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
至于 毛宗岗的 改 动工作同样应该一分为二 的看待
,
有的 地方改动得合理
,
有的地方改动得不
合理
,
我 们准备另写专文进 行详细的讨论
。
现在只举 几个简单的例子
,
加以说明
。
例如嘉靖
术《三 国志通俗演义》中
“
虽曰
‘今有大
事
,
众 官听察
。
’
”
毛本《三 国志演义》改为
“乃
厉声日
:‘
吾有
一
言
,
众官静 听
。
’”
(
第三回
)这 就把董卓先声夺人 的威胁气势生动 地 表
血由
来了
;
似接
一
啥嘉靖本胜
国志通俗演义》中
“诸 臣
听罢
,
攀攀手亨
,
争专乎冬壑冬
”
匕本《三国志演义 》改为
“诸官 听罢,
不敢出声
。
”
心理的形象表 现取消了
。
前一改动
,
合理
;
后 一改动
,
义》中
“操日:
‘吾
观此人
,
一表非俗
,
必有智力
。
’
(
第三回
)
这就把
“诸臣”
不满和俱怕
不合 理
。
又如嘉靖本《三 国志通俗演
”
毛本《三国志演义》改为
“操日:
.
‘吾观 此 人,
容 貌魁梧
,
必有勇力
。
’
”
(
第十回
)后来的
“事实”
描写证明典韦确 是 有
“
勇
”
无
“智”
,
这样的改 动 就合理
,
再如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
“少
顷
,
李f雀入见
帝
,
腰带三刃刀
,
悬剑于腕
,
手提铁鞭
。
帝面如土色
。
”
毛本《三 国志演义》改为
“
少顷
,
李雀来见
,
带剑而入
。
帝面如土色
。
”
(
第十三 回)大大冲淡了李了崔 来 势汹 汹的 形象
,
也使
“
帝面如土色
”
失去依据
。
因此
,
这样的改动就不合理了
。
至于 毛宗岗的评点是不是就把曹操骂得
“一塌
糊涂
”
呢?仅以章
、
马二位同 志所举为
例
,
在第二个 七回
《美髯 公千里走单骑》中毛宗岗的总评说
:
“吾读此卷,
而叹曹操之义
,
又未尝不叹曹操之奸也
。
其于关公 之去
,
赠金赠袍
,
亲自送行
,
而独吝一 纸 文凭
,
不即 给
与
,
使关公而死于 卞喜之伏兵
,
或死于 王植之纵火
,
则操必日
‘非我也,
守关将吏也
。
’
己
则 居爱贤之名
,
而但责将吏以误杀之罪
,
斯其奸不巳甚与?
以小人而行君子之事
,
则虽似 君
子
,
而终怀小人之 心
。
今人但见
‘各为
其主
’
之语
,
便啧啧曹操不置
,
可谓不知鸟之雌 雄
矣
。
”
在第二 十 八 回《斩蔡阳兄弟释 疑》中毛宗岗的总评又说
:“曹操于关公之行,
不使人
导之出强者
,
阳美其大义
,
而阴忌其归刘
,
故听彼自往
。
若其于路阻截而复回
,
则是不 留之
留也
。
若其中途为人所害而死
,
则是不杀之杀也
。
追至斩关而出
,
渡过黄河
,
当此之时
,
留
之不可
,
杀之不 得矣
,
于是又恐不见了自己人情
,
然后令人责送文凭
,
以示思厚
。
斯其设
心
,
不大可见乎?文凭之送
,
不送于需用文凭之时
,
而送于不必 用文凭之后
。
读书者至此
,
慎勿被曹操瞒过也
。
”
章
、
马二位同志认为
“罗
贯中在《关云长千里独行》一节中
,
不仅引
了裴松之的评语和
‘宋贤’
的诗来赞美曹操
,
而且还进一步加以阐发
:
‘此 言曹
公平 生好
处
,
为不杀玄德
,
不追关公也
,
因此可见得曹操有宽仁大德之心
,
可作中原之主
。
’”
然
而
,
我们不得不同意毛宗岗的评点是对的
,
因为它更符合于罗贯中的
“事实”
描写
。
再以他
们 所举 的第三十回《劫鸟巢孟德烧粮》中
“写曹操把其部下私通袁绍的
书信 统统烧 级
”
为
例
,
毛宗 岗也批道
:“抒
雄可零
”
,
在 总评 里又说
:“光
武焚书以安反侧
,
是恕之于人心既
定之 后
,
曹操焚书以靖众疑
,
是忍之 于人心未定之时
。
一则有度量
,
一则有权谋
。
其事同
,
而其所以用心不同也
。
”
我们认为评论曹操的行动
,
不能孤立地看待
。
如果把这个细节描写
与第六十九回 的细节描写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
那 就会更清楚地认识曹操的真相
。
有人说
:
“这
样的场面和 上 面提到过的
‘焚书不
问
’
的场 面
,
气氛是多么的不同
,
然而它们却又完个
殊途同归
,
达到了对曹操这个政治阴 谋家的复杂性格的深刻的典型概括!
”
由此得出的
结论和所谓罗贯中的看 法
:
“此言
曹公能捞笼天下之 人
,
因而得天下也
。
”
的确
“有着不一
致甚或矛盾的地方
”
。
然}佰
,
我 们不得不承认毛 宗岗的
“权
谋
”
分析是 对的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