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
七擒孟获之说
.
不合情理到无法使人相信
.
在
南征过程中
,
诸葛亮以突然袭击的方式歼灭了西路
叛军
.
杀死叛军头目高定
.
占据越锡郡
;
与此同时
马忠也打败了朱褒为首的东路叛军
。
东 西两其 叛
军势力肃清后
,
诸葛亮便指挥大军进攻 叛军的最
后据点益州郡
,“其秋 悉平”。
这说明当时诸葛亮
“
南抚夷越
”
是以武力为基础的
.
如谁不愿归附
.
就格杀勿论
。
这样就产生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
诸
葛亮为什么仅仅对孟获那样宽大无边呢?为什么要
一而再
、
再而三
.
以致七擒七纵呢?诸葛亮必竟是
地主阶级的政治家
.
而不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家
.
他
不可能有敏锐无比的眼光
,
也不可能有旷古未有的
宽阔胸怀
.“七擒孟获”
是对诸葛亮的溢美之词
,
完全不合情理
.
“七擒孟获”
,
不但不合情理
.
而且也不合事
实
.
《三国志
·
李恢传》说穿了
“南人不复反”
的
真相
:
“后军反.
南夷复叛
.
杀害守将
.
恢身往扑
讨
,
锄尽恶类
,
徙其豪帅于成都
,
赋出臾
、
澳
、
耕
牛
、
战马
、
金银
、
犀革
,
充继军资
.
于时费用 不
乏
.”
《三国志
·
张疑传》也说
:
“
初
.
越钱郡自
垂相亮讨高定之后
.
臾夷数叛
.
杀太 守龚禄
、
焦满
,
是后太守不敢之郡
.
只住安上县
,
去郡八百余里
.
其郡徒有名而已
.
此檄捉马最晓劲
,
不承节度
,
疑乃往讨
,
生缚其帅魏狼
”.
上述 引文说明
,“
南
人不复反
”
说是完全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
众所周知《三国志
》作者对诸葛亮是推崇备至
的
.
他在《诸葛亮传》中
.
特附诸葛亮集目录
,
并
所上书表
,
以表示尊崇;传后评语反复称赞他的刑
罚之当
.
如果诸葛亮真有七擒孟获的业绩
.
陈寿决
不会摒弃不用的
.
他虽崇拜诸葛亮
,
但对有些不合
历史亭实的神奇般的传说(如
“
七擒孟获
”、
“空城
计
”
等)
,
都不予采用
.
基于上述认识
,
笔者认为
.“七擒孟获”
只是
个传说
.
而决不是历史事实
.
中学历史课本中不宜
把这个传说写进去
.
更没有必要在练习题中要学生
“
说一说七擒孟获的故事
”.
蒋斓武非时务学堂学生考
周秋光
被孙中山誉为
“开国元勋”
的蒋栩武
,
近来已
为史学界注重
。
有人认为蒋栩武是湖南时务学堂的
学生
,
如
《辛亥革命史丛刊》198 6年第六辑《蒋栩
武烈士传稿》一文所谈
:“
维新思潮在湖南蓬勃发
展时
:
蒋朔武深感振奋
.
于1 898年春游学长沙
,
就
谈于谭闹同协助陈宝篇
、
黄遵宪
、
江标主办的时务
学堂
”
。
还有一些文章
.
亦持同样说法
.
此说
的依据多是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万武所撰《记蒋
烟武之死》一文后面的口述补充材料(
《湖南文史
资料选辑》1 97 8年第十辑)
.
其文中说
:“
我认识
蒋翎武
.
是在湖南时务学堂
,
当时我是校外生
.
蒋
是正式学生
”。
但经查证
,
我认为蒋栩武并非时务学
堂学生
。
理由如下
:
(一 ) 查时务学堂的全部学生名册
。
未有蒋栩
武之名
.
时务学堂开办于189 7年1 0 月
.
11月2 9
日正
式开学
。
前后共招考三 批学 生
.
年第一批
.
录取学生四十名
《湖南时务学堂题名》一书记录
了全部学生的姓名
、
年龄
、
籍贯和等次
.
第二批
.
1808年3月取内课生三十 名
,
外课生十八名
,
附课生
七名
,
名单刊载于《湘报》189
8年4月1 8
日第3 7号( ( (湖
南时务学堂题名》只收 录内课生三十人)
.
18 98年5月
第三批
,
录取内课生四十六名
,
外课生五十二名
.
备
送北洋学生十名
,
名单载《湘报》189
8年5月2 1
日第“
号
.
这三批学生
,
合计内
、
外
、
附课诸生共计二百零三
名
.
追查所有这三批学生名单
,
未见有蒋翎武之名
。
时务学堂后来演变为求实书院
,
复改为高等学堂
,
再
查三校于1913年刊布的《湖南时务求实
、
高等学校
校友录》
.
亦未见蒋朔武列名
。
(二)查有关当事人的记载
,
亦多未有蒋娜武为
时务学堂学生之说
.
如时务学堂第一批学生唐才质
所写的回忆时务学堂的文章
、
王建中撰
《蒋栩武事
略(收录于
《湖北革命知之录》)
、
杨载雄撰《陆
军上将蒋公栩武事略》( 收录于
《武昌 起义档案
资料选编》)
以及贺觉非据有关档案和查访所粉
18 97
.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