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作格言
,
甚至书为座右铭
。
这和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
一样
,
都是诸葛亮人生观的
结晶
,
颇有学习的价值
。
黄裳同志把诸葛亮所主张的澹泊
,
解释为不知进取
,
“视世
事
如浮云
”
,
这未免 有点望文 生义
。
正 因此
,
他便把诸葛亮的 进取与澹泊完全对立起来
,
甚至认为诸葛亮是否主张澹泊
,
也不 足信了
。
考之三国史料
,
诸葛亮从隆中出 山
,
到五丈原损世
,
除了为治理蜀 国和统一
,
!
l
因而
建功立业外
,
儿乎毫不关心个人的其他利益
。
他南征北进取得胜利
,
坚决反对同 僚主
张给他以
“加九锡,
称王
”
的荣誉
,
甚至 拒绝人们的祝贺
,
他认为天下没有统一
,
是作
臣子的羞 耻
,
“坐 自贵大,
非其义也
,
”
他误用马樱街亭失利时
,
上表请罪
,
“
自贬 三
等
,
”“
引咎责躬
,
布所失 于天下
。
”
他在给后 主的表中
,
说他
“随
身衣食
,
悉 仰 于
官
,
不治别生
,
以长尺寸
。
若臣死之日
,
不使内有余帛
,
外有赢财
,
以负陛下
.
”
《三
国志
·
蜀书》说诸葛亮死后
,
证明他所说的是实话
。
他死时遗命
“因山
起 坟
,
家 足容
棺
,
脸以时服
,
不须器物
。
”
他在用人 和奖惩上
“开诚心
、
布公道
”
,
有功 者虽仇必
赏
,
有过者虽亲必罚
,
绝不从 个人思 怨 出发
,
所以他死后
,
一些曾被他惩罚 过的臣僚痛
哭流涕
.
这一切充分说明
,
他在涉及个人I均问题上的确是十分澹泊的
。
马克思 主 义的历史观要求我们在评价古代政治家时
,
主要看他们刘于社会的进步是
否作出过贡献
,
不要过分看重他们进行活动时
,
怀有何种卑微的欲念
。
我们肯定诸葛
亮
,
主要是他在蜀国革除弊政
,
为统一中国而奋斗终生
。
但从继承民族优秀传统来说
,
他在个人品德上 的修养
,
也是完全值褂 后人景仰的
.
我国古代有一些政治家和思想家
,
主张为国家民族和天
一
「苍生
,
呕心沥 血
,
肝脑涂地
,
而且严格要求白己在品德修养上成
为那个时代完美的典型
,
作天 下人的表率
。
但历史上真正能够言行一致
,
成为这样完美
的典范人物并不很多
,
诸葛亮则是其中之一
。
至 于他的 历史局限性
,
此处就 无需赘议 了
.
注
:
黄裳同志著文
,
见1 9 8 4年1 1月1日《人民 日报》八版《格言
·
成讯及其他》
1984年11月初
(」
:
接 第1 20页
)
大
学
生
论文选
编
经济
曾国藩和近代科技
朱振华(8 4
.
1
.
工1 6
)
不能以
“
中原中心论
”
否定 江南古文明
向一车 (84
.
3
.
112)
净
林金詹
从地方志记载看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城乡
手工业
戴鞍全
冈
(
8 4
.
2
.
10 4)
扩大再生产两种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
学习马克思 《资本论 》的体会
马救棋(8 4
.
!
.
9 9)
苏轼灵感论初探
试谈艺术的根本特 征
(54
.
1
.
1 1一)
(84
.
1
.
1 0 。)
补白
哲
学
到发展中去找真理的绝对性
准
(剑
。
,
.
1 1
刁
谁是采石矶之捷 的指挥者
扬子鳄崇拜与
“
文身断发
”
一
分为二与合二而一新解
她禹(84
.
1
.
l x)
王圣宝(84
.
4
。6
1)
张凌云(54
。5.
3 8)
1 17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