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阿斗以心服赵云及众将士
;
他也曾不 避蔡夫人嫌疑
,
用
“
自古废长立幼
,
取乱之道
”
来规
劝刘表
“不可溺爱而立少子”
(人 民文学出版社八三年版《三 国演义》第三十四回)
,
这 就
间接地说 明刘备对于继承入的嫡庶长幼秩序
,
既循古礼又不拘泥于古法
,
而且将其灵活运用
于权谋策变之中
,
为
“兴
复汉室
”
这一总的政治路线服务
。
所以
,
刘备对于嗣君
{沟
考虑和忧
虑
,
并非始自于
“
白帝城托孤
”
之日
。
《三国演义》第七十六回写孟达劝降刘封时
,
就补述了汉
中王刘备在选择王世子 时曾大伤过脑筋
。
本来
,
法定的继承人是嫡长子刘禅
,
如此简单的事
情
,
刘备却犹豫不决
,
竟郑重其事地问计于孔明
。
从中我们不难推测出
,
刘备本来并不愿意
将嗣君的地位顺理成章地给予自己的亲生骨肉
,
值此群雄逐鹿之秋
,
刘禅是难堪此任的
。
是
不是有点想嗣与那个
“吾待之如子,
彼必事吾如父
”
(人民文学出版社八三年版`三国 演义》第
三十六回 )的义子刘封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
如果孔明借此机会帮助刘备坚定策立刘 封的
信心
,
进而说服关羽
、
张飞
,
蜀汉的结局可能会两样
。
而且
,
一旦刘备坚定了信心
,
即使关
羽 的反对
,
也将变得无足轻重
,
并且
,
随着刘禅年龄的增长
、
平庸无能日渐显著
,
关羽也会
逐渐改变原来的看法
。
但是
,
孔明对此故作矜持地
、
其实是 明白地持不赞成
(或曰反对)的
态度
。
他极为高明地避不作正面回答
,
请刘备去征询关羽
、
张飞 的意见
。
这不答之答
,
既避
免了
“疏不间亲”
}均嫌疑
(其实是他荆州城
“登
楼撤梯
”
说刘琦的故伎重演
,
而机心远出前
番之上)
,
又能削弱
、
打击刘封而不着痕迹
(尽管他此时不是蓄意的
,
甚至可以说他是 在维
护皇权继承权的合法性)
。
但是
,
它仍就表明
:
用战略眼光识拔人才
,
不拘一格 地选任人
才
,
孔明不敌刘备
。
可见孔 明错用 马逻而压抑魏延
,
非不听先帝遗言
,
,
而是在总揽全局地知
人善任上
,
他毕竟稍逊刘备一筹
。
这是不是笔者危言耸听呢?决无此意
。
因为关羽对刘封的态度
,
连后来加盟的川中降将
孟达也是了如指掌的
:
“汉
中王 嗣将军 之时
,
关公即不悦
”
。
(人民文学出版社八三年版`三 国
演义》第七十九回 )
,
而素以明察秋毫著称的孔明焉得不知?
,
果然
,
当刘备问及
,
关羽便
“勃
然日
:
`
立嫡不立庶
,
古之常理
,
又何必问于我
。
封乃螟岭之子
,
使往山城之远
,
免遗祸 于
亲骨肉也
,”
(明弘 治本《三国志通俗演义
·
关云长夜走麦城)
。
关羽的回书
,
彻底动摇了
刘备嗣立刘封的决心
,
其心情犹如高祖欲立如意
,
却哀叹惠帝羽翼丰满
,
自己力不从 心一样
。
诚然
,
刘封本身有许多难以立为嗣君的不利因素
。
第一
,
他可 以作为开国勋臣去冲锋陷阵
,
息驾勤王
,
却无指挥作战
、
治国安邦 的帅才
、
君才
,
第二
,
他可以成为忠心王室 的贵族
,
却容易
被人视为功威震主的祸种
,
第三
,
尽管父王欲立为世子
,“
立嫡不立庶
”
的宗法制度使他难以逾
越义子 的森严壁垒
。
如此种种
,
表明刘封还不是蜀汉 合适的继承人选
。
但是
,
刘封的悲 剧不仅是
被废
,
而在于从此 以后
,
他必 然会倍遭猜忌
、
被逼赴死亡的陷井
,
决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
。
废立之举的确出自刘备
、
关羽之手
,
但是
,
孔明为什么要别出心裁地导演这 出家庭 悲剧
进而递进为国家悲剧?究其缘由
,
那动机实在是很明显的
。
一是骄关羽
。
刘关张思若兄弟
,
君臣一体
,
是蜀汉集团内部的最高决策集团
,
因而刘封对关
、
张的信任和依赖程度实质上超
过了孔明
。
在孔明就任垂相之前
,
关
、
张皆拜将封候
,
一个总领荆襄九郡
,
一个虎踞东西两
川
,
大权在握
,
位居方面
。
而孔明虽以军师任职
,
究其实不过是个临时性的杂 号将军
。
要想
左右蜀 汉政权
,
孔 明正好借助关羽
、
刘封叔侄间久已存在的叔侄危机
,
选择刘 氏继承人急待
废立的绝好时机
,
转嫁危机给关羽
,
为必然会出现的
“侄
陷叔
”
种下 祸根
。
就眼前而言
,
它
既满足了关羽目中无人的骄横心理
,
又避免了与关羽对抗妨害 自己参与最高决策集团不 利局
一一
108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