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五千年来民族传统的体现、民族精神的积淀!并且文章作者在看似客观的
陈述中对犯上作乱、见异思迁的叛逆之臣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如曹操、董
卓、吕布等一系列反面人物,对他们的所作所为及结局的交代表明了不忠
之臣都没有什么好下场,到头来只会落得个悲惨的结局。这些反面形象也
更好的衬托出了忠义之臣的高大,忠与不忠形成鲜明对比,更凸显了忠义
之臣的品行高洁、 难能可贵, 隐含了作者强烈的善恶是非观。 文中并无 “我”
的出现,但处处是对忠义之臣的热情赞颂,对不忠之臣的猛烈抨击,暗寓
着作者的褒贬。姑且不论忠义之士是否兴扶了社稷,但在他们身上的确寄
托了广大人民的美好意愿。在那样一个暗无天日的社会里,人民呼唤正义
的力量,渴望正义压倒邪恶,于是英雄形象在民间故事中应运而生,与那
些反动势力展开不屈不挠的斗争,守护着人们对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或
许从某种角度来说,桃园结义等“忠义”的行为有些小集体化或过于理想,
但感动我们的是这种忠义的精神。人民渴望仁君贤相治理国家,社会的稳
定、繁荣需要忠义之人的奋斗,忠、义二字已成为民族精神中不可缺少的
重要组成部分,全书使人为之动容的也正是这种忠义精神。 《三国演义》的
字里行间处处浮现忠义的身影,如千里走单骑的关公、承托孤之命的武
侯……忠义精神永远值得颂扬,这也体现了著作积极的思想意识和价值取
向。另一方面,国家需要忠义之士,在社稷危亡的关键时刻,这些忠义之
士能够挺身而出,无畏的与悲剧命运进行顽强的抗争,即使不能力挽狂澜,
但是英名万古流芳……悲剧人物的悲剧精神得以彰显。特别是对蜀国忠义
之臣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不屈奋进精神的描述,随着蜀国的日渐衰亡,充
斥了浓重的悲剧色彩。突出的如诸葛亮六出祁山终无功而返,为危在旦夕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