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
“
彼二 曹
曹操曹植学则无书不览
,
才则一代名英
,
然初皆谓无
,
而晚年乃有
”
,
二曹
由不相信神仙转为相信神仙
,
这就是他们写游仙诗的思想基础
。
但曹植与乃父不同
,
黄初四
年通过曹彰暴卒
,
重新认识到 求长生 的虚妄
,
说
“虚
无求列仙
,
松子久吾欺
”
叫赠 白马王
彪》,
认识到长期受 了相信赤 松子等仙人的欺骗
,
从此再也不信神仙写游仙诗了
。
而曹操则带
着他的求仙幻想
·
走完他的人生旅程和创作道路
。作
家的诗文选材
、
寓意
、取
境丫抒情 等等都与
他 的世界观
、
生活经历
、
文化素养
、
心理特征
、
审美情趣
、
文学传统的影响等等相联系
,
曹
操写游仙诗不仅仅是
几“
取材和艺术方法等表现形式 有所不 同
”,
而是世界观的转变引起诗歌
创作道路上 的一次巨大变化
—
从写人间社会到 写虚无缥缈的仙界
,
从现实主义到逐步背离
现实主义
,
这是方向性的根本转变
。
因此
,
建立在曹操不 相信神仙这块基石上的 一切推论
,
就从根本上 动摇了
。
曹操始写的游仙诗为建安二十年拓
西征 张鲁时作的《秋胡行
‘
晨上篇
。
这年
曹操六十,
岁
。
《三国志
一
武帝纪》载
,
“
建安二十年三 月
,
几
分西征张鲁
,
至陈仓
。
真四
月
,
公自陈仓以出散关
”
。
《秋胡行
·
晨上篇一 开头
,
就摘写在险峻崎呕的散关山路上行军
的艰难
“
晨上散关山
,
此道当何难
晨上散关山
,
此道当何难
牛顿不起
,
车堕谷间
”
一
。
其
写作手法与建安十一年征讨降而复叛的并州刺史高干时作的《苦寒行》开头相同
“北上太
行山
,
艰哉何巍 巍
羊肠坂洁屈
,
车轮为 之摧
”
,
都是 叹山高耸
,
路难行
,
车坏损
,
‘
同是写
实手法
。
但
《晨上》篇却忽 然一转,
,
就在 行军路上
“坐盘石之上,
弹五弦之琴
”
,
引来了三
位
“
老公
”
神仙
,
即转入仙界描写
。
这 里明显地使人察觉到曹操从习惯于写实
,
转到写虚无
缥 缈的仙 人的生硬转变痕迹
。
由此可以推论
,
《晨上》篇应属曹操初 写游仙 之作
。
这初写的
游仙诗
,
不仅写作手法上不统一
,
其思想内容也以游仙 思想与建功立业思想的激烈 冲突为显
著特征
。
《晨上协中的三位
“老公”
,
产似非恒人
”
,
一个
“
似
”
字
,
一
也表露 了诗人初写游
仙还采取了不完全肯定的口吻
。
三位
“老公”
听到诗人弹奏
“清兔”
凄苦的曲调
,
心 意迷乱
忧烦
,
就来身边询问原因
,
并且宣称他们居住在昆仑 山
,
被称做产真 人”
,
过着
“名山历
观
,
遨游八极
,
枕石漱流饮泉
”
的仙人生活
。
但诗人
“沉
吟不决
”
,
下不 了随仙而去的决
心
,
于是真人
“遂上升天”
,
翩然而 去
,
“
去去不可 追
,
常恨相牵攀找
。
远去的仙人再也追
不回来
,
致使诗人常恨自己被世俗事务牵连攀附
,
不得 仙去以致心情惆怅难以人眠
。
最后诗
人 还是从游仙 的幻想中挣脚出来
,
归结到效法
“
正而不 橘
”
尊重周室的齐 桓公
,
希望 发现
宁戚那样的贤才
,
像齐桓公西伐大夏那样
,
取得西征张鲁的成功
。
这诗忽而写现实
,
忽而写
仙界
,
最后 又回到 人间
,
表现了曹操内心世界求仙与建业两种 思想的激烈斗争
,
是曹操思想
转变的真实历程
。
曹诗对齐桓公的赞美
,
是中期明本志诗歌《短歌行
·
周西伯 昌》中赞扬 齐
桓公
“
九合 诸侯
,
一匡 天下
”
、建
功立业思想在游仙诗中的延伸
。
诗中
“
去去不 可追
,
常恨 相
牵攀
”
并非像黄节注释的那样
“
咚三老之不为用也
”
,
恰恰 相反
,
是诗人恨不能摆脱世
务追随三老而仙去
,
黄节的解释
,
为求仙即求
、贤说所本。
实际上
,
这诗与曹植的
《苦思
行》一样
,
都是想追随 仙人到天 上遨游
“下
有两真人
,
举翅翻高飞
,
我心何踊跃
,
思欲攀
云追
”
,
并不是把仙人 追回到人间为己所用
、
陈柞明《采获堂古诗选》的评语确是抓住了全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