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
是不多的
。
不能因为有某些缺点
,
而遗失了
“进取之士”
。
曹操要寻求对统一大业有所作为
的人才
。
建安二十二年(2 1
2)
,
晚年的曹操又发布了第三道求贤令《举贤勿拘品行 令》
。
他要
求掌管人事的官员
,
不要拘泥 于人的德行与出身
,
要善于发现有用 的人才
,
即 那些
“
高才异
质
,
或堪为将守
”
者
,
那怕他们
“
负污辱之名
,
见 笑之行
,
或不仁不孝
,
而有治 国 用兵匕
术
,
其各举所知
,
勿有所遗
。
”
他以杀妻求官
,
母死不归的吴起和被人讥 笑有盗嫂受金 之兼
的陈平终能建功立业为例
,
说明
“不仁不
孝的人
”
,
只要他有
“治 国用兵之术”,
便可以使
用
。
对于这一点
,
后来的人颇多垢病
。
认为曹操重才轻德
,
不足为训
。
其实这种指责是 离开了
具 体的历史条件的 空泛议论
。
首先
,
把三个求贤令联系起来看
,
曹操不是不想得到德才兼爸
的人才
,
只是因为这样的人才太少
。
“金无 足 赤,
人无完人
”
如有这样或 那样的缺点毛病的
人就弃置不用
,
在那群雄争霸的时代里
,
就等于 孤立自己
。
曹操出于迅速建立 自己的政权这
个战略需要
,
大胆使用
“不仁不
孝
,
而有治国用兵之术
”
的人
,
在这一点他比 拘 泥于名位
、
任人
唯亲的袁绍要高出一筹
,
比刘备
、
孙权等也显得更有气魄
。
正 因为这样
,
袁绍的许多谋臣
、
战将
,
都投奔曹操
,
为曹操出谋献策
,
甚 至流血牺牲
。
最明显的 就是在官渡之 战决定胜负的
关键时刻
,
许饮等谋士从袁绍那里投向曹营
,
使曹操及时得到情报
,
烧其粮草
,
给袁绍 致命
一击
。
其次
,
人是会发展 的
,
思想是可以变化的
。
有的人有过过错
,
在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会
转化
,
会变好
。
那个有过
“盗 嫂受金”
过失的陈平
,
在帮助刘帮打天 下时
,
不就变好了l马!
再说
,
曹操也不是完全不 讲人 的德行
,
关羽的
“义”
,
不是深受曹操的赏识?张辽忠于旧主
也为曹操所敬重
。
吕布勇冠三军
,
却是 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
,
就擒之后
,
凹操毫不惋惜地把
他杀掉
。
《武帝纪》载
:
张邀反叛
,
把东平 的毕堪母弟妻子均劫去
,
竹操对毕堪说
:“
你的
母亲在张逛处
,
你可去他那 里
”
。
从此
,
毕堪离开曹操
,
后来又归顺 吕布
,
曹操打败吕布
,
毕堪还活着来见曹操
,
旁人都为毕堪担心
,
曹操对毕堪说
:“夫人孝于 亲者,
不亦忠于 珍
乎!吾所 求也
。
”
不但没有杀他
,
反而任他为
“鲁相”
。
最有力的证明是
,
曹操在彻底消除
了袁绍的势力后
,
便发了一个整肃风纪令
,
对那 些结党营私
,
父 子互相毁誉
,
盗嫂
,
专娶孤
女
,
以白为黑
,
欺天周君等种种行径
,
实行 整顿
。
他 说如果不 清 肃这种 现 象
。
“吾
以为
羞
”
。
(
《三 国志
·
武帝纪》 )
曹操一而再
,
再而三地发布
“求贤令”
,
内容又如此明确
,
又有鲜明的针对性
,
这表明
了他作为一个, ’
1卜常之人
”
、
“超世之
杰
”
有着伟大政治家的战略眼光
。
他的人才观符合当
时的历史潮流
,
重真才实学
,
反对只尚虚 名
,
不以固定不变的标准取人
。
比起袁绍的
“唯德
唯名
”
,
“唯
亲
”
的观念要开明通达得多
。
这是一种进步的人才思想
,
既有助于率业的发展
壮大
,
又有利处于特定历史时期人的潜能的发挥
,
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 越
,
颇 得 人
心
。
鲁迅先生曾称赞曹操在征求人才时
,
说了别人不敢说的话
,
作了别人不敢作的事
,
“
听
以帷握里面
,
方士文士就特别地多
”
(
鲁迅《魏晋 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 之关系》)
、
曹操的
“唯才是举”
,
不仅表现在思想上和理论上
,
在实际上更是广开才 路
,
知人善
任
。
他迎献帝至许昌
,
建立了自己的大本营后
,
便任命荀或为侍中守尚书令
,
专门从事搜求人
才的工作
。
荀或引进了其从子蜀郡太守荀饮
、颖
川谋士郭嘉
。
荀枚
、郭
嘉年青聪 敏
,
满腹经纶
,
曹操接见后十分高兴
,
立即任令荀饮为尚书
,
郭嘉为司空祭酒
,
给 予充分信任
,
让他们在自
己左右
,
随时献计 献 策
。
郭嘉曾投奔袁绍
,
袁绍开头以礼相待
,
但没有任用
,
只是把他闲置一
旁
。郭
嘉 觉得袁绍
“徒欲效
周公之下士
,
而不知 用人之机
”,
“欲与共
济天下
,
大难
”。
( 《通 鉴 纪事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