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未战而庙算胜者,
得算多也
。
”
⑤
“知”
与
“算”
中
,
就包含着反推在内
,
而反推实属
于
必知”
与
“算”
的高级阶段
。
了解
、
分析敌我双方的各种情况
,
是
“知分
与
“算”
的第一
步
。
把敌我双方放到想象的战场之 上
,
非是一般的料敌
,
而是料敌之料我
。
在此基 础 上进行
决策
。
这是
“知”
与
“算”
的第二步
,
军事心理学称之为反推
。
反推是心理过程的实践演 习
,
是决策人物的智谋较量`故我国古代兵法家阐述谋攻
、
计
争时多有论及
,
如明人 何良臣
《阵纪
·
因势篇》中讲
:“是以用兵之
术
,
淮因字最妙
。
或因
敌之 险以为己固
,
或因 敌之谋以为己计
,
或因 其因 而复变用 其 因
,
或审其 因而 急 乘其所
因
。
”
他所说的
“
因其因而复变用其因
”
与
“
审其 因而急乘其所因
”
都属于反推
。
“其 因”
是敌人对我方的 判断
,
因之
、
乘之
,
是我方反推后的决策
。
《三 国演义》并没有类似的概念
性表述
。
但大大小小的 战役描写中
,
充满了反推过程 的描述
。
就其典型
、
准确
、
复杂而言
,
超过了古代其 他的兵法著作
。
《三 国演义》中最典型的反推描写是华容道
。
赤壁魔兵的 决战前夕
,
诸葛亮分派诸将截
杀曹兵
,
最后 授计关羽
:“云
一长可
于华容小路高山之处
,
堆积柴草
,
放起一把火烟
,
引曹操
来
”
。
关羽疑问
:
“曹操望 见烟,
知有埋伏
,
如何肯来?
”
孔明回答道
:
“
岂不 闻 兵 法
、
`
虚虚实卖
’
之论?操虽能用兵
,
只此可以瞒过他也
。
他见烟起
,
将谓虚张声势
,
必然投这
条路
。
”
结果正如诸葛所顶 言
:
曹操败退至路口
,
见大路平静
、
小路烟起
,
便下令走小路
。
诸将问
:
烽烟起处
,
必有军 马
,
何故反走这条路?
”
曹操分析说
:
“
岂不闻兵书有云
:
`
虚
则实之
,
实则 虚之
。
’
诸葛亮多谋
,
故使人于 山僻烧烟
,
使我军不敢从这条山路走
,
他却伏
兵于大路 等着
。
吾料已定
,
偏不教 中他计!
”
结果
,
华容道撞入 了诸葛亮 的圈套
,
从而演出
了关云长义释曹操这极富人情味的一幕
。
考之史实
。
赤壁大战后
,
曹操败走华容道
,
只是
“遇泥泞,
道不通
”
、
“死
者甚众
”
云
云
,
并无关羽埋伏及大小路的情节
。
至《三 国志平话》始有关羽出现
,
但仍无大小路的 斗
智
。
围绕华容道斗智的反推描写纯然是罗贯中的虚构
,
是为了表现诸葛亮的 军事才能
。
特别
是军事心理学方面 的见 识而精心创造的
。
这是典型的反推战例
。
大路平静
,
小路烟起
,
一方要选择逃路
,
一方要选择设伏点
,
若
两方都未曾料敌设 谋
,
则自然是大路安全小路危险
。
此时没有反推过程
,
心理学称为O级反
推
。
曹操根 据兵法 常规对敌人意图做了分析
,
得出了
“虚则
实之
,
实则虚之
”
的结论
。
他把
敌手设 想为和自己具有同等兵法修养的人
,
这是反推
,
但比较简单
,
只是
“我料敌”
,
称为
l级反推
,
而诸葛亮则是
“
我料敌必如此料我
”
,
从而
“
虚则虚之
,
实则实之
”
,
他的反推
多了一层
,
称为
2级反推
。
在敌我双方的反推较量中
,
高级胜低级
,
诸葛亮心多一窍
,
故胜
券在握
。
罗贯中设计的 另一次反推较量是 空城计
,
也是诸葛亮的
2级反推战胜了
对手的l级反
推
。
但情节曲折变幻
,
反推较量 的多次反复则又超过华容道
。
这一较量是在诸葛亮与司马笼
之 间进行的
。
诸葛亮一出祁山
,
连战连捷
,
魏主不得已起用司 马鼓
。
消
.息 传
来
,
“孔
明大
惊
”
,
对马诬讲
:
“所患者惟
司马鼓一人而已
。
”
罗贯中用略带夸张的笔法渲染了司 马潞的
登场
,
从而揭开了二人 间波澜 迭起
、
实力相当的 长期反推较量的帷幕
。
而空城计是第一个高
潮
。
罗贯中为了写好这个高潮
,
设置 了两个铺垫性情节
:
擒孟达与失街亭
。
这两个铺垫也是
两次小小的反推较量
,
诸葛亮所料与司马鼓所料完全相同
,
都是
1级反推
。
故司 马鼓很感慨
地讲
:“世间能者
所见皆同
。
”
作品中这一笔颇有深意
,
由于司马游把诸葛亮当作了与自己
套
奋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