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有超人才干
,
其英雄本色已有所表现
,
不然
,
操决不会如此高度评价刘备的
。
陶谦让徐
州
,
其手下陈登极力主张刘备接纳
,
并遣使告知袁绍
,
绍说
:“
刘玄德弘雅有 信义
,
今徐州
乐戴之
,
诚副所望也
。
”
②后刘备失败投袁绍
,
“绍遣将道路奉迎,
身去邺二百里
,
与先主
相见
。
”
③其见重如此!益州别驾从事张松说刘璋请刘备入川以拒张鲁说
:“刘豫州,
使君
之宗室而曹公之深仇也
,
善用兵
,
若使之讨鲁
,
鲁必破
”
。
④这说明刘备是善于用兵的
。
但
有些人则从另一角度看刘备
:
吕布夺荆州
,
刘备无处归只好向之求和依附之
,
“诸将谓 吕布
日
:
`
备数反凌难养
,
宜早图 之
。
’
布不听
,
以状语备
。
”
⑤刘备投靠刘表
,“刘表礼焉,
惊 其为人
,
不甚 信用
。
”
⑥刘备踞荆州
,
治公安
,
“权稍畏之,
进妹固好
。
”
⑦孙权割踞江
东
,
其势力仅次于操
,
而竟
“稍
畏之
”
,
嫁妹以讨好
,
可见刘备利害!
以上所述便是其同时
代人对 他的褒贬
。
归纳到一点
:
刘备是个有本事
、
“弘雅
有信义
”
的英雄
,
但也是个
“反毅
准养
”
,
不容易对付的人
,
所以人们都敬而畏之
。
毛宗岗正是这样评点刘备其人的
。
罗贯中原着《三国志通俗演义》是这样介绍刘备的性格的
:“少
言语
,
礼下于人
,
喜
怒不形于色
。
, ,
这与《三 国志
·
蜀书
·
先主传》所说的是一样的
,
只不过将
“善下人”
改为
, ’ lL下 于人
”
罢了
。
毛氏修订 的《三国演义》则改为
:“性宽和
,
寡言语
,
喜怒不形于色
。
”
达里加上
“性宽和”
删去,t tL下于人
”
,
这样把刘备的性格描述得更完整
。
所谓
“寡言语,
汗怒不形于色
”
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是工于心计
,
不形于外
,
其内心世界不易被人所知的
人
。
毛宗岗在评点其
“性宽和万
的同时
,
就是抓住这
“喜怒不形于色”
这六字 来 大做文章
的
。
罗贯中所塑造刘备的性格确是深沉而复杂
,
如果不细心 阅读
,
便会觉得刘备这人只不过是
“仁”
字的抽象
,
一幅正人君子 的脸孔,如果精心观察
,
始知此人很不简单忿如第三十`
回
,
j刘备被曹军打败后于沙滩 上 与众将聚勺
、
时
,
他对众将说
:“诸君
皆有王佐之才
,
不幸限随刘
备
。
备之命窘
,
累 及诸君
。
今日身无立锥
,
诚恐有误诸君
,
君等何不弃备而投明主
,
以取功
名乎?
”
众将听了
,
深为感动
,
皆掩面而哭
。
面对此情此景
,
今人读之亦为之感佩
。
毛宗岗
正是抱着这种心情在刘备的话下夹批
:“数
语鸣咽慷慨
,
令人泣数行 下
。
, ,
可 是
,
毛宗肖
并不只 是感慨而是还深入一层去分析刘备的心计说
:“刘备与诸将聚饮沙滩之
时
,
惜众人
,
遣众人
,
正所以留众人也
。
亦如舅犯从重耳归晋国之时
,
辞公子
,
别公子
,
正所以要公子
也
。
遣之而其心愈坚
,
辞 之而心愈固
。
一是患难方深
,
一是安乐方至
,
一是以君慰臣
,
一是
以臣结主
。
虽是 两样局面
,
却是一样方法
。
”
(第三十一回回评)刘备说的语
,
确是忠厚长
者才能说出的话
,
也是只有很工于心计的人才能说出这样的话
。
在同这一回 回评里
,
毛宗岗
还评点刘备与人的 微妙关系说
:“刘
备之于曹操
,
初与之为交
,
而后与之仇者也,刘备之于
袁绍
,
初与之为敌
,
而后托之为援者也,刘备之于吕布
,
初与之为敌
,
而 后 与 之为 交
,
既与之为交
,
而又与之为敌者也;刘 备之于孙权
,
初托之为援
,
而后与之为敌
,
既与 之为
敌
,
而终托之为援者也
。
在徐州
,
则先为主 而后为客
,
在西川
,
则先为客而后为主
。
淮其于
刘表
,
可谓始终如一
。
惜表不足与有为耳
。
”
言下之意
,
刘备此人与人关系纯属利害关系
,
有利则交
,
无利则绝
,
且是个不甘居 人下的 人
,
一有机会则会
“反客为主”
。
他先后依靠曹
操
、
袁绍
、
吕布
,
这些人与之相处都看不出其内心世界
,
都不 觉察其背后的动作
。
这说明刘
备善于隐藏其有心计的一面
,
而只让人看到其宽厚的一面
,
可见其人城府之深里而对
“惊其
为人
,
不甚信用
”
灼刘表
,
他 却
“始终如一”
,
是否真的如此?在第五十二回回评里
,
毛余
岗解开 了这
“始
终如一
”
之谜说
:
“
马良请表刘琦为荆州牧
,
以安众心
,
可见荆州之人未忘刘
表
。
其从曹 操 者
,
迫于势耳
。
使刘备于刘表托孤之 日
,
而遂自取之
,
则人心必不附
,
人心不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