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一九八八年第四期 (总第三十一期)
试析蜀 汉对少 数民族的政策
徐鹤屏
三I f i l时期的蜀国
,
偏居西南
,
境内有许多少数民族
。
在它的 西北
,
为 氏
、
羌诸
.玛居住
区
;
在它的南部
,
也就是历史上的南中地区
,
各种夷民长期生息于此
;
在东南
,
还 有 几文 蛮 族
人
。
蜀 国的统治者在其统治西南地区的几 十年中
,
对境 内各少 数民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
以
南
,
!
,
爽民
、
西北氏
、
羌为 重点
,
通过 统治阶级各阶层 的努力
,
在解决这些少数民族问题方 而
取得了
一
定的成效
。
本文就此 做一 点探讨
。
一
、
爽
、
戌各族的状况及 其在蜀国中的地位
蜀国境内的夷
、
戎各族
一早在秦代
就已开始接受汉族 的先进技术 和文 化
。
经过 两汉的开 发
及各族人民的艰苦创 业
,
其生产
、
生 活已有了相当的水平和规模
。
据记载
,
当时
,
样柯郡 的
规模是有
“十六城,
户三 万一 千五百二 十三
,
口二 十 六万三 千四百一 十八
”,
益 州郡 有
“十
七城
,
户二万九 千三 十 六
,
口十一 万八百二十
”
。
永昌郡有t ’/
又城
,
户二千三 万一 千八
一百九
十 七
,
口百八 十九万七千三 百四十四
”
。
武都邵
“十城
,
户二万一百二
,
口八万 一千 七百
二十八
”,
健 为属 国有
“户七
千九
一百三十 八
,
l飞三万 七 千一百八十七
”
。
这是史书记 载的
这 些地区的城 市
、
人「
J的概况
。
人
口是古代 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
,
这 些地区人口数量
之多象永昌郡
一仃近
9 0万人
,
说明生 产力己有很大的发展
;
城市的数目也很可观
,
益 州郡 有城
17
,
永吕那 l : J ’城
16
,
从这 可以看出手 工业
、
商业 的繁荣
。
蜀 国境 内的少数民族 地区
,
其自然资源 也极 为丰富
,
各种物产广泛分布
。
这 些物产不
论用于生 产
、
生活
,
还是用于交换
,
用于战争
,
都为 人所喜爱
。
从史 书的记 载中
,
我 们看到
,
活动在 这片 土地上 的各族人民部具有勤 劳
、
勇敢并善 战的
特点
,
是一种不 容忽 视 的强大的人力资源
。
《后汉书》在谈到羌族 人 时以赞许的口吻说
:
其
人
“堪耐
寒苦
,
性坚刚勇狱
”
。
《华阳国志
·
南中志》中也特别 强调南夷各族的 勇
猛
,
以
“莫能相雄长”
来提醒统治者不要轻视这里各族人 民的力量
。
另外
,
西北 氏
、
羌各
族还由于 汉化
“开益 州,
置武都邵
,
排其种 人
”,
许多 人被迁离故 土
,
开始
“与中国
错
居
”,
汉 化 程度较高
。
蜀囚在 鼎立 的三个政汉中
,
只据有 西 南一隅
,
与魏吴 相比
:
魏 占领了大半个 中国
,
土地
辽阔
,
人口众多
,
国力雄厚
,
为 蜀所不 及
;
东吴
,
跨吴越之地
,
领荆 州之 众
,
人才济济
,
物
产丰富
,
也 远比蜀国强盛
。
蜀虽拥有
“天府 之
国
”,
然 地少人寡
,
仅凭此很难与魏吴长期抗
衡
,
要完成 统一中国的大业就更 为艰难
,
而统一又是蜀 国的统治者日夜梦 想 的
。
在这种情况
下
,
拥有一定人力
、
物力的 南中
、
西北少数民族 地区在 蜀国 的位置就显 得非常重要
。
南 中
地区
,
从当时的地理 意义上讲
,
位于蜀国 的大后方
,
稳固好这里的统治
,
不 仅 蜀 国的后方安
稳
,
这里的物资也 可以顺 利送 出
,
特别是金
、
银
、
钢
、
铁
、
侣
、
犀 牛等都是 战争 急需品
。
反
之
,
若南
,
!
,
地区统治不稳
,
不仅蜀国 在对外战争中得不到这 里 人力
、
物力方面的支持
,
而 且
还 直狡咸胁到蜀国腹 部地区的统 治
,
使其处
J
:
一种旋背受 敌的困难境地
。
蜀 国的统治者对 这
一点也十分清楚
,
因此
,
诸葛壳 汽上书 刊禅时说
“思 惟北 汀,
宜先 入南
”,
}匕伐曹魏首先
3
.
4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