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前四次 明显 不同
。
其一
,
兵力1 0万
,
为前
所未有多其二
,
直出褒斜谷
,
不避蜀道难
,
敢于冒险;其三
,
与魏主力相持
,
为 久驻 之
基
,
意在决战
,
就是想一鼓作气
,
消灭敌人
,
实现北伐的最高目的
。
但是
,
仍留有余地
。
何以见得?第一
,
不攻城而求野战
,
是避免
死打硬拼;第二
,
西上五丈原
,
不出武功
,
依山而东
,
避免过早与敌主力相对
,
先站稳
脚跟
,
便于进退
。
由此可见
,
诸葛亮北伐两个阶段用兵特
点虽有不 同
,
战略目的也各有侧重
,
但均不
偏 执
,
这正反映了诸葛亮精于 畜时度势
,
战
略目的灵 活
。
因此
,
笔者认为
,
兴复汉室
,
蚕
食 雍
、
凉
,
以攻为守
,
都是诸葛亮北伐的战
略目的
,
对此
,
当有全 面
、
辩证的认识
,
而
不宜孤立地偏执某一点
。
弄清了诸葛亮北伐的战略目的
,
再来讨
论他的军事才能是否
“奇谋为短”
,
似乎就
比较容易了
。
“奇谋为短”
说
,
创 自陈寿
,
他的唯一
根据是
,
诸葛亮
“连
年动众
,
未能有克
”
,
“功业
陵迟
,
大义不及
”
。
从这 看来
,
很显然
,
陈寿是孤立地把兴复汉 室作为诸葛
亮北伐的战略目的了
。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
,
陈寿说诸葛亮
“奇谋为
短
”
,
是对比他的带
兵练兵能力与作战指挥能力 而言
;
是对比他
的政治才能与军事才能而言
,
并非说葛诸亮
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不及他人(见本文第二
自然段所 引原文)
。
其实
,
所谓长短优劣
,
都是模糊概念
,
只有与一定的具体对象联系
,
在与不同的具体对象作比较中
,
才能清楚
、
明确
。
与同时代的杰出军事家相比
,
葛诸亮
不亚于任何人
。
以功业成就言
,
曹操父子
、
孙权
、
刘备都建立了政权
,
据守一方
,
都为
国家的局部统一
,
作出了不小 贡 献
。
但曹
、
刘
、
孙都想一人一姓取得天下
,
谁的愿望实
现了呢?功业的成就与才能的 长短优劣有密
切联 系
,
但功业与才能不 一定必 然成正比
。
三国时期想得天下者不知几许
,
最后只有司
马炎 一人愿 望 得以实现
,
难 道能说刊马炎的
素质
、
能力超过乃祖乃 父
,
比曹操
、
葛诸亮
等人强?
从实战经历看
,
人称曹操
“用兵也,
仿佛孙
、
刘
,
然 困于南阳
,
险于乌巢
,
危于
祁连
,
逼于黎阳
,
几败北 山
,
殆死憧关
”
,
“五攻
昌霸不下
,
四越巢不成”
。
葛诸亮
从未有过这等败着
。
街亭失利
,
咎在马逻
,
葛诸亮失在用人
,
并非军事指挥有误
。
应当
说
,
诸葛亮的奇谋是不矩的
。
他自己也十分
强调奇谋
。
他在
《便宜十六策
.
治军第九
》
中指出
:“夫用
兵之道
,
先定其谋
,
然后乃
施其事
。
”
又云
:
“故军
以奇计为谋
,
以绝
智为主
”
。
诸葛亮提步卒数万
,
长驱祁 山
,
摆战场于敌国
,
面对强敌
,
自来 自去
;
因而使
司 马鳃
“据天下
十倍之地
,
仗兼并之众
,
据
牢城
,
拥精锐
,
无擒敌之意
,
务自保 全而
已”
。
这不靠奇谋靠什么呢?
时贤论诸葛
,
对他没采纳魏延建议颇有
责难
,
以为错过 了唯 一的一次成功机会
,
也
说明他
“奇谋为
短
”
。
其实
,
魏延方略是不
可取的
。
首先
,
有违三 足鼎 立
,
谁也奈何不
了谁的天 下大势
。
冒险深入
,
只能 陷进 自
己给 自己设置的陷井
。
其次
,
盲目乐观
,
过
于轻敌
。
长安魏军统帅夏 侯树诚
“怯而无
谋
”
,
但雍州刺史郭淮
“方策精详”
,
非
等闲之辈
。
第三
,
长安三朝(西周
、
秦
、
西
汉)故都
,
城池虽累遭破坏
,
总比陈仓强
。
22 8
年冬
,
诸葛亮亲自率军以数万对数千攻 陈
仓尚且 不克
,
魏延想以五〕千人 夺 取长安
,
未免疏 于知己知彼
。
故笔者认为
,
诸葛亮 北
伐基本实现了他的战略目标
,
和同时代的军
事家相比
,
他的奇谋是不短的
。
〔作者卢华语
,
西南师范大学历史系讲师〕
《三国志 > 卷3 5《蜀书
·
诸菌亮传 >注引弘俨
《默记》
。
《诸葛亮全 集》卷丁竿1 06页
,
北京
「协
国书店l ose
年
7
月版
。
@
@
《三国志》卷4公《蜀 书
·
魏延传
》汪引《魏 略》
。
《三国志》卷弓《魏书
,
郭淮传》
。
2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