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决意离开袁术,开始了立业江东的壮举。在这一过程中,孙策吸纳了大量人才,文有张昭、张纮等,武则有周泰、蒋钦、陈武等,但是在笔者看来,其中最耀眼的人物当属太史慈。小说《三国演义》中,曾以“太史慈酣斗小霸王”半个回合的笔墨来渲染太史慈和孙策的战斗,除了突出太史慈的勇武,也表现了孙策的知人。在历史上,所谓“太史慈酣斗小霸王”确有其相应的记载,而太史慈最终决定加入孙策阵营,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同孙策有强烈的共鸣。 太史慈其人 根据历史记载,太史慈早年就体现出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品性,只不过因为出身低微,一直受到限制,其才能不能够得到相应的施展。 《三国志太史慈传》载,早年的太史慈勤奋好学,担任郡守的奏曹史,相当于基层办事员。当时,郡守和州牧之间有矛盾,其中是非曲直还未分辨清楚,但是谁抢先奏报朝廷则谁占据优势。州牧抢先一步派遣属官前往洛阳奏报,为了妥善处理此事,郡守选定太史慈前去解决。太史慈到达洛阳后,遇见了州牧的属官,太史慈故意劝说属官拿出奏报的表章,并趁机毁坏了表章。之后,太史慈以表章已经毁坏为由劝诱州牧的属官一同逃离。然而在同州牧的属官一齐出城后,太史慈借机折返洛阳,递上了郡守的表章。州牧听闻此事,急忙又让人呈递表章,结果相关部门以表章前后相抵触为由不再受理,州牧因此被揭发了短处。而郡守与州牧之间的争斗,最终因太史慈之故以郡守获得全胜而告终。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太史慈的办事能力是很强的,但是由于年纪太轻(史载,此时太史慈“年二十一”),同时又受到上级的限制,太史慈在这件事上做事的方法和目的并不十分正当,以至于其最后“为州家所疾,恐受其祸,乃避之辽东”。 北海相孔融,曾经厚待太史慈之母,其后黄巾管亥围困孔融,太史慈奉母命前往帮助孔融,自告奋勇“求兵出斫贼”,然而孔融“不听,欲待外救”,结果被围甚急,无奈只得求助于平原刘备。此时太史慈亦主动请求突围求援,并使用计策多次出城射箭以迷惑包围北海的黄巾军,最终突出重围请来刘备,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由此可见,虽然太史慈曾经卷入官场斗争,但是其并未为官场的尔虞我诈吞噬,他的本性仍然淳厚,不仅侍母至孝,同时对给予自己帮助的孔融涌泉以报,应当说,北海之围得解,太史慈的作用极大,此亦可见太史慈的办事能力之强。 不受重用的太史慈 虽然太史慈具有很强的能力,但是从太史慈前期的经历上看,他并不受人重视。 首先,从上述第一个事例中,太史慈担任奏曹史的郡守对太史慈仅是利用。如果该郡守是真心重视太史慈的才干,则在太史慈遭自己的政治对手州牧的嫉恨时,不会不站出来接纳太史慈。最终,也因为郡守的冷漠,迫使太史慈避祸辽东。故而在笔者看来,这位郡守绝非是爱才之人,其仅仅是一名利己的政客罢了。 其次,从孔融对待太史慈的态度上,也能看出太史慈不受信任。在刚刚抵达北海时,黄巾军尚未成合围之势,故而太史慈主动向孔融请缨出战,但是孔融“不听,欲待外救”,结果致使黄巾军合围北海。而当太史慈自告奋勇突围去求助刘备时,孔融的态度尚且疑惑,并提出:“今贼围甚密,众人皆言不可,卿意虽壮,无乃实难乎?”这句话中,笔者认为隐藏了孔融对太史慈的不信任,直至太史慈坚定地表态:“昔府君倾意於老母,老母感遇,遣慈赴府君之急,固以慈有可取,而来必有益也。今众人言不可,慈亦言不可,岂府君爱顾之义,老母遣慈之意邪?事已急矣,原府君无疑。”孔融“乃然之”。在孔融处,太史慈的热忱最后只换回孔融“卿吾之少友也”的评价,而太史慈真正的才干还是无人赏识。 最后,在同乡刘繇处,太史慈亦不受重用。太史慈其人,在笔者看来,品性淳厚,因孔融滴水之恩,涌泉以报,又因刘繇同郡之故(刘繇东莱牟平人,太史慈东莱黄人),满载热情亲往投奔。当时“或劝繇可以慈为大将军”,然而刘繇却说:“我若用子义,许子将不当笑我邪?”,最终不肯重用太史慈,“但使慈侦视轻重”,只委任了一个侦查兵的职位。 可见,从郡守、孔融再到刘繇,当时的高官、名士、皇室宗亲(刘繇为“齐孝王少子封牟平侯,子孙家焉。繇伯父宠,为汉太尉”)都不能重用能力出众的太史慈,其原因不仅在于太史慈年纪轻、资历不足,更重要的是在以出身推举仕官的年代,太史慈出身寒微,缺乏背景,纵使自身勤奋好学、能力出众也难以迅速为有着刻板印象的高官、名士和皇室宗亲所认可。 太史慈和孙策的相似之处 机缘巧合,太史慈在刘繇处时,在战场上遇到了孙策,二人大战了一场,史载:“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揽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会两家兵骑并各来赴,於是解散。”这段历史记载,被后世演绎成精彩的神亭岭之战,成为了颇为经典的对战。此战后,孙策同太史慈几经拉锯,最后终于收降了太史慈,孙策“即署(太史慈)门下督,还吴授兵,拜折冲中郎将”,太史慈由此在孙策帐下大放异彩。 在笔者看来,太史慈投奔孙策帐下,有其必然性,因为太史慈和孙策有许多相似之处,由此二人才会有所共鸣、惺惺相惜。 第一,太史慈和孙策的出身经历类似。前述所言,太史慈并非出身名门,而是凭借自己的勤学才担任郡守的基层办事员。孙策亦非出身名门,其父孙坚早年亦仅仅是基层官吏,故而,两人的出身类似。从经历上看,太史慈和孙策都曾不为当时的高官、名士或皇室宗亲所重视,太史慈不受郡守、孔融、刘繇重用,孙策亦不受出身四世三公的袁术重用(袁术曾经先后许诺孙策九江太守、庐江太守之职,但其后都没有兑现)。 第二,太史慈和孙策水平能力出众。太史慈之才能前文有所叙述,而孙策之才能亦十分出众,袁术曾经感叹:“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而孙策平定江东、奠定东吴基业的壮举亦可证明孙策之才能。《三国志 孙讨逆传》载,孙策“性阔达听受,善於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可见孙策不但才能出众,还颇具人格魅力。 第三、太史慈和孙策都有雄心抱负。《三国志太史慈传》裴松之注引《吴书》载,太史慈逝世前曾叹息:“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三国志 孙讨逆传》评价孙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可见二人都有远大的雄心抱负,太史慈欲建功立业,孙策则欲争雄天下,二人虽然出身不高但心气极高。 正因为类似的出身经历、水平能力以及雄心抱负,使得太史慈和孙策在交战中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在太史慈归于孙策麾下后,孙策也展示了一名年轻霸主的胸襟和格局,曾经,郡守、孔融让太史慈传书送信,刘繇让太史慈当侦查兵,而孙策却委以太史慈军事重任,让太史慈的武名能够流传于世。只可惜,太史慈早逝(建安十一年,即公元206年,太史慈逝世,此时距离赤壁之战还有2年时间),不然,在笔者看来,孙权后期在与江东士族之间磨合中,太史慈可能还会扮演重要的角色。 |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
GMT+8, 2025-1-5 18:56 , Processed in 0.14512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