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术手下有个长史,名叫“杨大将”。 此人出场于《三国志演义》第三十节至第三十四节。 《三国志通俗演义》 第三十节“孙策大战严白虎”结尾,孙策一面结交曹操,一面写信给袁术,索取玉玺。袁术暗有称帝之心,回信推脱不还—— “术聚长史杨大将、都督张勋、纪灵、桥蕤,上将雷薄、陈兰等三十余人商议。 术曰:“策借我军马起事,今日尽得江南地面,兵甲有十余万,吾欲并吞之,若何?” 长史杨大将曰:“孙策据长江之险,兵精粮广,未可图也。” 术又曰:“吾恨刘备无故以兵伐我,我欲报之。” 杨大将曰:“欲擒刘备,某献一计。未知尊意若何?” 且听下回分解。” 《三国志演义作者与版本考论》 从名单上看,“长史”和“都督、“上将”划分的非常清楚,前面一个是文官,后面两个是武将。 紧接着,第三十一节“吕奉先辕门射戟”开端写道: “杨大将曰:“今刘备屯小沛,虽然易取,奈吕布虎踞徐州,前次许他金帛、粮马,至今未与,即可令人付粮食、金帛,以利其心,使他按兵不动,刘备立可擒之。先擒刘备,后图吕布,此先除一换之计。”” 第三十三节“袁术七路下徐州”,使者带了孙策的书信,回见袁术—— “术看毕,怒曰:“黄口孺子,敢以文字讥我!吾先伐之,以取江东!” 长史杨大将苦谏方住。” 《夜话三国》 第三十四节“曹操会兵击袁术”,袁术军大败,奔走回城。这时得到消息,孙策发船攻打江边西面,吕布引兵攻打东面,刘备引兵攻打南面,曹操引兵三十万攻打北面——“袁术大惊,聚众文武商议。杨大将曰:“目今寿春水旱连年田禾不熟,人皆缺食。今又动兵,必扰于民。民既生怨,四下兵至,难以迎敌。不如留下军马在寿春休战,待彼兵粮尽,必生变矣。陛下统御林军渡淮,一者就熟,二者且避其锐。”” 其中的“杨大将”三字,有的建阳刊本(例如叶逢春刊本、余象斗刊本、熊成冶刊本等)改为“诸将”。他们的整理者(出版者、编辑者)不知道罗贯中笔下的杨大将乃是文官,竟擅自把此人的身份改为武将。殊不知,上述几句话实是文官的口吻,与武将不合。 《三国与红楼论集》 这些建阳刊本的整理者为什么要作这样的修改呢? 他们可能以为,文官而以“大将”为名,岂非怪事一桩? 他们的怀疑确有一定的道理。 什么叫做“长史”? 长史,官名,亲置。在东汉,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府以及将军府各设长史职任较重,号为“三公辅佐”,大致相当于今日所说的秘书长之类的角色。 可知长史乃是文官,而非武将。 那么,既是文官,为什么要叫“杨大将”? 《三国志演义》众版本在“杨大将”问题上的一致,证明这三个字确实出于作者罗贯中的手笔。 《刘世德话三国》 然而,罗贯中却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 让我们到《三国志》里去查找“杨大将”的出处。 《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说: “时袁术僭号,策以书责而绝之。曹公表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后术死。长史杨弘、大将张勋等将其众欲就策,庐江太守刘勋要击,悉虏之,收其珍宝以归。” 在这段文字中,“长史杨弘、大将张勋”八个字连写。 这告诉我们,长史姓“杨”名“弘”,而“大将”则是表明张勋的身份。 古书不施标点。“长史杨弘大将张勋”八字连读。一时眼花,偶尔看漏了那个“弘”字,八个字变成了七个字,再把“杨大将”三字连读,让“张勋”和“大将”脱离了关系,终于在文官身上制造出“大将”这样一个奇怪的名字, ——这就是罗贯中犯错误的由来。 |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
GMT+8, 2024-12-22 13:57 , Processed in 0.137670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