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处
.
6
、
鼓 励臣下常提反面意见公元
2
60
年(
汉 献帝建安十一年
)
,
操下令曰
:
`
治世
御众
,
诫在面从吾充重任
,
每惧失中 自今以后
,
诸椽属别驾
,
常以月旦
,
各言其失
”
L
.
操将北 征三 郡 乌丸时
,
诸将皆言
:“
今深入征之
,
刘备必说刘表以袭许
,
万一为变
,
事不可悔
,
.
及操 胜利 归来
,
对以上谏阻者不但不加训斥
,
反而给以厚赏
,
说
:
“
孤前行
,
乘危以激幸
,
虽得之
,
天所佐 也
.
故不可以为常
,
诸君 之谏
,
万安之计
,
是
以相赏
,
后勿难 言 之
”
@
.
操 这样做
,
为的是 让臣下 知道
,
只要肯进谏
,
不 管对不 对
,
都应受到赞赏
,
这对 让臣下 敢于 提反面意 见
,
无疑起很大的鼓 励作用
.
7
、
善于因材授职
,
令臣下 各尽其力一个领袖人物不一 定具有多方 面 的才能
,
只
要善于 因材授职
,
那末
,
各个方 面都可以得到甚佳人选
.
汉末战乱
,
各军 阀多得不到充足
的 军粮供应
,
操用枣抵
、
韩浩等议
,
兴办屯田
,
军 粮供应
,
得以基本解决
,
使操扫灭群
雄
,
有了经济基础
.
在委派地方长吏及镇守军事要地之将帅方面
,
操所任人
,
亦多称 职
.
如钟琳在关中
,
梁习在并州
,
苏则在金城
,
刘馥在扬州
,
杜徽在河东
,
郑浑在冯栩
,
均
卓有建树
.
合肥为魏吴经常 交兵之重镇
,
操命张邃
、
乐 进
、
李典及护 军薛梯屯守
.
并先
教示
:“
若孙权至 者
,
张
、
李将军 出战
,
乐将军守
,
护 军勿得与战
”
.
及孙权率军十万
前来
,
邃等遵教行事
,
辽
、
典先以八百兵予权以迎头痛击
,
使
“
吴人夺气
”.
后孙权撤
军
,
兵皆就路
,
权与甘宁
、
吕蒙
、
凌统等在逍遥津北
,
“
张辽靓望知 之
,
即将步骑奄至
”,
几乎将权捉获
。
孙盛对 操以上措置甚为赞赏
,
认为操
“
推选方 员
,
参以同异
,
为之密教
,
·”
若合符节
,
妙失夫L
!
”
《通鉴》注者胡三省亦言
:“
操以辽
、
典勇锐
,
使之战
,
乐进持重
,
使之守
:
薛涕文吏
,
使勿与战
”
.
可见操 之选将料敌
,
甚为高明
.
二
、
曹操与汉献帝 的关系
砂
自明本志令》
从以上事例来看
,
操有知人善任
,
虚心 纳谏及体谅下 情等优点
,
证明他之能够由弱变
强
,
扫灭北方群雄
,
并非侥幸
.
但在 这里必须说明的
,
即以上用 人情况多在操统一北方
以前
。
这一阶段是操创业 时期
,
他为了战 胜对手
,
想 尽各种办法
,
通过各种渠道
,
招揽
各种类型 的人才
,
等到三国分立局面 基本确定
,
操 往外扩张已不大可能
,
于是他便把注意
力转到内部
,
因之操用人政策也有显著改变
.
关于操与汉室的关系
,
尽人皆知
,
东汉王
朝到 了晚期
,
政治黑暗
,“
赂贿公行
,
贤愚 浑淆
,
是 非颠倒
”
(《通 鉴》)
.
巳经到了
朽木难雕的地步
,
任何贤人智士都无法使之重新 振作起来
,
诚如王船山在《读 通鉴论》
中所说
:“
祸始于桓
、
灵
,
毒溃于献帝
,
日甚月滋
,
求如前汉之 末
,
王莽篡而人心 思汉
,
不可复得矣
”
.
所以当汉献帝被董卓挟持时
,
各州郡 长官虽 曾一度起兵声讨董卓
,
但都
不肯积极西进
,
反而互相吞噬
。
其中声望 最大的 野心也最大
,
例如袁绍
、
袁术兄弟的表
现
,
正如减洪 所说
:“
诸袁事汉
,
四世五公
,
可谓受恩
。
今王室衰弱
,
无扶翼之心
,
欲
因际会
,
希冀非望L
.
袁术既一味妄图自己称帝
,
袁绍也不 肯迎接献帝到 邺
.
当献帝从
关中逃回洛阳时
,“
宫室 烧尽
、
百官披荆棘群僚饥乏或饥死 墙壁间
,
或为兵士
所杀
”
0
.
情况如是 之狼狈
,
可是
“
州郡各拥 强兵
”
,
不 仅不去救驾
,
甚至 连一点东西
都 不 肯送
.
曹 操是 在 这种 情况之下迎接献帝到许的
.
操 迎献帝的目的
,
当然也只是为f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