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民是玄德第一
作用
”,
却把曹操的
“恤
民
”
化作诈伪的行为
。
这样从对人民的态度上区
别曹
、
刘政 治品质 的优 劣
,
以加 强拥刘反曹正统 思想
,
显然 使毛本比嘉靖本的民本 主义倾向
大为加强 了
。
这种民本主 义虽未出封建政治思想的范畴
,
特别又 寓于正统观念之中
,
有较大
的局 限性
。
但在封建时代
,
这种以民为贵的尊帝 正统思 想
,
毕竟和农民阶级对
“好皇
帝
”
的期
望有一 致性
,
而对于经受了数十年天 灾兵祸的清初人民尤具有较大的感 染力
,
因而受到他们
的欢迎是不奇怪的
。
尤为可贵的是
,
毛本还使刘备爱民的 品质有所推及
,
扩大到农民起义军
。
从它删去
“玄
德骂曰
”
和
“
斩首千级
”
两个细节看
,
尽管没有 改变刘备反对 和镇压农民起义的基本立场
,
但已赋 予刘备对农民起义军的 某种理解和宽容的态度
,
既不认为农民起义是
“无端”
的
,
也
不认为镇压农民起 义须杀得越多越 好
。
从 而赋予并肯定了他的
“
为政焉用 杀
”
的思想
。
在清
初
“
扬州十日
”、“
嘉定三屠
”
血迹未干的情况下
,
刘备形象的这些变化
,
无疑具有历史进 步
意 义
,
是对嘉靖本 的一个重要突破和提高
。
毛 宗 岗赋予刘备较为理解和宽容起义农民的态度不是 偶然 的
,
而是与 他的历史观有一定
进步性相关
。
毛本在全书 开篇增加了下 面一些文 字
:“
话说天下大事
,
分久必 合
,
合久必
分
;
周末七国分争
,
并入于秦
;
及灭秦之 后
,
楚
、
汉分争
,
又 并入 汉
;
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
起义
,
一统天下
,
后来光武中兴
,
传至献 帝
,
遂分 为三国
。
推 其致 乱之 由
,
殆始于桓
、
灵二
帝
。
”
姿 乌中
“
分久必 合
,
合久必分
”
的历史循环论
,
在嘉靖 本中也有表现
,
但没有象毛本这
样以明确的语 言
,
在显著的地位予以强调
。
这虽是一 种 唯心史观
,
但比起万世一统的不变论
来是进 步的
。
然而 毛本历史观的进步性更表现在把
“
天下大势
”
由合到分 的根源 归结为皇帝
的陋劣昏庸
:“推 其致乱 之 由,
殆始于桓
、
灵二帝
”,
并批道
:“
此一部 大书前后 照应
处
”
。
可见他是如何重视这个乱自上作的 观点
,
乃至不惜反复强调
。
同回
,
他还 增加了
“朝
政日非
,
以致天下人 心思 乱
,
盗贼蜂起
”
等文字
,
并在
“
帝尊张让
,
呼为阿父
”
下 评 道
:
“
有此 张父
,
自然生出张角等兄弟三人来
。
”
岂只是道出了官逼民反的事实
,
简直揭破了帝
昏政非
、
民不得不反的道理了
。
而把 天 下大乱
、
生 灵涂炭的罪责直接归之 于皇 帝
,
否 定君权
的神圣 地位
,
这是 嘉靖本和以前的小说作者及评改者们所不曾做到 的
。
黄宗羲 说
:“
为天下
之大害者
,
君 而已矢!
”
一
唐甄说
:“
自周 秦以来
,
儿为帝王者皆贼也
。
”
仑宗岗正是以
他 的评 改为时代的这种发聋振 喷的民主 思想作了形象的注释
。
毛本 受到读者的喜爱 那是有时
代思想原因的
。
二
、
顺应反清斗争的民族要求
毛宗岗评 改
《三国演义》既非好古
,
也不 是闲 人破闷
,
而 是针对现实
,
有所为而作
。
例
如
,
他评 论中常笔锋一转
,
对
“今 人”
发表议论
:“今天 下
岂少刘 景升哉!笑景升者复为景
升
,
吾正恐景升笑人 耳
。
”
(第三十四回 回评)
“孔
明真正养亚
,
非比今人 之本欲求售
,
只
因索价
,
假意留难
”
(第三十七回回评)等等
,
借古讽今
,
}迫处可见
。
由此我们认为他着
意 于加强拥刘反曹的正统 思想也 是有其现实的 政 治用意的
。
蜀
、
魏 谁为正统的问题
,
在 封建时代
,
自晋以降
,
从不是一个单 纯的理论问题
,
这在各
个时代 都有具体的现实政治内容
。
这一点至清代未 变
,
至 少汉 族地 主阶级的理论家们于此都
有清醒的认识
。
《四库 全书提要
·
三 国志》讲得明 白
:“其 书
以魏为正统
,
至习凿齿《汉晋
512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