
,
是很 感人 的
。 这 诗作 于建安 十六年
,
曹植 时方二 十岁
,
刚 封为平 原侯不久
。
拿这
诗和
《泰 山梁甫 行 》 比较
,
写作时的思 想基
础很 难说 有什 么不 同
。
因此
,
不应 以思 想基
础为 由
,
认定 《泰山梁 甫行 》 是曹 植的 后期
作 品
。
八 一年 八月
贵州社会科学一九八二 年第一 期 (总第十期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