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
。
据此观之
,
当时在曹操控制的 匕方 地区
,
无论是留居
未徙还是流移他乡的士人
,
其出身授职
,
都必须经过乡
党品第
,
舍此则无由进入仕途
。
这是曹操用品第之法选
拔官吏的又一例证
。
此外
,
《三国志
·
魏志
·
王聚传》注
引《魏略》的,段史料也颇值得玩味
“
吴 质为单家
,
少
游遨贵戚间
,
不与乡里相沈浮
,
故虽已出官
,
本国犹不与
之士名
。
及魏有夭下
,
文帝征质与车驾会洛阳
,
到
,
拜北
中郎将
,
封列侯太和中
,
入朝
。
质自以不为本郡所
饶
,
谓司徒董昭曰
‘我欲溺乡里耳’”按吴质为充州济
阴人
,
建安十九年年 初仕朝歌长
,
后为元城令
。
但
自他出仕之后
,
一直未得到相应的品第
,
故史称
“本国犹
不与之士名
”。
有些史家认为
,
吴质仕进之时
,
尚无中正
,
故那胃
“不与士名”,
仅指乡里清议不把他当做士人看
待
,
这一看法似可进一步商榷
。
如上所述
,
曹操平定荆
州之后
,
北方士人经过乡里品第才能做官
,
已有较严格
的规定
。
吴质出任县令
、
长
,
主要因与贵戚交游甚密
,
尤
其是受到曹王赏识
、
提拔的缘故
。
按理
,
这种不经乡里品
第而出仕的情况
,
在当时只是特例
,
并非常制
。
所以
,
如
果他仕进之后能得到乡里品第
,
则表明他做官的资格仍
可得到宗族乡党的承认
。
无奈吴质虽已出官多年
,
后来
甚至获得了高官显爵
,
但仍然没有得到与官职相应的品
第
,
以致事过多年
,
仍耿耿于怀
。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
,
在
建安末年
,
曹操不仅以品第之法选拔官吏
,
而且乡党舆
论和士大夫阶层
,
都已将经由乡里品第做官视为仕进之
正途
,
这就为后来九品中正制的正式确立和推广奠定了
基础
。
马克思主义认为
,
任何一种事物的出现和政治制度
的形成
,
总是有着从萌芽到确立的历史发展过程
。
具体
到九品中正制
,
也是如此
。
依据上述史实
,
九品中正制应
萌芽于建安十三年曹操平定荆州之时
,
发展和完善于曹
工继任魏王之前
,
最终确立于魏初延康元年
。
因此
,
笔者
主张将九品中正制始行于曹操时的说法
,
改为曹操统治
时期业已有此制萌芽的出现
,
即改魏武始建说为魏武萌
芽说
。
这样不仅更符合历史实际
,
而创王能将魏武萌芽
说和陈群始建说有机地统一起来
,
并从中揭示出九品中
正制的历史演变之迹
,
从而做到上下通释
、进而解决这
一歧异而未决的问题
。
关于九品中正制萌芽出现的原因
及其作用
,
笔者曾有专文探讨
,
兹不复述
。
二魏初的中正组织及其设置问题
曹魏初年
,
中正组织究有几级
,
各级又是如何设置
对此
,
史籍中至少有四种歧异的记载
杜佑《通典》卷
《选举二》载
“按九品之制,
初
因后汉建安中天下兴兵
,
衣冠士族
,
多离本土
,
欲征源
一
一
流
,
邃难委悉
。
魏氏革命
,
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
,
各以本
处人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
,
区别所
管人物
,
定为九等
”。
据此
,
则杜佑认为九品中正制初创
时
,
中正的组织有州
、郡、
具三级
,
并且是每州
、
每郡
、
每
县都分别设有大
、小两个中正。
后马端临《文献通考》亦
沿此说
。
杜佑在同书中又云
“
延康元年
,
吏部尚书陈群以
天朝选用不尽人才
,
乃立九品官人之法
,
州郡皆咒中正
,
以定其选
。
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
,
区别人物
,
第其高
下
”。
依杜佑此说
,
则九品中正制始建之时
,
中正的组织
只有州
、
郡两级
,
而且是每州
、
每郡仅设置一个中正
,
并
无大
、
小之分
。
这与上引
“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的话明
显矛盾
。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九品中正条云
“魏文帝
初定九品中正之法
,
郡邑设小中正
,
州设大中正
。
由小中
正品第人才
,
以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实
,
以上司徒
。
司徒
再核
,
然后付尚书选用
。
此陈群所建白也
”。按赵翼所说,
陈群创立九品中正制时
,
中正组织亦分为州
、郡 邑 两
级 与杜佑说法不同的是
,
他认为州只设有大中正
,
而无
小中正郡邑则只设小中正
,
而无大中正
。
这不仅与
“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之说相左,
而且同
“州郡皆置中
正
”的话也明显不同。
《太平御览》卷
引《傅子》云
“魏司空陈群,
始
立九品之制
,
郡置中正
,
评次人才之高下
,
各为辈目洲
置都而总其议
”。
依照《傅子》
,
则曹魏初年中正组织亦分
州
、
郡两级
。
但值得注意的是
,
《傅子》说当时郡惟设有中
正
,
州则设有一个州都
,
而不称州中正或大中正
,
这与上
引三说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
以上四说
,
孰是孰非
,
史学界众说纷纭
,
各执一词
。
第一
,
杨药如氏认为
,
所谓
“州设大中正,
郡邑设小中正
的话
,
可说全无根据
。
而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
,
大致可以
承认是不错的
”
。
即肯定了杜佑
“
州郡县俱且大小中
正
”说,
而否定了赵翼
”郡邑设小中正,
州设大中正
”说,
第二
,
韩国磐先生则赞同杜佑的第二说
,
即
“
州郡皆置中
正
”。
他在《魏晋南北朝史纲》一书中写道
“《
通典》所载
的这个选举办法已经颇为完备
,
即州设大中正
,
亦称都
中正
,
郡设小中正
,
亦只称中正
”
。
这里
,
韩先生除赞同
中正组织有州
、
郡两级之外
,
又将州郡所置释为
“
州设大
中正
,
亦称都中正
,郡设小中正
,
亦只称中正
”
,
似又同意
赵翼的
“郡邑设小中正,
州设大中正
”之说。
第三
,
唐长孺
先生则认为
,
初立中正时
,
只限于郡
,
州中正的设立时间
较晚
,
其时间可以肯定在曹芳时
。
至于县中正
,
在魏晋时
无考
。
这实际上是否定了前引四说
,
而主张魏初只设
有郡中正
,
现在国内学者大多赞同这一看法
。
味
人
丫
打分:
0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