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三国演义》影响,在很多人心目中,魏延都是一个脑后有反骨的小人形象——他在襄阳之时,为迎刘备入城,第一次叛主;在长沙之时,为救黄忠,第二次叛主。所以,他投备刘备之后,诸葛亮立马便想将其问斩,不过刘备保下了他的性命。之后,刘备在世期间,以及诸葛亮主政期间,他都没有闹出什么幺蛾子,诸葛亮去世之后,他却先生叛蜀降魏之心,后又有拥兵自立之意,可惜事与愿违,最终死在了马岱刀下。然而,如果我们细读历史,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去世之后,杨仪、姜维等人打算依计退兵,魏延却说:“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司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意思是说,诸葛亮去世之后,魏延认为可以仅派一小部分的扶灵回成都,由他统领大军继续北伐。也就是说,他并没有降魏之意,也没有拥兵自立的野心。之后,他与杨仪相互攻伐,也是因为费祎的欺瞒,以及杨仪等人的诬告。由此可见,刘备的眼光并没有错,魏延不但是一个能臣,还非常可靠。 不过,说到此处,我们不禁会产生一个疑惑,那就是魏延和杨仪同样是荆州派,为什么杨仪会跟魏延过不去呢?他们应该彼此抱团,打压益州派才对啊。《三国志》记载:“魏延字文长,(荆州)义阳人也。”“杨仪字威公,(荆州)襄阳人也。”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势同水火呢? 说到此处,也许有人会说,他们大约是为了争权吧?毕竟当时除了诸葛亮之外,魏延算是军中第一人;杨仪则“常规画分部,筹度粮谷”,是诸葛亮并得力的助手。而且两个人的性格都非常要强,魏延“性矜高”,时人皆避之;杨仪则性狷狭,有些嫉贤妒能。诸葛亮在世的时候,两人便互不相让,又斗的旗鼓相当——“亮深惜仪之才干,凭魏延之骁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废。” 的确,杨仪与魏延不对付,有这一方面的原因。否则他也不会费尽心力,置魏延于死地了。可是,如果我们细读汉末三国史,就会发现,杨仪看不惯魏延,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看不起魏延的出身,从来都对魏延不屑一顾。为什么要这么说呢?这便要从魏延伏诛之后,他的反应说起了。《三国志》中提到,马岱将魏延的头颅交给杨仪之后,杨仪不但将其扔在地上踩踏,还骂道“庸奴!复能做恶不?” 其实他的这一句话,不能完全算是侮辱,因为魏延的出身,本来就仅是一个私兵,地位相当于奴隶——“(魏延)以部曲随先主入蜀”,而“部曲”一词,恰有私兵、家奴的含义。也就是说,魏延死后,杨仪说出的这七个字,不但表达了对魏延的不屑,还揭露了魏延的短处。不过,幸好这个时候,刘备早已去世了,否则的话,不是杨仪被处斩,便是刘备生生被气死。毕竟,魏延是凭借自己的骁勇,一步一步被刘备提拔起来的,在选择汉中守将的时候,刘备甚至放弃了,与自己恩若兄弟的张飞,而选择了魏延。杨仪这样一句话,不但否认了魏延,也否认了刘备的知人之明。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真实历史上,魏延并非反覆小人,他的死仅是杨仪等人的迫害。而杨仪之所以与他不对付,甚至发展到了不死不休的地步,不仅是因为两人都非常要强,也不仅是为了争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杨仪看不上魏延的出身,并觉得魏延的出身很可耻。 |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
GMT+8, 2025-1-5 18:13 , Processed in 0.141758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