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
。
东汉桓谭
《新论》
中有一段话
:
“昔齐
桓出
,
见 一故墟而 间之
。
或对日
:‘郭氏之
墟也
,
。
复问
:‘郭
氏易为墟?
’
日
:
‘善
善而恶 恶焉
,
。
桓公日
:‘善善而恶恶 乃所
以为存
,
而反为墟
,
何也?
’
曰
:‘
善善而
不能用
,
恶恶而不能去
。
彼善人知其贵己而
不用
,
则怨之
;
恶人见其贱己而不好
,
则仇
之
。
夫与善人为怨
,
与恶人为仇
,
欲毋亡
,
得乎?
’
”
这段 话精辟地讲出了古今中外成
大业之领袖的一个共同特点
:
善善能用
,
恶
恶能去
,
否则
,
就可能成为
“郭氏之墟”
。
曹操之用人
,
正是本着这一 原则去做的
。
汉末天 下大乱之际
,
曹操为实现统一中
国的目标
,
急需大量的人才为 自己服务
,
因
此
,
他不拘一格人 才
,
所谓
“汉高弃瑕 录用
之时也
”
。
如前所述
,
曹操 曾三次下令求贤
,
还反复让自己的谋士荐才
。
荀或曾应曹操之
请
,
多次向其荐才
,
前后所荐
,
“命世大才,
邦邑则荀放
、
钟琳
、
陈群
,
海内则司马宣王
,
及引致当世知名都虑
、
华欲
、
王朗
、
荀悦
、
杜袭
、
辛毗
、
赵俨之铸
,
终为卿相
,
以十数
人
”
。
曹操以各种 方式所得知名谋士
,
粗
略统计
,
竟有八
、
九十人之多
,
形成 了庞大
的智囊团
。
曹操驾驭这个智囊团的方略就是
“吾任天 下之智力,
以道御之
”
,
其核心
也就是
“善善能用,
恶 恶能去
”
。
只要能忠
心耿耿地为自己统一大业 和建立曹魏政权服
务
,
无论其出身和名声之高下
,
曹操都根据
其实际才能予以重任
,
有功则赏
,
不念旧恶
。
曹操曾先后十多次为部属请功
,
表彰他们所
立功勋
,
表现一个封建政治家不掠美的宽广
胸怀
。
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使用 人才时
“不念
旧恶
”
的特点
。
陈琳文章锦绣
,
曾为袁绍作
檄文
,
淋漓痛骂曹操
,
殃及他祖宗三 代
,
把
曹操比作赵高
、
吕后
,
斥之为
“赘阉遗丑”
既使如此
,
当陈琳诚心归顺 后
,
曹操立 即委
以重任
,
任其为 军谋祭 酒
,
掌管机要文件的
草拟
,
以尽其才
。
更为典型 的是张绣
,
建安
初时叛时降
,
折腾曹操数年
,
其爱子曹昂
,
侄子曹安民
,
猛将典韦均死于张绣之手
,
曹
-
操也被其射中右臂
,
险些丧命
。
可张绣一旦
诚心归顺
,
思贤若渴的曹操马上
“
与欢宴
,
为子均娶绣女
,
拜扬武将军
”
,
张绣自然深
受感动
,
在平定袁绍的战争中屡立战功
,
因
功封邑
“二千户”
,
位在其它部属 之上
。
从以上所述可知
,
曹操不但不拘 一格求
人才
,
而且尽量做到人尽其才
,
决不因个人
恩 怨而埋没人才
,
不念旧恶
,
有功 必赏而不
掠功
,
正是他
“善善而用”
的体现
,
也是众
人为其尽力 的重要原因
。
但是
,
某些人才一旦妨碍曹操战略目标
的实现而成为障碍时
,
那么
,
曹操会毫不客
气地予以铲除
,
而不管其功多大
,
才多高
。
前面所述崔淡已是明显一例
。
更为典型的是
荀或
,
有
“王佐之才”
,
离开袁绍投奔曹操
后
,
成为其首席谋士
,
并多次依靠 自己的智
慧助其渡过生死关头
,
为其统一北方立下莫
大功勋
。
曹操先后数次为荀或请爵请赏
,
深
所倚重
。
不幸的是
,
荀或投奔曹操的目的是
为了助其匡扶汉室
,
当曹操露 出代汉意图时
,
道不同则不谋
,
荀或坚决反对
。
以其智慧与
威望
,
若不早除
,
必会成为曹操建立曹魏政
权之劲敌
,
曹操只好逼死他
,
可以想象
,
这对
思贤若渴的曹操来说
,
该是多么痛苦的抉择
。
可 见
,
“恶恶能去”
与
“善善能用”
一
样是曹操用人之道
,
二者相辅相成
,
不但确
保大量人才愿被曹操所用
,
且能人尽其才
,
这些人才只能被曹操所用而 不至于危害其大
业
。
正是靠着这个办法
,
曹操才能在群雄逐
鹿 时脱颖而出
,
不但统一 了北方
,
也为儿子曹
不取代汉朝创造了充分的条件
。
完全可以说
,
“善善能用,
恶 恶能去
”
的用人方针
,
是曹 操
作为 一个杰出封建政治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
〔作者李乐 民
,
河南大学宋代研究中心〕
《三国志
·
魏书
《三 国志
魏书
《三国志
·
魏书
荀或传泞注引《或别传》
.
武帝纪》
。
张绣传》
。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