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98
8年
第攫期
5 7
用一 个
“忠乡
沪是无论如何也说不 清 楚 的
,
用
“义”
来概括关羽的主要性格更是偏
颇 己 极
。
在他的身上
“义”
与
“
勇
”
是统一
在一起的
。
即便同是表 现
“义”
,
也不尽 相
同
,
既有刘
、
关
、
张的兄弟之
“
义
”
,
也有
华 容道上放曹操之
“义”
。
关羽的
“义”
固
然非一般义气可比
,
是 重 于泰山
,
贵干生命
,
百折不浇
,
披 肝 沥胆的
。
但是
,
作者也以浓墨
重彩大书特书了
“温
酒 斩华雄
”
、
“斩 颜
良
”
、
“
诛文丑
”
等惊心动魄 的场面
,
这显然是在
表 现关羽的
“
勇
”
,
也即所谓
“
武 勇神
威
”
。
即便 是
“
千里走单骑
”
,
在表现
“义”
的同时
,
也表现了
“勇”
,
试 想
,
有
“义”
无
“勇”
,
何谈
“破五关斩六将”
!
况且关羽的
“勇”
,
并非匹夫之
“勇”
,
而
是
“勇”
中见
“智”
。
“单刀
赴会
”
表现得
尤为充分
。
这本是东吴为夺 回荆州而设的陷
阱
,
欲置关羽于死地
。
但是关羽临危不惧
,
毅然赴会
,
只佩单刀
,
轻装简从
。
在惊疑胆
怯的鲁肃面前
,
他显得大义凛然
,
器宇轩
昂
。
宴会上
,
他沉着冷静
,
成竹在 胸
,
一句
“
国家之事
,
筵间不必论之
”
,
显得何等机
智灵活
。
至于那右手提刀
,
左手执鲁肃手
,
而鲁肃失魂落魄
,
吴将呆着木鸡 的精 彩一
笔
,
更是把关羽大智大勇的性格刻 划得淋漓
尽致
。
关羽性格的 另一突出特点是
“豪”
。
他一生历尽艰险
,
出生入死
,
但他从未忧 愁
过
,
而是信心坚定
,
百折不挠
,
积极乐 观
,
不乏豪放的气质
。
“
刮骨疗毒
”
便充分 表现
了这一点
。
华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
,
血流盈
盆
,
观者皆掩面失 色
,
惊恐不迭
,
而关羽则
谈笑弈棋
,
从容 自若
,
写得很豪迈!
此外
,
刘备也不仅是仁慈
,
他那礼贤下
士
,
求贤若渴
,
重情贵义等性格特征
,
也是
感人至深的
。
董卓除了残暴的特点
,
更有荒
淫好色一面
,
不然
,
王允何以进连环计呢?
赵云的
“勇”
也是与
“
忠
”
密切结合 的
,
有
时他也很有政治远见
,
对刘备的过失他也直
言敢谏
。
周瑜虽说气 量狭窄
,
但 智谋出众
,
坚定果敢
,
不失为大将风采
。
因此
,
我们完全有理 由说
,
《三国演
义》人物性格是丰富多彩的
,
尽管有其主导
方面
,
但并未失之简单
。
由于作者 有时 强
化了人 物 性格的某些方面
,
所以人 们 则 只
见 其一
,
而忽略了其余
,
这实在是 很 遗憾
的
。
在论及《三国演义》人 物性格刻划 的得
失时
,
人们爱引用鲁迅先生《中国小说的历
史 的变迁》中的一段话
:
“描
写过实
。
写好
的人
,
简直一点坏处都没有
;
而写不好的
人
,
又一点好处都没有
。
其实这在事实上是
不对的
,
因为一个人不能事事全好
,
也 不能
事事全坏
。
譬如曹操他 在政治 上也有他的好
处
;
而刘备
,
关羽等
,
也不能说毫无可议
,
但是 作者并不管 它
,
只是任 主 观方面写去
,
往往成为出乎情理 之外的 人
。
”“他要
写曹
操的奸
,
而结果倒好像是豪爽多智
;
要写孔
明之智
,
而结果倒 像狡 猾
。
”
鲁迅先 生 对
《三国演义》的研究的确不乏真知灼见
,
然
而这段 话却实在不能 说没有片而性了
,
且前
后又有矛盾之处
,
既然
“
写好的人
”“一点
坏处都没有
”
,
怎 么诸葛亮
“倒 像狡猾呢
”
?
同样
,“
写不好的 人
”“
一 点 坏 处 都 没
有
”
,
曹操怎么会
“豪爽
多智
”
呢?鲁迅先
生的话并非句 句真理
,
五六
一
卜 年前说过的有
些局 限性是可以理解的
,
但 是
,
我们今天轻
信盲从 则是不该的
。
其实
,
《三 国演义》中
“好
的人
”
也有
“坏
处
”
,
“不好的人”
也有
“好处”
,
并
未
“
出乎情理之外
”
,
人物性格不仅是丰富
的
,
也是复杂的
。
诸葛亮和关羽是作者热情歌颂的正面形
象
,
是
“
好的人”
,
但是他们也有明显的不
足
,
乃至严重的错误
。
诸葛亮是充满智慧和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