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艺苑 首页 旅游 景点 查看内容

南阳武侯祠

2015-2-3 19:14| 发布者: 三国艺苑| 查看: 2799| 评论: 0

摘要:   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庐”,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部卧龙岗上,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故址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汉末山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境) ...
  南阳武侯祠,又名“诸葛庐”,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部卧龙岗上,是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故址和历代祭祀诸葛亮的地方。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汉末山东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境)人。他幼年丧父,深受战乱流离之苦,家祸国难使这位“少年俊逸之才”的青年在南阳卧龙岗结庐躬耕,广交士林,胸怀大志。汉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关羽、张飞三顾茅庐,拜请诸葛亮,自次,二十七岁的诸葛亮离开了躬耕十载的卧龙岗,参加了刘备政治集团。后官拜蜀汉丞相,爵封武乡侯,死后谥“忠武侯”。因此历代诸葛亮祠庙称“武侯祠”。
  南阳武侯祠的始建年代可上溯至魏晋时期,据《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和清康熙《龙岗志》载,诸葛亮殒没五丈原后,其故将黄权曾率族人在南阳卧龙岗建庵祭祀,时称“诸葛庵”。晋永兴年间,镇南将军刘弘“镇宛”讨伐张昌时“观亮故宅”并“立碣表闾”。唐代,南阳武侯祠多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李白《南都行》云:“谁识卧龙客,长吟愁鬓斑。”刘禹锡《陋室铭》赞美:“南阳诸葛庐,西黍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白居易有“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的诗句。许浑《南阳道中》:“荒草连天风动地,不知谁学武侯耕。”这些表明,南阳卧龙岗在唐代已成为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不少文人墨客都曾来此游览祭祀。
  宋金时期,武侯祠屡遭兵燹。陈云飞《次南阳》云:“卧龙今何之,有冢已半催,空遗乔木地,薄暮鸦徘徊。”周伯琦《题南阳诸葛庙》曰:“南阳祠庙荒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元大德二年(1298)年,南阳监郡马哈马主持修葺武侯祠,割附近田地二百余亩作为岁时香火之具。元至大二年(1309年),河南平章政事何玮到南阳指示地方官加扩武侯祠。元延祐四年(1317年),元仁宗交中书平章政事与翰林集议,给南阳卧龙岗古建名胜命名为“武侯祠”。明清时期,物侯祠屡有修葺,规模恢宏。康熙五十年(1711年),知府罗景主持重修武侯祠,并依前人“龙岗全图”石刻复修了卧龙岗十景,即草庐、古柏亭、梁父岩、抱膝石、半月台、老龙洞、野云庵、诸葛井、躬耕亭、小虹桥等。乾隆时出现了“漫道锦官祠宇好,龙岗今日更馨香”的景象。今日武侯祠基本上保持了元明的布局风格,其木构建筑多为明清重建或增建。
  卧龙岗南滨白河,北障紫山,名城街区环拱。这里岗峦起伏,曲折回旋,势如卧龙。物侯祠依岭就势坐落期间。祠宇坐西向东偏南,现存廊庑一百五十五间,建筑布局严谨,疏密相宜,殿堂雄严,亭台壮观。主要建筑分布在阶阶抬高的中轴线上,颇具韵律感和节奏感。石坊、仙人桥、山门、大拜殿、茅庐、宁远楼依次坐落在中轴线上,与两侧的碑廊、古柏亭、野云庵、老龙洞、半月台、躬耕亭等形成两进四合院落。与次平行、对称布列的还有北路三顾祠院,南路卧龙道院。卧龙道院为历代祠中道士居住的地方。清代中叶,祠中香火极盛,道士多达百余人。
  武侯祠园总占地面积较广,据民国二十八年河南第六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为豁免武侯辄粮赋条税所颁“通告”载,当时武侯祠仅周围祭田已达四百七十九亩五分,现祠园总面积仍有二百余亩。祠园地势开阔,丛竹飒飒,松柏森森,潭水清碧,景色宜人。其总体布局既不失名土祠宇的严谨肃穆气氛,也保留了故居园林的活泼清新景象。优美的自然风光与诱人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令人留连忘返。
  瞻拜诸葛武侯祠,先仰“千古人龙”石坊。石坊位于祠前岗坡的二层台阶上,是武侯祠的入口。“千古人龙”意指诸葛亮乃人中之龙,隐喻此地为藏龙卧虎之地。宋刘光祖《祭诸葛亮文》:“维诸葛公,矫矫犹龙。”明萧鸣凤《谒诸葛武侯祠》:“气聚崇岗紫翠深,百年怀抱此登临,山连嵩岳来天地,名与人龙并古今。”坊高9米,面阔13.5米三门四柱楼式,通体布满雕饰,额枋浮雕祥云瑞兽,如丹凤朝阳,麒麟送宝等均极生动。左右横额饰以诸葛亮生平故事“躬耕南阳”、“草庐对策”、“舌战群儒”等,栩栩如生。此坊初建于明代,清道光壬辰(1832年),南阳知县萧其芬重修1968年毁,1992年华侨、宛籍赵连仁先生捐资重建。石坊耸立门外,望柱冲天,浑厚端庄,在古柏映衬之下使武侯祠更巍然壮观,令人肃然起敬。
  第二道门坊为三顾坊,清道光辛卯年(1831年)复立,两面文字为“汉昭烈皇帝三顾处”和“真神人”。“昭烈皇帝”为刘备谥号。此坊为纪念刘备三顾纳贤而立。诸葛亮《出师表》说,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士之事”。唐胡曾《南阳》诗云:“乱世英贤百战余,孔明方此乐耕锄,蜀王不自垂三顾,争得先生出旧庐。”即颂此事。“真神人”源自苏轼《武侯庙记》:“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坊南为诸葛亮躬耕旧址,此处多年不种五谷,现已变成林木草地,存“汉武侯躬耕处”石碑一通。坊北原有三棵古楸树,传为刘关张三顾时勒马之树,现仍存一棵,虬曲盘附卧龙潭岸。
  卧龙潭位于三顾坊北,碧波荡漾,水面开阔.天光云影倒映其中。潭中横陈一岛.有七曲桥、玉带桥与堤岸相连,似有深遂不足二意。潭周花木葱茏垂柳依。潭之南岸有一井,井水清甜,称“诸葛井”,传为诸葛亮寓居卧龙岗时生活所用明杨士奇《忠武侯祠记》:“有井焉,盖公常汲而饮者也。”清朱磷《诸葛井》诗:“卧龙岗下井渊,饮水常思诸葛贤。”井上筑亭,六角攒尘,造型挺拔.形制典雅。“诸葛井”为卧龙十景之一。
  穿三顾坊,过仙人桥,甬道直通山门。仙人桥为单拱石桥,汉白玉雕栏,桥下溪水淙淙。山门为武侯祠正门,形式古朴端庄,正中券门额上石匾镌刻郭沫若先生所题“武侯祠”三个大字。山门内有明崇祯七年(1634)年南阳知府陈振豪重修山门时题“武侯祠”匾额。山门前一对石吼昂首雄歭须弥石座之上,气势不凡。
  进入山门即进入武侯祠第一进院落。院落宽敞,古柏蔽日,青砖墁地,气氛肃然。院中甬道上“三代遗才”意指诸葛亮的才德可与三代贤人相埒。坊为三门四柱,中间门柱上刻联曰:“遗世仰高风抱膝长吟,出处各存千秋志;偏安恢汉祚鞠躬尽瘁,日月同悬二表文。”歌颂诸葛亮才德气节。此坊为康熙癸卯年(1663年)南阳知府王维新督建。据传说,清康熙前武侯祠仅两道石坊,康熙帝问武侯祠坊数时,王误答为三,未免欺君罔上之罪,知府王维新即鸠工市材,虔建此坊。
  大拜殿为历代祭扫诸葛亮的主要场所,是武侯祠的主体建筑之一。由拜殿和大殿两部分组成,平面呈正方形,面阔五间,长15.8米,高8米,青石铺地,前筑月台。拜殿为卷棚式建筑,大殿为单檐歇式建筑,二者浑然一体。殿内雕梁画栋,檐檩、斗拱、额坊、雀替等均饰彩绘,脊饰走兽仙人。飞檐翘角,下悬金铃风铎。大殿暖阁中的泥塑诸葛亮像,两扇纶巾,身披鹤氅,端坐凝思,展现了包藏万机的“韬略宗师”风姿。亮子诸葛瞻、孙诸葛尚配享左右。诸葛瞻(227—263年),字思远,工书画,强识念,曾拜羽林中郎将、尚书什射、行都护将军。景耀六年(263年)与其长子诸葛尚俱捐躯绵阳沙场,瞻阵亡时仅三十七岁,尚则不足二十岁,后人感其三世忠贞,共祭一堂,塑像享祀。大辞殿匾额、楹联高悬低挂,琳琅满目。大殿门额挂道光三年(1823年)南阳知府廖文锦书“隐居求志”匾及乾隆二年(1737年)陈仲荣书“儒者气象”匾。此外,“莘野高风”、“遗风伊吕”、“勋侔伊吕”。“第一良才”、“舜业尹功”、“惠我无疆”等匾额均以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的生平功德。
  拜殿井柱有抱柱联:“立品于莘野渭滨之间表读出师两朝勋业惊司马;结庐在紫峰白水以侧曲吟染父千裁风云起卧龙。”“巾扇任逍遥试看抱膝长吟高卧尚留名士隐;井庐空眷念可惜鞠躬尽瘁归耕未慰老臣心。”对仗工整,寓意深刻。大殿门柱有一趣联烩炙人口;“心在朝廷愿无论先生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辩襄阳南阳。”此联可证襄阳南阳躬耕地之争由来已久。作者顾嘉蘅为湖北东湖人,清道咸年间曾五任南阳知府,仰慕诸葛大名,在任期间,极力维修南阳诸葛躬耕故乡和观园,为了不开罪于襄阳父老,才撰此耐人寻味的对联。
  大拜殿墙壁历代过客骚人、文人学士讴歌诸葛亮的诗赋或凭吊祭文,中有明《驸马特祭碑》,殿前及院内碑廊有明《敕赐忠武庙规祭品祭文檄》碑、《重修大拜殿卷棚并塑三清神像四尊序》、《诸葛武侯祠立会建祀》等二十余通明代碑刻,反映元明以来武侯祠维修经过及祭祀诸葛亮之隆盛。据载,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定帝王庙,名臣从祀,诸葛亮位列三十七人之一。嘉靖七年(1528年)明世宗敕赐门额“忠武”与祭品,并明确规定每年春秋二祭武侯的庙规,嘉靖十八年(1539年),明世宗义遗驸马都尉即景和到南阳武侯词特祭诸葛亮。春秋二祭为龙岗盛祀,尤其是每年八月二十八日孔明忌日,正值臣龙岗上丹桂飘香,满院薄掘清香随风飘荡,人们偕伴瞻游,络绎不绝。卷棚北侧为楷书《出师表》碑房,内陈明正德年间宛郡痒生李中虚所书前后《出师表》,楷书工整,笔力精到。历代文人志士都给《出师表》高度评价,陆游有诗赞曰:“出师一表千载无。”南阳民间有“读出师表不落泪者不忠”之说。卷棚南侧为清“武乡侯传”碑亭,门额“其人斯在”匾为清道光辛卯(1831年)任守素所题。
  大殿北侧碑廊内陈列传岳飞手书《前后出师表》,据碑跋称,宋绍兴八年(1138年),岳飞遇雨夜宿武侯祠,感慨万千,挥泪手书《出师表》以抒胸臆。其字铁划银勾,涩势康酒,奔放淋漓。丞相撰词,名将手书,实为难得。游人驻足观摩,既能见武侯大胸怀志略,又可赏岳飞之翰墨神工。大殿南有古揪、银杏和千年古柏,虬枝茂叶,苍老挺秀,似巨人守卫大殿。
绕过大殿拾阶而上,进人一处静谧秀丽的院落,院内古木交柯,花卉盈庭,翠柏丛中簇拥着一座八角攒尖式建筑,这就是闻名于世的诸葛草庐。草庐为茅草覆顶,内有八阵图,回廊相衔,砖木结构,古朴简陋。清姚《草庐题壁》诗云:“丞相祠堂里有草庐,绕檐栝杉意萧疏。”店内及门额悬挂光绪年间南阳知府傅风飓、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及郭沫若先生所书“南阳诸葛庐”、“诸葛庐”和“诸葛草庐”匾,书法各具特色。
  庐内竖立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石碑一通,碑阳刻“汉诸葛孔明旧庐”七字,碑阴篆刻“旧庐指道”云:“诸葛先生旧庐在今府城西南五里,去适襄邓官路之南二百三十步……”言明诸葛亮躬耕旧庐所在。草庐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和纪念意义。坐店之中可近观四周景致,正如古人所谓“身居一庐八面景”。龙岗十景中之八景:古柏亭、野云庵、半月台、躬耕亭、小虹桥、抱膝石、老龙洞等绕庐而建,如众星拱月。这些景点虽同置一院,但无拥塞局促之感,碑廊相连,错落相间,互为对景,形成丽怡静的环境,步移景异,使游人流连不尽。据碑文载,罗景复建龙岗十景耗资甚巨,仅所谓捐金即达二千六百余两。
  古柏亭位于茅庐左侧,此处原为一棵参天古柏,传为诸葛亮亲手所植,后人借古柏喻诸葛亮的高风亮节,建亭纪念。“古柏亭”三字为清咸丰寅(1854年)南阳知府钮雷所书,古拙苍劲,入木三分。古柏亭为单膻歇山式建筑,面阔一间,进深一间,四角挑梁各系一风铎,亭左右出 栏,前筑月台。亭内后壁为清咸丰年间知府顾嘉蘅立《真儒仪像几番钦》碑。旁立顾嘉蘅所书《杜工部古柏行》碑。亭周围古柏林立,树龄最大者八百又九。青人杨铸有诗赞之:“老柏参天几百寻,至今亭畔叶森森。”
  野云庵,又名“野轩庵”,建于茅庐右侧,是诸葛亮与友人聚会的地方。面阔一间,进深两间,砖雕门楼,三楼五脊,三楼嵌石刻题额“野云庵”,次楼嵌松鹤图、松鹿圈砖雕,颇为生动。后寨目清代碑刻字屏四扇,门两侧砖刻“云归大漠随舒卷,门对寒流自古今”对联。
半月台,位于茅庐右后侧,传为诸葛亮夜观天象的地方,台式建筑砖石结构,平面为正方形,高约数丈,沿梯道可盘旋而上,上有砖墙花样平台,凭栏可望远观天。清人有诗赞之:“汉月镂空昭碧天,凭高一望净寒烟,山围水匝林稍见,待酌流霞候月圆。”台正面为半圆形砖券门,上嵌顾嘉蘅所书“半月台”三字,旁饰半月图案,两侧刻联:“自来宇宙垂名布衣有几;能使山川生色陋室何妨。”老龙洞位于半月台下寓意诸葛亮为千古人龙,洞内幽玄诡秘,内壁嵌石雕龙头,造型生动浑厚。
  躬耕亭,是诸葛亮躬耕南阳时存放农具的地方。筑于茅庐左后侧。面阔一间,进深一间,单檐歇山顶,梁柱、椽等均用原木粗制而成,后壁置一石刻碑楼,壁上嵌线刻武侯立像碑。此像虽立于清代,但草稿则参自清以前皇宫中的“南熏殿本”。武侯像线条简练流畅,画风朴实,物侯身着长袍,头梳卧云髻,便装素裹,似有仙道隐者气度。躬耕亭古朴简陋,没有任何自我炫耀和浮饰附雕,但显布衣孔明躬耕陇亩的田园淳朴之风。
  出茅庐,见精致石券拱桥,轻若飞虹。即“小虹桥”,桥下碧藻红鱼,水清可见。再进,一玲珑假山兀自突起,打破了园内规整平面,增加了园景的层次变化和高低起伏。“抱膝石”和“梁父岩”隐于假山丛石之中。《三国志·诸葛亮传》云:“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梁父吟为诸葛亮家乡山东的一种古谣。立梁父岩上遥想孔明当年在溶溶月光之下,风送花香之中,或抱膝长咏“梁父吟”,或思兴国扶汉之策。何等富有诗意。
  越假山,迎面便是宁远楼,又名清风楼。它坐落在中轴线末端,为祠庙最高建筑,传为诸葛亮寓居南阳时书斋旧址。“宁远楼”字匾位于正脊中间麒麟座上,匾额由康熙超进士、刑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张鹏翮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题写。楼面阔五间,宽17.6米,进深四间12.2米,高10.5米。下有回廊,门额为清嘉庆十四年南阳知府张传金所题“万古云霄”匾。“万古云霄”源自杜甫《咏怀古迹》诗:“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册,万古云霄一羽毛。”门柱悬挂清赵藩撰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从来治蜀要深思。”楼上置诸葛亮抱膝长吟像,神态潇洒,安然自若。两侧为阁楼登高远眺,清风徐来,白水飞虹,紫山耸秀,四方圣景一览无余。
  武侯祠南路入院门即卧龙道院,旧时为道人居住之所,二进四合院落,院内有隋以来宗教造像十余尊,翠竹、枇杷、玉兰等点缀院内,环境颇幽,现辟为南阳市博物馆陈列展室。其后为后花园,传诸葛亮闲时在此莳花置卉、采桑种茶。清舒位《卧龙岗作》:“成都有桑八百株,不及南阳手自耕。”后花园布局在平淡中蕴含舒坦活泼,虽不刻意追求山奇水奥,但松杉亭立,桑桂扶疏,配以牡丹、梅花、迎春、荷花、紫薇等四季花卉,花繁叶茂,颇有动人之处。现为游人品茗憩息的理想场所。
  武侯祠北路入垂花门即三顾祠院。建成于清康熙年间。垂花门为单檐悬山式建筑,雕梁画栋,前后檐下倒垂花蕾。门额“三顾祠”匾为今人卢嘉锡所书,门柱悬挂“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对联。三顾祠院翠柏挺立,绿草如茵,庭院宏敞幽深。四周围墙嵌满碑刻,有“碑墙”之称。过射圃亭,正前方展现一座硬山建筑。即关张殿。殿阔三间,进深一间,前面有廊。殿内立关羽张飞帖金塑像。关羽赤面凤眼,镁髯垂胸,雄姿威风,若帝若神;张飞面色漆黑,豹头环眼,黄额虎须。关羽(?-219年),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今山西运城)人,封蜀汉寿亭侯;张飞(?-221年),字益德,涿郡(治今河北涿州人),谥为桓侯。二人皆三国时期赫赫名将,时人称誉“万人之敌”的猛将,所以匾额上写着四个大字“目无魏吴”。
  “三顾堂”位于关张殿后,是刘备三顾茅庐时与诸葛亮对话的纪念性建筑,初建于康熙五十一年,咸丰年间知府顾嘉蘅重建。匾额为康熙年间知府罗景所书.面阔三间,进深一间,木步架与硬山砖墙组合,古朴素雅,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其前出廊。殿内有刘备、诸葛亮对话的塑像,二人分宾主而坐,书童侍立侧旁,再现了备亮一番晤对纵论天下的情景。明陈正伦《卧龙岗》诗云:"君臣一晤交投厚,宇宙三分割据雄"。三顾晤对可谓历史性的会谈。
  与三顾祠相对,卧龙潭东,一垅土冈横卧潭东侧,岗岭林木茂密,郁郁葱葱,“澹宁读书台”掩映其中。诸葛亮《诫子书》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澹宁即取此语。传说诸葛亮经常在此读书,“旨寻六家业窥五际,内学七纬旁通三微。”书台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一间,进深一间,前出月台,环境幽静,给人以泊宁静之感。“书台夕照”为龙岗胜景,由此西望物侯祠,视野开阔,亭台楼殿掩映于丛林树石潭水间,与夕阳余辉相映成趣,正如明陈洪谟诗赞:“半亩青松巢水鹤,一帘斜日贯晴虹。”
  “澹宁”书台北侧岗埠之下一组古朴典雅的建筑即卧龙书院,也称“诸葛书院”。诸葛亮足智多谋,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贞精神,历代敬仰,建此书院以布教化。清朱璘《重修诸葛书院》诗“潜见随时观物理,身心得力教儿孙”即此意。有元以来,书院为武侯祠重要组成部分,学庙浑然一体。书院始建年代可上溯至宋,宋人宋祁《孔明书台》云:“君不见孔明书院遗庙旁,古书不见台荒凉。”据武侯祠遗碑元翰林院学士承旨程巨夫《敕赐南阳诸葛书院》碑载,元至大二年(1309年)“建学庙即尊祀之”,计“静成”、“明志”、“广才”等庐舍四十六间,学田余顷,并设官养土。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官府鸠工重修,饰圣哲遗像,制祭器百件。明清时期书院屡有修葺。康熙二十一年巡抚阎兴邦、知府朱璘重修书院,配祀三国名士名将。康熙五十一年知府罗景迁建书院于现址并以“卧龙”名之,书院再臻隆盛。书院现存山长署、诸生斋等四十间,均为硬山砖木结构。
  龙岗之巅距祠院主体建筑十米处有一造型玲珑,俊雅秀丽的七级古塔,即龙角塔。清咸丰年间,南阳天灾人祸重重,为确保龙岗隐圣风水,知府顾嘉蘅倡建此塔。塔为六角形重檐式实心结构,青石基座,高11米。第三层有镌刻在汉白玉石板上的“奎屡联斗牛”五个遒劲大字。一二四层砖刻人物、动物、仙人等图案,雕刻精细,逼真传神,塔顶刹下六角各伸一青石龙头,龙口衔一铁环,风动悦耳。
  南阳武侯祠融合了园林建筑、祠庙建筑和当地民居的风格,展现了高水平的建筑艺术,其平面形式丰富,空间组合多变,群体布局和谐,环境配置优美。而祠内碑石林立,巍然成景,也是一大特色。武侯慈保存着汉以来历代碑刻四百余通,在全国诸多武侯祠中数居首位,被誉称为“卧龙碑林”其内容纷繁丰富,记人记事歌咏题记均备,是记载武侯祠历史沿革的重要资料。碑刻书法,真草隶篆无所不具。其中汉《张景造土牛碑》、汉《李孟初碑》、汉《赵菿碑》等三通汉碑为世所罕见的珍品。其他如传岳飞手书《出师表》碑、郑板桥《难得糊涂》碑、戴明说《宛南八咏》碑、元无名氏《卧龙岗》碑、于右任《新唐抗战胜利纪念碑》等或以书法取胜,或以文辞见长。祠内还收藏汉代圆雕天禄、辟邪等石刻及不少与武侯祠相关的文物珍品,如传为“诸葛琴”的元代“幽篁嘎咏”琴、传为“诸葛鼓”的北流行铜鼓、清康熙刻板《忠武志》、《龙岗志》以及董其昌、郑板桥、吴佩孚、于右任等名人墨宝,均为武侯祠增添异彩。
  1963年南阳武侯祠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首批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刚表态过的朋友 (1 人)

上一篇:卧龙十景下一篇:三国赤壁古战场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4-12-21 23:13 , Processed in 0.15999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