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改革失衡与三国倾斜
(0 次评价)3997 人阅读0 次下载
社会抖矛研究 一 九 九一年第五期 改革失衡与三国倾斜 顾 奎相 魏 、 蜀 、 吴三 国 , 终被代魏 而起的西晋 统一 , 结束了七十余 年的鼎立局面 。 其原因众 方 家多有论列 , 但 从改革 史角度论说尚属鲜见 , 本文仅 就此作一 粗略的探究 。 三国的地 理位置和各种立国条件 并不均衡 , 蜀 、 吴 同魏不可相比 。 然而 , 在 大一统的东汉王 朝之后 , 这 三 国各据一方 , 竟长达半个多世纪之久 。 谁都想吃掉 对方 , 而都没有得手 , 其中一个 重 要原 因 , 就 是三 国国主曹操 、 刘备(实际是诸葛亮) 、 孙权均是地主阶级 杰 出的政治家 、 改革 家 , 各根据 自己面临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 在 经济 、 政治 、 外交诸方面 , 进 行了切实而富 有成效的改革 。 一 这些改革 对发展各自优 势 , 克 服劣势 , 增强抗衡实力 , 取 得了明显 成效 。 比如 , 在经济 上 , 三国都强调 以农为本 , 广为屯田 , 形 成了三大经济区 。 在 政治上 , 以选 拔人才 , 加强官 吏 队伍 建设为核心 , 采取了不同 于东汉 的用人原贝l J和选 人措施 。 曹 操 “ 唯才是举 ”, 使曹魏 政权 从 中央 到地 方 ,“ 猛将 如云 , 谋臣如雨 ”。 诸葛亮 “ 思贤 若渴 ”, 广为收揽 “ 才策功 干 ” 之士 , 使蜀国人才济济 , 政治修明 。 这 样 , 尽管蜀 国地 域 狭小 , 经济实力差 , 但魏 、 吴 对它也 无可奈 何 , 就连司马鼓这样 的名将都 “ 畏蜀如虎 ”。 孙权 “ 举 贤任能 ” , 极力网罗人 才 , 使孙权统治 时期的昊 国 “ 异才辐揍 , 猛 士如林 ”, 能 “ 自擅 江表 , 成鼎 峙 之业 ”。 在 外 交上 , 诸葛亮 采取 “ 内修 政 理 , 外联孙吴 ” 的开放政 策 , 结成吴蜀联盟 , 成功 地抵御了 “ 拥 有百万之众 . 挟天子以令诸侯 ” 的曹魏 , 这是三国鼎 立 的又一 重要因素 。 所以 , 我们认 为三 国 的对峙是曹 操 、 诸 葛亮 、 孙权 三 位改革 家角逐的结 果 , 是 三大经济区的对峙 , 是 三大人 才 集团的对峙 。 正如 清人 赵 翼所说 : “ 人才莫盛于三国 , 亦 惟 三国 之主各能用人 , 故得众 力相 扶 , 以成鼎足之势 ”①。 而经济区的对峙和 人才集团 的对 峙 , 是在 经济改革和人才政策的改革 中 形成的 , 因此 , 三 国的对峙是竞相改革 的对峙 。 很 难设想 , 有一 方不实行改革 , 仍因循东 汉 以来 , 以及军阀割据时的弊 端 , 能 够形成 三 国鼎立的局面 。 关于鼎立和改革 的关系将有专文 论 述 , 兹 不赘言 。 正因为如 此 , 三 国的改革 一旦失去均衡 , 三国的对峙 也就失去均衡 , 鼎足之势就将无 法 维持 , 必然出现 倾斜 , 而归于一统 。 关于三国倾斜 , 归 于一 统 的原因 , 历来论者 曾从各种角度进行剖析 , 结 果得出一个共识 , 即 “ 强弱论 ”, 也 就是说 魏 国比吴 、 蜀强大 , 所以 , 魏吞并了蜀和吴 。 我们认为 , 这个结论 没有 道出事 情 的深层原因 。 谁都不 能否认 , 三国后期 , 北方的曹 魏乃至 西晋在人力 、 物力 、 军事 上都强于吴 、 蜀 , 使 三国实力失去均衡的态势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强弱论 ” 是有道 理的 。 然而 , 还应看到 , 就实力讲 , 魏强 , 吴弱 , 蜀最弱 , 这 不只是三 国后期 , 而是贯穿三国始终 2 10

打分:

0 星

用户评论:

三国艺苑
于 2018-04-28 上传
畅读榜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4-4 17:21 , Processed in 0.40381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