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艺苑 首页 原创 名家 查看内容

诸葛亮军事战略思想浅探

2014-11-5 21:24| 发布者: 三国艺苑| 查看: 1420| 评论: 0|原作者: 郝光陆

摘要: 内容提要: 诸葛亮的联吴抗曹和在西部地区建立根据地的军事战略思想,指导了刘备从无“立锥之地”,到蜀国的建立。他虽未完成“兴复汉室”的政治目标,但不愧为中国古代一位军事战略家。 关键词:军事 联合 西部 根 ...

  内容提要:

诸葛亮的联吴抗曹和在西部地区建立根据地的军事战略思想,指导了刘备从无“立锥之地”,到蜀国的建立。他虽未完成“兴复汉室”的政治目标,但不愧为中国古代一位军事战略家。

关键词:军事  联合  西部  根据地  战略家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候,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 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1)。诸葛亮的这段话,反映了他纲要性的军事战略思想。这一决策,指导了弱小的处于危难之中的刘备集团,从“无立锥之地”到蜀国的建立、发展和强大,从而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现就其战略思想的卓越之处略述浅见如下,以期求教于方家:

一、战略三阶段与联合抗曹

诸葛亮谙于战争规律,深刻了解天下大势,他明确的把“兴复汉室”的战争划分为三个阶段:占领“荆”、“益”、汉中,此乃战略防御阶段;“内修政理”,发展壮大是战略相持也;出“秦川”、“向宛、洛”,就是战略进攻了。当诸葛亮提出此决策之初,曹操已平定北方和中原,成为一支“拥百万之众”的最强大的军事集团,并欲统一全国了。面对这个强敌的进攻,孙权难以抵御,而刘备就更无能为力了,他看清了这一形势,提出对孙权“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的军事外交路线。

建安十三年,曹操“南征刘表”,刘备败退“至于夏口”,危在旦夕,他提议:“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促成了“并力拒曹公”的战局,致使“曹公败于赤壁”。联孙抗曹之策,不但拯救了寄人篱下的刘备,而且趁机占领了“荆州、江南诸郡”(2),有了立足之地,并由此进军西部地区,实现了战略防御阶段的目标。

诸葛亮“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地目的之一,也是为了联合抗曹,他这种联弱抗强的策略,只是权宜之计,一旦破曹,即会调转枪口去进攻孙权,完成他“兴复汉室”的政治宏愿。

二、抢占西部地区,建立根据地

诸葛亮在刘备军事实力弱小的情况下,实施了避开在曹操、孙权之实的夹缝中难以生存和发展的处境,挺进西部之虚,建立根据地的作战方针,更显示了他的战略眼光。

西部地区是个军事战略重地,帝业之基石,历史上周、秦、汉等许多朝代都发祥于此,司马迁总结了这一历史规律:“或曰:东方物所始生,西方物之成熟’。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秦之帝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3)。尤其是秦、汉这两个对华夏历史起着深远影响,奠定了大一统封建集权制的帝国,似有同样的

发迹史,它们都是以关中、巴蜀和汉中为根据地,  而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国是采用司马错“得蜀则得楚,楚亡而天下并矣”(4)的战略决策并吞了六国,拙作《司马错军事思想浅探》(5),作了论述,这里不再赘述;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他采用韩信训,“从故道还”(6),占领关中后,才建定了帝位。西部在我国历史上缘何能起到这样重要的作用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地理优势

华夏地貌,呈西高东低之势,西部多山,又大都为东西走向,东部则多是平原,条条河流发源于西,而东注大海;西部地域辽阔,战略回旋余地大;特别是相邻的秦岭、巴山,横贯西部东侧,山高林深,关隘甚多,易守难攻。秦岭北侧是八百里秦川,亦称关中或秦。巴山南侧是四川盆地,即古之蜀地,汉称益州。汉小雄居秦岭、巴山之中,是连接秦川、益州的交通枢纽。这片形胜之地,地处长江、黄河中游,东临诸侯,呈居高临下、浮江已下之战略态势,古人多有议论:

“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7

“夫关中左觳函,右陇蜀……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有变,顺流而下”(8)。

“秦地尽居楚上游,居高屋建瓴之势”(9

“栈阁北来连陇蜀,汉川东去控荆吴”(10

这种西部对东部优越的军事地理位置,进则势如“射隼”(11),退可“保其岩阻”,是造就了历史上许多王朝的地利因素。

()、物资丰富,经济发达

西部土地肥沃,物产富饶,经济发达,史籍对此亦多有记载:

  “关中自沂、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邢,大王、王季在歧,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秦文、德、缪居雍,隙陇蜀之货而多贾。献公徙栎邑。栎邑北却戎翟,东通三晋,亦多大贾……南则巴蜀,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月、沙、石、铜、铁、竹、木之器……西有羌中之利,北有戎翟之畜,畜牧为天下饶”(12)。

“秦地资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谓天府者也”(13)。

   “蜀沃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14)。

“汉川之民,户出十万,财富沃土”(15)。

西部的物力、财力保障了进攻时有充足的军需,守则可自给自足,•这是收“功实”的物资基础。

()、勇于进取的人文精神

我国已故著名历史学家林剑鸣著《从秦人价值观看秦文化的特点》(16)文中指出:秦文化价值观与西方社会雷同,是“重功利,轻伦理”的“外倾性”价值体系,具有“积极、进取”的特征。而L山东诸侯国文化价值观属于“重伦理,轻功利”的“内倾性”价值体系,具有“保守、静止”的特质。

巴蜀、汉中之地,早在秦惠王后九年就被秦人所占领,在秦国100多年的长期统治下,作为主导文化与巴蜀文化整合中,巴蜀、汉小民众亦具有“积极、进取”的特性。西部的这种民风,在历史上曾长期存在。

“重功利,轻伦理”的秦国,其社会发展快,表现在战场上就是秦人争功夺利,英勇善战。《韩非子•初见秦》描述:“秦人间战,顿足徒裼,犯白刃, 蹈炉炭。 断死于前者, 皆是也,是故秦军战未尝不胜;攻未尝不取,所挡未尝不破”,这样一支英勇的军队,是秦统一天下的重要因素之一。

()、东汉未年,西部更有利

当诸葛亮的战略决策出台时,西部较北方等地区更具有利因素:其一、汉朝的“徙豪杰诸候强族于京师” 、“开关梁,弛山泽之禁”(17),以及遣汉小人张骞通西域等政经措施,又拉动了西部的经济发展,使关中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长安是国际贸易和“闻名于国的纺织中心”、“蜀郡、广汉郡生产的漆器当时已闻名全国”、而“成都成为中国西南部最大的商业小心城市(18)。司马迁指出关中:“然量其富,什居其六”(19),控制了全国百分之六十的财富,经济实力雄厚。特别是东汉未年,北方、中原一带军阀连年混战,已使社会遭到严重破坏,陷入“天下户口减耗,十裁一在”(20)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21)的绝境,而西部却未遭受大的战乱,保持着相对稳定。其二,益州的“刘璋暗弱”、汉中的张鲁“不知存恤”以及西部其它军阀势力都较弱,容易攻取和发展。

诸葛亮深刻了解西部的地理、经济、军事和历史情况,也更明白是时西部的有利条件。他曾多次北伐,欲占领秦川,把西部的战略要地连接起来,走秦、汉朝的发迹路。然而,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如愿。

三、树立了顺应民心的战略思想

民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是也。东汉未年,豪杰并起,战乱数十年,民不聊生,人人思安乐安,盼望国家统一,结束战争,能吃饱穿暖。诸葛亮了解民众心愿,在“内修政理”中,照顾到战争与民心等方面的关系,采取了许多得民心的措施。

()、宣传战争的目的和忠节思想

诸葛亮明确提出,蜀汉所进行的战争,其目的是为了“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来号召民众;他表白:对后主将“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在“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和统帅军队的情况下,他依身作则,不僭不越,尽臣之职。他标榜的正统思想和忠君意识,在封建社会里,是能博得广大人心的。

()、加强法制、维护治安

诸葛亮身处动乱社会,针对刘璋“政德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氏,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的一些社会流弊,加强了法制工作,制定了汉科();实行了“威之以法,限之以爵”、“赏以兴功,罚以禁奸”等措施。

他执法严明、公正,不分亲疏。马谡与他情深,但因失街亭而被诛,李严运粮不继,虽与他交好,仍被处罚等;还对豪强地主、刑事犯罪份子进行了严厉打击。陈寿评说他:“立法施度……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  习凿齿曰:  “诸葛可谓能用刑矣,自秦汉以来未之有也”。但他实施的刑法是乱世用重典,依法办事,而且是“教令在先,诛罚在后”,不是严刑峻法。所以“刑政虽峻而无怨者”(22)。在诸葛亮的治理下,“邪恶知其所畏”,使蜀国出现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的人人安居乐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发展生产,丰衣足食

诸葛亮指出:“地失其常,则有枯败”;“克食于民,而人有饥乏之变,则生乱逆”,认为民对食、衣的基本生存需要,是关系到政权存亡的大事。建兴元年以后,他成为蜀国最高决策者,首先实施了“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的政策,提出“唯劝农业,无夺其时”;禁止“妨害农事”,开采取了一系列助农之策:例如,把成都附近的一些荒芜田地分给农民,“令安居复业”(23);“唯薄赋敛,无尽其财”(24);在南中“令人教打牛以代刀耕”(25),使少数民族“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26);“休士劝农”(27 “分兵屯田”;在都江堰设置“堰官”,“以征于千二百人主护之”(28),对汉中的山河堰等多处水利设施也进行了“踵迹增筑”(29)等,促进了农业大发展,使蜀国呈现出“百姓布野,余粮栖田”(30),“桑梓接连”(31)的丰收景象。

他还注重工业,手工业的发展。在蜀国“诸葛盐井有十四”(32)、“家有盐泉之井”(33),采矿业的制造业也发达,使国家的“较盐铁之利,利入甚多,有裨国用”(34),既利国又使私营工商业者获利;纺织业更看好,在成都等地“技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杼相和”(35),已成规模化生产。

诸葛亮的经济政策,使蜀国物力、财力得到长足发展。袁准评说:“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人民生活丰衣足食了。

()、倡导廉俭,反对贪奢

在刘璋统治下的益州,“时俗奢侈,货殖之家,侯服玉食,婚姻葬送,倾家竭产”(36),而多任益州牧“贪残放滥,取受狼籍”(37),淫奢腐败,各级官吏自有效法。针对贪奢时风,他告诫人们“丰年不奢,凶年不俭,素有蓄积,以储其后”;号召官吏“躬耕勤苦,谨身节用”、“清心寡欲,约已爱民”;责令“贪而喜利者可遣也”、“得其财帛不自宝,得其子女不自使”。他自己作出榜样,不贪不奢,为官清廉,生前上书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既如实公开了家财,又立下保证。死后,按照他的遗嘱,

“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殓以时服,不需器物”,这样的葬制,与庶民一样了。 在诸葛亮言传身教和管理下,蜀国的官风正,廉洁的官员多,高宫中就有“躬率以俭,恶衣蔬食”(38)的董和以及刘巴、姜维、杨洪等人。

•中国的老百姓都盼望和热爱清官,像诸葛亮这样的大清官,人民就更拥护了。他实行的这些顺应民心的措施,赢得了人心,使蜀国的北代战争得到了广泛支持,生前他“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39),死后“百姓巷祭,戎夷野祭”(40),充分说明了人民对他的爱戴和敬仰了。

四、把握“天下有变’’契机

决策中说“天下有变”,就“向宛、洛”,出“秦川”,两线对曹魏腹背进行战略进攻,可怎样个变法,未具体说明。拙作《‘天下有变’析》作了探讨:他每次北伐,是在“关中虚弱”、魏明帝年少、魏国遭灾、策反孟达(使魏腹背受敌)等对蜀国有利的变数中发动的。更值得一提的是,当他审时度势,认识到单靠本国力量是无法战胜魏国时,为了与吴国重新结为军事同盟,开辟伐魏第二战场(又使魏国腹背受敌,这亦是他的战略决策特点之一),就灵活机变,把“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既定国策,改变成了与吴国“共交分下”,促成了“戮力一心,同讨魏贼”的局面。他是善于观察、促使、把握和及时利用有利于北伐的天下之变的(41)。

诸葛亮领导的北伐战争虽未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他的军事战略思想,是刘备集团唯一可行地正确的军事路线;并达到了战略防御和战略相持阶段的目标,他应是中国古代一位军事战略家。

注释:

1)《三国志•诸葛亮传》。本文未加引文注释的,  皆出于本传(含注引)和《诸葛亮集》。

2)《三国志•先主传》。

3)《史记•六国年表第三》。

4)(14)《华阳国志•蜀志》。

5)《秦陵秦俑研究动态》,20023期。

6)《史记•汉高祖本记》。

7)贾谊《过秦论》。

8)《史记•留侯世家》。

9)马非百《秦集史•司马错传》。

10)陈显远《汉中名胜古迹》,汉中市印出版。

11)《史记•张仪列传》。

12)(17)(19)《史记•货殖列传》。

13)《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

15)《三国志•张鲁传》。

16)《人文杂志》,19892期。

18)刘泽华《中国古代史》,  人民出版1979年。

20)《三国志•张绣传》

21)《曹操集•蒿里》

22)(39)袁准《诸葛公论》。

23)《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

24)(27)(30)《三国志•后主传》。

25)冯苏《滇考•诸葛亮武乡侯南征》

26)杨慎《滇载记》。

28)《水经注.江水注》

29)《一统志》。

31)(33)(35)左思《蜀都赋》

32)《山川记异》

34)《三国志•王连传》

36)(38)《三国志•董和传》

37)《三国志•刘二牧传》,注引《汉灵帝记》

40)《襄阳记》

41)《汉中师院学报》,19942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1-11 08:13 , Processed in 0.131400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