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就 宇宙 的本体论发表意 见可说是很 少 的
。
作家的 世界观主要表 现在他的社会观
、
政 治
观
、
人生观
、
伦理 道德观
、
美 学观以及他对
重大现实问题的观点的总和之中
。
因此
,
我
们 应该先考查罗贯中在这些 问题上 的观点
,
而后再就他的 世界观作出判 断
。
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的罗贯中是不可
能具有阶级斗争推动社 会前 进 的社会观的
。
但他 在一定程 度上却是懂得社会是在不 断变
化和发展 的
。
“分 久 必
合
,
合久必 分
”
(《三 国演义 》第一回)
,
表现了他对社会
的基本理解
。
他不 相信有万 世一统的永恒帝
业
,
而是认为
“
合
”到一
定时候就要
“
分
”
;
可是
“分”
也 不是永远
“
分
”
下 去
,
“分”
到一定时候又要
`
合
”
。
罗贯中 的几部小说
,
写 的都是
“
合久必分
,
分久必 合
”
,
这绝不
是偶然 的
。
罗贯 中还曾通 过崔州平的 嘴巴表
达了这一 思想
:
如果当时 的形 势是
“分”
,
还 没有 到
“
合
”
的时候
,
那么
,
即使是象孔
明那样的奇才也 不能马上使之
“合”
;
强使
为之
,
“徒费
心力耳
!
”
这就 说 明
,
在罗贯
中 的心 目里
,
社 会发 展的趋势不是任何人可
以扭转 的
。
自然
,
这种
“分
久必 合
,
合久必
分
”
的社会 发展观
,
是一种 历史循环论
,
仍
然 带有宿命的色 彩
,
但是它比起
“
圣人 之
业
,
万世不变
”
的社会观来 无疑要进步 得
多
。
这种社会 发展观的产生
,
乃是我 国封建
社会 长期停滞
、
新的生产方式 还未 出现前 的
客观反映
。
由于在我 国封建社会 里 每次 农民
起义 后所建立起 来 的王朝
,
仍然是封建王
朝
;
过了若干时候
,
这一 封建王 朝又总是被
新的农民起义 所摧毁
;
而 刚 刚建 立起来 的新
王朝
,
又只能是一 个新的封建 王 朝
。
自残唐五
代 至元末明初莫不 如此
。
因此
,
罗贯 中虽然
看出了社会 的发展 变化
,
但却不了解 (也 不
可能了解 )封建社会 将被新的社会所替代
,
而只能在
“分久
必 合
,
合久必分
”
的历史循
环论 里打 圈子
。
但是
,
这一含有宿命因素的
社会 发 展观
,
在当 时却是具有进步意义 的
。
在罗贯中的政 治观中
,
突 出的有两点
:
一是正 统思想
,
二是明主贤臣思想
。
对此也
要作具体分析
。
正统思 想自然是封建思想
。
魏姆吴三分 天下
,
谁是正统
,
封建史学家一
直是有 争论 的
。
规律性的现象是
,
北 宋以
前
,
凡是统治中 原地区
,
定都在 中原 的 王
朝
,
他 们 的史 学家无一 例外都是以曹魏为正
统
。
但是
,
到了南宋
,
形势发生了变化
。
入
主中原
、
定都中原 的是金
、
元王朝
,
偏安 东
南的是赵宋王朝
。
如果南宋 王朝 的史学 家仍
然肯定曹魏是正统
,
那就无异 否定了赵宋王
朝 的合法性
。
所 以
,
朱熹的《紫阳纲目》 一
反陈寿
、
司马光所为
,
把蜀汉尊为正统
。
元
王 朝在 消灭了金王 朝和南宋王 朝统一 中 国以
后
。
定都在大都 ( 今北 京)
,
自然是以正统
白居
,
并肯定曹魏为 正统
,
否定蜀汉为 非
正统
。
但在元 代
,
汉族知识分子 却 把 元王
朝视为 异族统治
,
并不承认它是正统
。
然
而在 当 时元王 朝 的残酷统治下
,
又不能直接
表现这 一观点
,
于是他们便在文 艺作品中以
肯定 蜀汉为正统的形 式加以表 现
。
这就是
( ( 三 国 志平话 》以及元杂剧中出现 的很多三
国戏普遍以蜀汉为 正统的主要原 因
。
就封建
社会里 的人民群众来 说
,
对谁是正统本来是
不 关心的
,
但哪个王朝对自己的压迫
、
剥 削稍
微 减轻一 些
,
却和他们 利害相 关
。
元王 朝的
异族统治
,
无 疑要比本民族压 迫者 的统治专
横
、
暴虐得多
。
所以
,
在这一特定情况下
,
汉族人民一般也都接受了汉族知 识分 子以蜀
汉为正统的思 想
。
罗贯 中在《三 国演义 》中
肯定蜀汉为 正统
,
一 方面 表 明
,
在 他 头 脑
里
,
封建思想是很严重 的
,
但在 另一方 面却
也表 明
,
这 里有 隐蔽 的民族意识在
,
也 在一
定程度上 反 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 意 志 和 愿
望
,
因而不能 一概否定
。
明主贤臣的政治思想
,
同样属于封建的
意识形态 的范畴
。
但是
,
这一思想又曲折地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