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有关诸葛玄在南阳的记载
清康熙五 十五年(
17 1 6年)
立于 山东临
沂 坊坞村的《诸葛氏祖墓碑文》载
:
“我葛
氏家于琅 哪
,
迁于南阳
,
食禄为诸
,
以官为
姓
。
”
现存的《琅娜郡全裔堂诸葛氏宗谱》
云
:
“亮 生 于琅邪,
迁居南阳
,
官于 西蜀
”
。
该宗谱还说
,
诸葛亮次孙诸葛京次子
“
(诸
葛)冲携眷复归故里
,
又还琅哪郡
。”
这些史
料说明
,
诸葛玄在离开刘 表后定居于南阳
,
至 西晋统一全国后
,
其后裔才返 回 山东
。
众所周知
,
汉时 的
“南阳”
既是郡名
,
又是
郡治宛的代称
,
究竟诸葛玄的生 活地点又 在
何处呢
?
对此
,
明代牛凤的《改正诸葛武侯
祠记
》碑帮助我们解决了这 个 间 题
。
该 碑
立于今平顶山市卫东区诸葛庙 街
,
立碑的
时间是明 嘉靖二十一年(
15 2 7年
)七 月
。
按
:
今诸葛庙街一带汉代为南阳 郡与 颖川
郡 交界 处
,
明 代属 叶县
。
碑记主要内容如
下
:
“嘉靖丁亥秋,
余自太仆叨转南京太常
卿
,
便道还家
,
行视田野
,
始渴武侯祠下
。
见其屋老将坏
,
且怪其与昭烈俱南面
,
无复
君臣分
。
询 土人
,
云
:‘如
是有年矣
。
’
及
考旧志
,
洪武十八年民萧四重修
。
讫不 知其
所始
,
慨叹久 之
。
遂捐金币
,
属乡曹徐行合
众力作新之
。
不期月
,
庙貌完美
。撤
去昭烈
、
关
、
张 之像
,
独像侯祠 中
,
专其祀以符其名
。
人心允惬
,
观者青悦
。
既 而游观山寺
,
有断
石幢在焉
。
刻文仅数十字
,
中云
:‘此地有
诸葛之旧坟墟高阳华里
,
。
然后知侯之父若
祖自琅那避地曾寓此而葬焉
。
躬耕南阳尚在
厥后
,
祠而祀乙
,
信有由然
。
再考石幢岁月
,
盖隋文帝开皇壬寅物
,
去先主 见武侯于隆中
之岁三百一 十六
。其
居此 地而葬必先十余年
,
是以坟墟犹存
。
今距开 皇壬寅年余九百六 十
一
,
世远坟夷
,
不知其处
,
固不足怪
。
所幸祠宇
不废
,
断石幢仅存
。
若有鬼神呵护
,
以侯后
人也
。
岂偶然哉!
”
牛凤为明代叶 县人
,
曾任南京太常卿
,
尽管他当时还未弄清坟墟的全部
,
但就其所
述的坟墟及祠
,
尤其是他所见到 的石幢记载
是可靠的
。
石 幢上的
“
高阳
”
为县名
,
北魏
太和元年置
,
因此 地 当时有高阳山故名
,
北
齐废
。
“华里”
,
意为美好的地方
。
若从太
和元年上溯列建兴十 二年诸葛亮 卒
,
其间仅
二百年左右
。
通过碑记
,
结合诸葛玄的活动情
况及诸葛宗谱所载
,
我们可清楚地看出
,
诸
葛玄携亮及亮弟均是由襄 阳刘表 处又 北迁到
了南阳
,
死后 即安葬于高阳山下
。
在这里
,
我们需要补充说明一点是
,
牛
凤的
“先主
见武侯于隆中
”
一句中的
“
隆中
” ,
与今 襄樊 之隆中是风马牛不 相及的两回事
,
我们从诸葛玄由襄阳北迁到南阳这一点足以
证 明 了这个
“隆
中
”
显然不在汉水以南
,
而
早 在晋代
,
汉水之北就有
“隆中”
地名出现
。
晋永兴
(304一30 5
年)中
,
镇南将军刘弘
“镇宛”
时曾至隆中
,
并命李兴作了
“
天子
命我于 河之 阳
,
登隆山以远望
,
轼诸葛之故
乡
”
的《祭文》
。
且这个
“涌 之阳”
的
“隆中”
又 至迟在 明代 即确认是卧龙岗
。
如明代侍读
蜀 地新都人叶桂章在
《武侯祠》中云
:
“唯
中岗隆起
,
故曰隆中
”
。
四
有关诸葛草 庐在南阳的其它记 载
既然诸葛氏祖墓碑文和葛氏宗谱都明文
记载诸葛玄及侄亮等都住在南阳
,
这就证 明
《出师表》
“躬耕于
南阳
”
的
“南阳”
就是
指今天的南阳
,
而不是今天的襄阳隆中
。
此
外
,
还有一个重要依据
,
那就是
《
诸葛亮文
集
·
诸葛篇
》注引《诸葛氏谱》
中的诸葛亮
为弟诸葛均娶南阳林氏为妻一事
。
其原文是
“亮为弟均聘南阳林
氏为妇
,
其年
,
生子名
望
。”
这个记载可作为 两个间题的补证
:
一是
诸葛玄携亮及亮弟均确实是在南阳生 活
;
(下转第1 8页)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