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稽二十四史载籍,中华名将如雨如云。然则唯能被后世尊为帝,敬为神,其庙其像遍于域中,远及海外,至今血食犹盛者,独关羽而已!
但凡盛名之下,大约其实难副。与其说关羽是一个名声显赫的历史人物,还不如说关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某类道德形象的完美寄托。许多史学家都注意到,正史中的关羽与演义里的关公,事实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形象落差。 譬如,演义里的关公跨一匹浑身如火炭的赤兔马,舞一把八十二斤重的青龙偃月刀,战必胜,攻必克,勇冠三军,所向无敌。正史也承认关羽雄壮威猛,有“万人之敌”,诸葛亮则恭维他是“绝伦逸群”。不过,在三国时代,与关羽武功处于同档水平的将领还有不少,甚至还有超过他的。有史为例:曹魏大将庞德曾亲与关羽交锋,“射羽中额”。当时,庞德常乘一匹白马来往驰骋,“羽军谓之白马将军,皆惮之。”颇有讽刺意义的是,依关羽的武艺高强,居然两次被俘;尤其不可思议的是,身经百战的关公之败走麦城,竟然是被东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小将马忠所算计。这种过于悬殊的差距,使人不能不怀疑演义里的夸张成分了。 又如,演义里把关公描写成不近女色的大丈夫,曹操赠予他的十名美女,他一个不留地送入内门,令侍候甘、糜二位夫人。实际上,关羽还是喜欢美人的。史载:曹公与刘备率军围吕布于下邳 ,吕布谴使秦宜禄出城求救于河内太守张杨。关羽闻讯长得很漂亮的秦宜禄之妻杜氏还留在下邳城内,便多次请求曹操:“妻无子,下城,乞纳宜禄妻。”谁料孟德亦是好色之徒,他见关羽迫不及待的样子,怀疑杜氏异常美貌,及城陷,曹操一见杜氏,“乃自纳之”。关羽为此事深恨曹操,欲趁某次刘备与曹操共猎之机杀掉曹操,后被刘备断然制止。由此可知,曹操送关公美女之事,是假;曹操与关羽争美女之事,倒是真的。
再如,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刘备,刘备败投袁绍。关羽被擒后,曹操待之甚厚,意在挽留。关羽表示:“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为,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在官渡大战初期,曹操命张辽和关羽为先锋,率军解白马之围。关羽望见袁绍大将颜良的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起首还”。由于曹操与关羽事先订有心照不宣的君子协定,故曹操知道关羽要“黄鹤一去不复返”,即表关羽为汉寿亭侯,重加赏赐,关羽却“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曹操手下欲追杀关羽,被曹操阻拦,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裴松之曾为此评论道:“曹公知羽不留而心嘉其志。去不遣追,以成其义,自非有王霸之度,孰能至于此乎?斯实曹公之休美。”《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正是依据这段史实,采取贬曹褒关的手法,动用四个章回的篇幅,浓墨泼写,极力美化和大肆吹捧关公,捏造出一系列动听、传神的情节,什么“屯土山关公约三事”啦,什么“过五关斩六将”啦等等。其实,全是没边没沿的事情。 不可否认,每一个民族都应该而且有理由拥有自己崇拜的英雄形象。如果没有,这个民族势必造就一个英雄形象。一般而言,一个民族推出的英雄形象,虽不说十全十美,但在各个方面都是比较完美的,因而才能具有强烈的亲和力、感召力和示范效应。可是,让人十分费解的是,像关羽这样一位有若干疑点的赳赳武夫,居然被特别崇尚气节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心塑造成为中国历史上出类拔萃之辈中一位近乎圣人级别的英雄形象,对他顶礼膜拜,承认了他,认同了他。也有人曾经特别指出:关羽被清朝皇帝累封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宜德关圣大帝”,乃是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满族,笼络汉族,软化汉族反抗的一种毒辣的统治策略和手段,从而为那些投降满清的明朝官吏和服从满清的汉族士林,寻找“理论根据”和精神支柱。如此说来,关羽被抬到这么一个吓人的高度,岂不是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们这个善于造神与塑鬼的民族身上,存在着某种不健全的心理性格吗? 当然,我们还要注意到关羽的异化现象,即人们通常在关帝庙见到的关公,既非演义、亦非正史里的关羽,而是按照后世人们的心理需求和理想观念重新塑造和组合的关公。这位另类关公,承载着现实人们的希望和寄托,成为千秋凛然的伟岸形象,尤其是成为海外华人社会维系圈内社会联系和公共生活的特殊纽带以及亲情认证。西方社会的早期英雄形象大多是从古希腊神话中拉出来的,可我们中国人历来“不语怪力乱神”,故罕见神话人物,英雄形象只能在现实中找,然后加以精心改造。这样一来,一些历史人物不得不“走样”,甚至面目全非。智圣诸葛亮如此,武圣关公亦如此。 |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
GMT+8, 2025-1-11 11:13 , Processed in 0.11796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