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舌战吴群儒》
、
《孔明智激孙权》
、
《孔明智说周瑜》
、
《 孔 明计伏 周瑜》
、
《七星坛孔明祈风》
、
《 孔 明一 气 死 周
瑜》
、
( (孔明定计 略四郡》
、
《 孔 明二 气
死 周瑜》
、
《孔明三气死 周瑜》
、
( ( 孔 明大
哭周瑜》等章节
。
这是第一 个介 绍
孔 明形象及其故 事 的罗贯 中小说的外文译
本
。
公 元
18 45
年法人泰奥 多尔
·
帕维译 出
的法文本《三国志》
,
则是最 早 向西方 国
家介绍孔明 的译作
。
据至今为止的不完全
统计
,
孔 明故事已经先后流 布我国境 内的
满族
、
蒙古族
、
锡伯族
、
达斡尔族
、
朝鲜
族
、
维吾 尔族
、
哈萨克族
、
藏族
、
白族
、
傣族
、
傈僳族
、
卡仇族
、
布依族
、
侗族
、
壮族 等
;
域外 的朝 鲜
、
日本
、
蒙古
、
越
南
、
泰国
、
缅甸
、
印尼
、
新加坡
、
菲 律
宾
、
美国
、
英 国
、
法国
、
德 国
、
荷兰
、
意
大利
、
波兰
、
苏联
、
爱沙尼 亚等及其语种
相同诸国或地区
。
(详 拙编《孔明 故事译
事系年》)
罗 贯中小 说 中所描写的这个主要人物
诸葛亮的艺术形象及其故事
,
也受到 域外
诸 匡的热烈欢迎
。
在苏联
,
几乎每一个图书
馆或爱好读 书的人家里
,
都有罗贯中的这
部小说
。
苏联学者B
·
A
·
帕纳舒 克指
出
:“
它可以说是一部真正具有 丰富人民
性的杰作
。”
日本 汉学家吉川英 治 说
:
《 三 国志演义》是
“
世界古典小说均无与
伦比
”
的小说
,
他从少年时起
,“
一读再
读
,
百读不厌
。
”
泰国文 学学 会1 91 4年把
罗 贯中这部小说的译本定为优 秀小说
,
泰
国教育部还曾明令把它作为中学的作文 范
本
。
《 三国志演义》 中的三顾茅庐
、
舌 战
群儒
、
草船借箭
、
七星坛祭风
、
三气 周
瑜
、
七纵七擒等孔明故事
,
尤其受国外读
者的欢 迎
。
因 此
,
有 不少名为 《三国志》
或 《三国志演义》 的编译 本
,
实际上主要
是节选其中的孔 明故事
。
还 有 的只选 译孔
明一生 的故事
,
如斯坦特的英译本《 孔明
的一生》
;
甚 至还有 的仅仅摘译 孔明故 事
的某些片断
,
如弗朗茨
·
库恩的 德译本
《 访求卧龙》
,
约翰斯蒂 尔的英 译本
《 舌 战》
,
杰米森的英 译本《 诸葛亮 与
箭》
,
威廉
·
格鲁贝的德 译本《祭祀 死者
的礼仪》等
。
在 《三国志演义》的各种 译本
或 译文 中
,
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别的人物
能 象 孔明这样
,
受到 如此多的译者或 读者
的重视和欢迎
。
而 且
,
外国学者 对罗贯 中所写的孔明
形 象给予很高的评价
。
十七世纪末
,
日本
湖南文山把 诸葛亮比为汉初三杰之一 的张
良
,
说诸葛亮有智
,
关
、
张有 勇
,
号为蜀
汉之
“
三杰
,
(《通俗三国志或问》)
。
十
九世纪
,
英人斯 坦 特称赞孔明智慧
、
忠
诚
、
勇 敢
,
是中国历代少有的被普遍 崇敬
的人 物
,
而且 他 的军事智谋 至今仍有重要
参考价值
。
近年来
,
不少 学者还就此进行
了深入 的分析和探索
。
罗贯 中的 《三国志演义》 及其 孔明故
事的广泛传播
,
对于兄弟民族 及域外 诸国
的文 学艺术创 作
,
产生了不 可忽 视的影
响
。
首先
,
对于历史小 说或战争 题材小说
_
创作的影 响
。
十九世纪
,
我 国蒙古族作家尹湛纳希
(
18 3 7一18 92
)在描写成吉 思汗英雄业绩
的历史小 说 《青史演义》 中
,
取《 三国志
演 义》等书 的英雄主义精神
,
直接借鉴其
典 型化 的方法 和章回的艺术形式
。
描写战
争场面 时
,
作者还把
“
《三国演义》
中的草船借箭
、
七擒孟获等 故事 的结构布
局
,
一一运用 在自己的作品里
,
使得 整个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