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艺苑 首页 原创 品论 查看内容

刘备三兄弟救了董卓,为什么反而被歧视

2023-6-19 09:44| 发布者: 三国艺苑| 查看: 2753| 评论: 0|原作者: 姬叔小白

摘要: 不谙世事的桃园兄弟毛本《三国演义》的第一回末尾,有这样一处情节:刘关张三人结义之后,组织义勇军参加讨伐黄巾之乱。他们遇到被黄巾军击败的董卓,挺身相救,等到回营之后,董卓问三人现居何职,刘备称“白身(没 ...
不谙世事的桃园兄弟

毛本《三国演义》的第一回末尾,有这样一处情节:刘关张三人结义之后,组织义勇军参加讨伐黄巾之乱。他们遇到被黄巾军击败的董卓,挺身相救,等到回营之后,董卓问三人现居何职,刘备称“白身(没有官职)”。冻没想到,刚刚得救的董卓听完瞬间变脸:

三人救了董卓回寨。卓问三人现居何职。玄德曰:“白身。”卓甚轻之,不为礼

这段惟妙惟肖的情节,并非是历史记载,完全是小说家的虚构。在94央视版《三国演义》当中,这一情节也被采用,只是稍微有些调整。那么,这个情节究竟妙在哪里?电视剧的演绎和小说有什么不同?其中刘关张被董卓轻视的深层逻辑,又是什么呢?

电视剧中董卓的表现比原著有所改动

一、原著和电视剧对董卓的不同演绎

其实,演义作者写这一段的目的,在小说中借着判诗已经点明了:

人情势利古犹今,谁识英雄是白身?安得快人如翼德,尽诛世上负心人!

古往今来,人情势利、世态炎凉,都是大家司空见惯的场景。作者不过是借董卓和刘关张之口,把这一生活中的普遍现象戏剧化的演绎出来,既塑造了正反主要角色,又为后文的故事埋下伏笔。不过,在这一段细节的处理上,央视版《三国演义》与原著却有些许不同,对于原著的世情讽刺意味,展示的效果也不尽相同。

在电视剧当中,扮演董卓的是已故表演艺术家里坡老师,他采用戏剧化的夸张手法,在听说刘备三人都是白身以后,有这样一句台词:

“白身?哼!……”

刚被救时喜笑颜开
一听是白身脸色骤变

角色先是反问,然后脸色骤变,接着冷哼一声,刘关张三人都默然无语。后面镜头一切,利用蒙太奇手法,表现的是黄巾起义的失败,再一切换,就是刘备带着兄弟们赴任安喜县尉。借着关羽、张飞抱怨董卓等人,交代了兄弟三人此后的经历。

这一段的处理与小说原文不同。在演义当中,当董卓怠慢了刘备等人之后,张飞一出营帐,就大怒地要杀董卓了:

卓甚轻之,不为礼。玄德出,张飞大怒曰:“我等亲赴血战,救了这厮,他却如此无礼。若不杀之,难消我气!”便要提刀入帐来杀董卓。

电视剧和小说是两种表现形式,手法不同乃是自然。但是里坡老师对董卓的“甚轻之,不为礼”的表演,我却觉得未必符合原著的意思。里坡老师采用的是戏剧化的夸张手法,让董卓内心的鄙夷之情满满的写在了脸上。老艺术家的表演功力毋庸置疑,但我觉得“甚轻之,不为礼”的描述,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表达。

试想,董卓与刘关张三人都在营中。他们刚刚死里逃生,董卓再看不起他们,也不至于当着士兵的面表现出来,不然士兵们见了,以后怎肯替他卖命?再者,张飞是出了营帐方才发作,如果董卓当面表示鄙夷,不要说张飞忍不了,恐怕刘备关羽都会当面谴责——救命之恩不报答也就罢了,还要蒙受鄙视,不要说这三位英雄,就是普通人也忍不了吧?所以我认为“甚轻之,不为礼”,不应该是写在脸上的鄙夷,而应该是不动声色的无视。比如说,董卓完全可以借口军务繁忙,将刘关张晾在一边,这同样是“不为礼”的表现,而且这样一来,刘关张也不好当面发作,后面张飞出了军帐发怒的情节,也就顺理成章的衔接上了。

这里需要强调一下,这个辨析并不是说电视剧演得不好,恰恰是其戏剧化的夸张手法、蒙太奇的剪辑运用恰到好处,既保证了电视剧的观看节奏,也基本遵循了小说要旨,容易让人觉得小说的本意就是如此。但实际上,“甚轻之,不为礼”的白描,给了读者相当大的想象空间,电视剧的表现只是其中之一。而且,演义下文也将董卓的行为定性为“怠慢”,还没上升到明显的“鄙夷”,如第二回开头的解扣,是这样说的:

且说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人也,官拜河东太守,自来骄傲。当日怠慢了玄德,张飞性发,便欲杀之。

董卓绝非一勇之夫

除此之外,就董卓这个人物形象而言,当面鄙夷救命恩人,也不符合他的作风。

董卓这个形象,在小说里其实是很复杂的,表面上虽然凶恶野蛮,实际上十分工于心计,后文即有他贿赂十常侍而脱罪,以及拥兵自重、图谋不轨的描述。在历史上,董卓入京之后,曾经采用一系列微操,在兵力弱势的情况下制造出手握重兵的效果,狡猾的夺取朝政大权。在擅行废立之后,还妄图通过恢复党人名誉、任用清流的办法给自己贴金。所以,无论是历史的、现实的还是文学上的描写,董卓都不是一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莽夫。因此作者并没有把董卓的情绪写得十分露骨,这样反而比较符合一个老奸巨猾的枭雄形象。与此同时,作者对于世情人心的深刻透视、精确讽刺,也通过这一处细节的白描昭示出来。

二、世情视角下董卓的心理窥探

为什么董卓没有礼遇救命恩人刘关张呢?我们不妨把自己放在董卓的位置上,看看他的心理动机有没有一定的合理性。

首先,按照小说的说法,此时的董卓官拜河东太守,与毫无官职的刘备等人相比,自然是地方大员,相当于今日的地级市市长。如果你作为一个地级市的市长,遇到来历不明的几个民兵,突然之间救了你,你会怎么办呢?对于一个正直坦荡的人来说,你肯定会向救命恩人表达感激之情,设法报答对方。

面善心狠,工于心计

然而实际情况又是怎样呢?首先,身份地位的巨大差异,可能会导致双方天然存在猜忌。作为地级市市长得你,可能在刚刚脱险的时候,还会对救命恩人感激不尽,但是稍微冷静下来,就必然会考虑对方的身份是不是对自己有所企图。再者,董卓本来也不是一个正直坦荡的人,他有很多理由可以将救命恩人拒之门外。

首先就是责任的问题。对于董卓来说,此战他已战败,他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向朝廷解释。小说中描写董卓因此事获罪,后来贿赂宦官得以解脱。历史上则是因此事下狱,恰逢天下大赦就无罪释放了。总之,作为一场失败的战斗,董卓恐怕根本没心情替刘备请功,朝廷自然也不会对刘备有何封赏。

甚至,如果董卓再恶毒一点,他完全可以把战败的罪责都赖在刘关张身上,诬陷他们是黄巾细作,做局演戏赚自己上钩。只要他一纸战报发上去,把刘关张当做替罪羊,他就可以完全洗清战败之责——毕竟刘关张没有编制,这种怀疑也不是空穴来风嘛!总之,董卓为了掩饰战败可以有一万种理由,但他绝没有理由把失败的责任留给自己,而把拯救危局的高光留给来路不明的民兵。

精致利己的人,不要指望他对你感恩戴德

然而,这些还是官面上的事,就董卓个人而言,他能不能报答一下对方的救命之恩呢?实际上,我觉得小说里的董卓可能是有这个心思的,只不过作为一个精致利己的枭雄,董卓也想看看他的“投资回报率”有多高。所以他一上来就问刘关张的官职,无非是要看看对方是谁的阵营,是宦官阵营,是外戚阵营,还是士大夫阵营,看看他们的官大不大,对自己是不是有利,能不能利用。当发现对方是来路不明的民兵之后,董卓的反应与其说是轻视,不如说是失望——因为毫无利用价值嘛!

对于董卓这种野心勃勃的人来说,他们早就将自己的生死交给命运,即便是蒙人搭救,也都认为是自己洪福齐天。至于是不是欠了刘关张什么人情,反正他们也是无名小卒,反正他们也没什么现实诉求,可能他们就是临时路过,一腔孤勇见义顺为,何必白送人情呢?在董卓的眼里,这三个人虽然“偶然”救下了自己,也不过是三个涉世未深的大傻子罢了。

乱世之中,弱小无知就是原罪

小说当中是如此,现实当中何尝不是?某些时候,无论你的能力有多强,倘若你搞不清楚状况,贸然做了好人,最后除了对方轻描淡写的感谢,很有可能什么都得不到——甚至连感谢都没有,反过来对方还会质疑你的智商,要么就是质疑你另有所图。正所谓“好心当做驴肝肺”,“人情势利”的险恶,正在于此。

不过,我相信现实中的“刘关张”们,即便面对这样的考验,遇到需要帮助的人,依然会伸出援助之手。现实的险恶和人性的伟大,总是相辅相成的。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4-10-7 03:20 , Processed in 0.15128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