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阳谿 战争就这么完了?当然没有。前面咱们不是说过诸葛亮要以攻对攻搞西征吗?镇北将军(相当于中将)魏延和讨逆将军(相当于少将)吴壹在两军相持之际,率领一支蜀汉军,西入羌中,准备到铁扇公主的肚子里搅个天翻地覆。 说了半天,这个羌中在哪呢?其实,我也不知道。羌族分布很广,几乎遍及整个中国西部,羌中无非就是说魏延、吴壹去的是羌族聚居区,这等于没说。〈晋书·北狄传〉有言:“西北诸郡,皆为戎居”。这可是一片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区域,您说,我怎么可能知道在哪?好在杨戏写的〈季汉辅臣传〉里还是给了我们宝贵的线索。“建兴八年,(吴壹)与魏延入南安界”〔49〕。这就说明了,蜀汉的这支敌后军团,并没有跑多远,而是直接进入了陇右南安郡。 那么,南安郡有羌族聚居区么?当然是有的。史书上多次提到过,东汉王朝在征服羌族部落后,就把他们安置到西北各郡,其中陇西郡是一个重要的羌族聚居区,三次东汉羌族大起义,都跟陇西密切相关。而南安郡就是汉灵帝的时候,从陇西郡分出来的一部分。 蜀人居然到了南安!这个消息让雍州刺史郭淮万分震惊,大军正在进攻汉中,怎么蜀人还有力量进攻?虽然没搞清楚蜀汉军队是怎么过来的,但他还是迅速做出了反应:出兵!求援! 曹真手下的大将费曜一直率部镇守陇右,防备羌胡。他得到郭淮的报警后,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率部来援,与郭部合兵一处。论军衔,费曜是后将军(上将),比郭淮的建威将军(少将)高;论山头,费曜是关中军团,是主力部队,而郭淮的雍州军只能算地方部队。所以,这支临时联合部队理所当然以资历老而能力不足的费曜为首。 费、郭二人经过一番分析,都认为应该尽快出兵把这支蜀军赶走,如果让他们待长了,本来就不怎么安分的陇西羌胡肯定会闹腾起来。到时候,他们两个别说乌纱帽,连脑袋能不能保住都成问题。况且,蜀军能绕过伐蜀大军团,深入南安腹地,说明兵力也不多,否则难以隐蔽行藏。 费曜久经沙场,郭淮智勇双全。而且魏军在兵力上、对地形的熟悉程度上都是占据优势的,反之蜀汉军则是无后方作战,可以说魏军胜算是比较大的。可惜他们还不知道,他们的对手是蜀汉硕果仅存的开国名将魏延,后者已经精心安排了一个他们意想不到的战场和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局。 阳谿!想起这个名字,郭淮觉得心头仿佛在滴血。那么多勇敢的将士,就死在这个连地图上都没有标出的小山谷里!蜀汉一直缺乏骑兵,挺进敌后的部队虽然是精兵,但也是步兵为主的。如果是野战的话,恐怕难以抵挡曹魏铁骑的冲击,所以魏延选择了阳谿,这是南安羌族聚居区内的一个山谷,骑兵在这里发挥不出优势,蜀汉步兵的连弩却可以很好地展现破甲摧锋的威力。“夫地形者,兵之助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魏延知地形而善用,所以他胜了。魏军被打得大败,费曜和郭淮狼狈地逃了回去,这一战使魏延名声大震,一连串的荣誉加于其身,蜀汉朝廷专门为他设置了征西大将军这一职位,并假节(假以符节,可以不请示上级直接杀掉违反军令的人),封南郑县侯。这一战同时也宣告了战争的正式结束,面对陆续从汉中撤退的曹魏大军,魏延率部悄悄地潜回了蜀汉。 这次战争对曹魏国力的消耗是十分巨大的,连一直隐居不问政事的东阿王曹植也在次年忍不住上疏抱怨:“数年以来,水旱不时,民困衣食,师徒之发,岁岁增调”〔50〕。而蜀汉经过大半年的休养生息,已经恢复了在前几次作战中消耗的元气,更大规模的杀戮,就要来临了。 九、二出祁山 第一次伐蜀失败给曹真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作为战争的策划者和执行者,他必须为此承担责任,虽然曹睿没说啥,但心理压力还是有的。再加上曹真“每征行,与将士同劳苦”〔51〕,一个多月的大雨确实对他的身体也造成了很大的损害,一回来就病倒了。 曹真病了?!这下曹睿连打猎的心思都没了,祖父留下的那些皇族将领基本上都已经去世了,就剩一个曹真,这可是大魏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啊。更何况这又是自己哥们曹爽的老爹,与公与私都得去看望一下。小皇帝赶紧屁颠屁颠地跑到大司马府,对曹真进行了亲切地慰问,让曹真好好休养,统一尚未成功,大司马仍需努力啊。 曹真病了,诸葛亮可还精神着呢,他正在琢磨一种新鲜玩意儿。和东吴已经签订了瓜分天下的盟约,蜀吴边界暂时已经安全了;包括江州兵在内的蜀汉军队主力已经集中起来,兵力超过此前任何一次北伐;经过几次战争,军队内部的关系基本也理顺了,对各高级将领的能力也清楚了。“该到一决胜负的时候了。”诸葛亮叹了口气。虽然他没有工夫经常去照铜镜,但也知道自己双鬓的白发是越来越多了。可是,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后勤。虽然在夺取武都郡之后,北伐的补给线不用走秦岭峡谷中那些恐怖的栈道,但路程也延长了许多。武都本身地广人稀,不产粮食,大军补给全都要靠汉中运送。 五六百里的运输线哪〔52〕,一个民夫顶多挑一百斤粮食吧,挑这么重的东西,一天也就走个十来里,这样能运到前线的粮食很有限,效率极低;您说用牛车、马车,蜀汉一个百万人口的小国,哪来那么多牲畜?更何况牲畜吃粮食吃得比人还多呢。而武都那样荒芜的地方,显然也不可能沿途设立兵站、接力运送,找不到那么多民夫啊。也不可能让军队去运粮,拢共就那么几万人,浪费在运输上面划不来。诸葛亮到底是“长于巧思”的人物,他很快就捣腾出来一种命名为“木牛”的新式运输工具。这玩意在诸葛亮集里写着怎么做,不过那年月纸不好用,帛书成本太高,是用木简、竹简写的,光有文字说明,没有示意图。后人根据那只言半语,怎么也猜不出这东西什么样,该怎么造。您别问我,我也不知道。我就知道这木牛可以装载一个人一年吃的粮食,每天可以走二十里路。那么,一个人一年吃的粮食有多少呢?偶娘说过,原来用粮票的时候,一个成年人一个月三十二斤粮食。我估摸着三国那时候人饭量也差不多,也就是说,一头木牛可以装三四百斤粮食,而且还可以一天走二十里路,一个民夫挑一百斤粮一天也走不了这么远。就算运输路线长达六百里,那么走三十天,操纵木牛的民夫也就吃掉了三十斤粮食,还有三百多斤粮食被成功地送到了前线,够十名士兵吃上一个月了。而且在实际运用中,木牛都是成群结队往前线运输的,那样比一头木牛单独走更快(人多力量大?),那运输周期就更短,运到前线的粮食就更多,这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公元231年(魏太和五年,蜀汉建兴九年)春二月,蜀汉再次出兵伐魏。已经改名为李平的骠骑将军李严,去年到了汉中以后,就被诸葛亮任命为中都护,负责丞相府的日常事务。这次诸葛亮亲自带大军北伐,作为汉中二号人物的李平就留在南郑负责后勤运输,丞相长史蒋琬配合他工作。参谋团有中护军费褘、中监军邓芝、丞相长史杨仪、丞相参军马忠等;指挥官有前军师魏延、督前部高翔、督后部吴班、无当监王平等。由于得到了二万江州兵的补充,兵力也超过了前三次北伐,估计有六、七万人。部队经过约两年时间的休整,那真是兵强马壮、气势如虹,锋芒直指天水郡。 消息很快传到了洛阳,曹睿赶紧召集大臣们议事,这大司马病了,怎么办哪?谁带兵去打蜀虏?兴许是前几次北伐雷声大、雨点小,曹魏大臣们明显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与听到第一次北伐的时候相反,根本没把这次北伐放在心上。有的就说,诸葛亮跑这么远,带的粮草有限哪,“不击自破,无为劳军”〔53〕,咱不用派人去打,就让地方军坚守不出,诸葛亮用不了多久就得乖乖地滚蛋;有的要想得深一层,天水郡上邽县(今甘肃天水市东的北道区)那是陇右少有的产粮区啊(相对而言,别跟天府之国比),地方军只能守城,没发守田哪,诸葛亮到时候要是得了这些粮食,那怎么办?干脆,现在乘着麦子没熟,先割了,让诸葛亮喝西北风去! 曹睿坐那听了半天,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敌人来了不打,就把自己的麦子割了就能退敌?全都闭嘴,哪凉快哪呆着去!他就把荆州的大将军司马懿给召回来了,命令他到长安蹲点,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司马懿也不含糊,立刻带着大将军军师杜袭、车骑将军张郃、后将军费曜、征蜀护军戴凌一干文臣武将到了长安。 这时蜀汉军已经包围了天水郡南部的要塞祁山,祁山位于甘肃礼县东、西汉水北侧,东至卤城(今盐官镇),西至四角坪(今礼县城东四里之赤土山),东北始西县故城(今礼县红河乡岳费家庄地带)西南之天台山,西北至四角山北段(今礼县永坪、固城、崖城三乡交界地带),绵延约60华里。西北通南安、陇西二郡;正北连通天水郡治冀县(今陕西甘谷县);东北通上邽;“连山秀举,罗峰兢峙”〔54〕,被誉为“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55〕,地扼蜀陇咽喉;势控攻守要冲。因此曹魏为了防蜀,在祁山中部峰顶筑城,由将军贾嗣、魏平带兵防守(《晋书·帝纪第一》)。诸葛亮吸取了第二次北伐屡攻陈仓而不克的教训,打算牵制一下曹魏的援军,把主意打到了“控弦十余万骑”〔56〕的鲜卑轲比能部上。轲比能当时是鲜卑人中势力最大的一个,他名义是归附曹魏,被封为附义王,但由于跟护乌丸校尉田豫不和,也经常和曹魏发生冲突。因此诸葛亮一摇橄榄枝,轲比能觉得这是个有利可图的事儿,就跑到北地郡(今陕西铜川一带)观望。北地郡西通安定、南临长安,几万鲜卑骑兵跑到这儿,威胁很大。曹睿赶紧命令雁门太守牵招率兵去打,不过轲比能也就是做个姿态,心里还没有下定跟曹魏彻底翻脸的决心,所以很快就返回漠南(今内蒙古)了,让牵招扑了个空。 十、大决战 司马懿很快接到了祁山的告急军报,这下他犯愁了。救是肯定要去救的,可粮食呢?去年那次伐蜀战争把陇右和关中的存粮已经抖落干净了,今年的粮食还没熟呢,从全国各地征集,那得要时间,可军情紧急不等人哪。这时候坐镇陇右的雍州刺史郭淮送来了一个好消息,我已经把大军作战的粮食准备好了! 他怎么办到的?郭淮当雍州刺史十几年了,可算是陇右的地头蛇,哪个部落有多少男人、多少女人、多少壮丁,他一清二楚。又屡次镇压了羌族的反抗,在少数民族当中威信相当高。他派人跑到那些归附曹魏的羌胡部落之中说:“国家要打仗,这是为了保护你们不被人抢,你们也得做点贡献吧。这样,国家有的是兵马,人就不要你们出了,每家都得出粮食!交少了我不高兴,我不高兴的下场是什么,你们知道吧。”他这么一说,人家敢不交粮食吗,很快就把大军短期需要的粮食凑齐了,司马懿对此大为赞赏。 粮食有了就好办了,军队反而是曹魏最不缺的战争资源,随时都可以凑个十万人,这下能出兵了吧,可在具体的军事部署上又发生了争执。张郃认为诸葛亮这家伙,狡猾狡猾滴,他围着祁山也没见怎么攻打,是不是声西击东啊,第一次卫国战争(指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他不就搞了个声东击西吗?还是在雍、郿地区留下一支部队以防不测。司马懿是主张集中兵力的,他说:把大军分成两部分,要是祁山就是诸葛亮的主力,兵力不够打不过怎么办,那不是被诸葛亮各个击破了吗?因此否决了张郃的建议,率领全部兵马西进,昼夜兼程赶到了上邽,留下费曜、戴凌的四千精兵,配合郭淮的雍州兵防守,自己带着主力救援祁山。 诸葛亮正在攻打祁山,听到曹魏援军到了,就留下一支部队做做样子,自己带着主力走小路绕到上邽城下,挑逗城里的魏军出战。费曜、郭淮等人不知虚实,还以为这是蜀汉军的袭扰部队呢,立刻带兵出战,结果遭到蜀汉大军的进攻,狠狠地挨了一闷棍,赶紧逃回城内,闭门不出,同时向司马懿求援。司马懿还没到祁山呢,听到这消息,又只得前队变后队,后队改前队,一路赶了回来。 (《汉晋春秋》和《晋书》都提到了诸葛亮在上邽把麦子全割了,这确实让人不可思议。那时间是三、四月,换成新历也就是五、六月吧,陕西的春大麦可是要到七至九月份才熟的,没熟的麦子割下来干嘛用,喂马都不行啊) 司马懿赶回来一看,诸葛亮还在上邽这等着他呢,明显是打算以逸待劳,决战一场。司马懿也不是笨蛋:我跑得气都喘不过来了,我干吗跟你打啊。立刻选了一处依山傍水的险要去处安营扎寨,跟诸葛亮对峙上了。诸葛亮一看:你打算学乌龟啊,行,敌不动我动,就带着部队往祁山返回。司马懿看诸葛亮走了,也拔营起程。他又怕中埋伏,只敢远远地在后面跟着。张郃又提意见了:“咱们这么跟着不是个事啊,我们的优势在于持久战,应该就待在上邽不动,祁山守军知道援军就在附近,必然能够坚持;然后我们再派出奇兵抄诸葛亮的后路,迫使他退军。现在我军跟着蜀汉军又不与其交战,不是让将士们失望吗?”〔57〕 司马懿心里挺不耐烦,心想你是老大我是老大?一路上就你老提意见,有完没完?你可别倚老卖老,现在你归我管哈。因此就没理他,继续跟着诸葛亮一直到了祁山一带。诸葛亮把围攻祁山的部队撤了,在卤城修筑了一南一北营寨。司马懿也赶紧在附近的山上扎营,延续了上邽城外的那一幕:大眼瞪小眼。这一瞪就是一个月,魏营里连感激司马懿救命之恩的贾嗣、魏平都忍不住了,好几次向司马懿请战。司马懿是死活不肯,就打算在这窝着,等蜀汉军粮尽退兵,心里估摸着:“这诸葛亮的粮食怎么还没吃完哪?上次打陈仓不是就够吃一个月吗,这次都两月了,怎么没动静呢?”那能有动静吗?汉中的木牛正可着劲地往祁山运粮食呢,司马懿哪知道诸葛亮能整出这么个东西来?他沿用以前的计算方式自然是不准了。最后实在没办法,诸将象群苍蝇似的,天天在耳朵边请战,士兵们也在背后议论大将军畏蜀如虎,人要脸树要皮,司马懿是心烦意乱外加窝火,拼了!老子要跟诸葛村夫玩命! 公元231年农历五月,司马懿派张郃攻打蜀汉军南面的寨子作为牵制,自己率主力从大路攻击北寨。诸葛亮一眼就看穿了这把戏,派王平率本部人马坚守南寨,拖住张郃;派魏延、高翔、吴班率主力出战司马懿,魏蜀之间前所未有的一场大决战正式拉开了序幕。 从兵力上看,魏军比蜀汉军多;从兵种上论,魏军有很多骑兵,蜀汉则基本上是步兵,应该说这场仗司马懿怎么也不会输。可无奈指挥官的素质往往能决定战斗的胜负。诸葛亮这次算是做到知人善用了,王平“忠勇而严整”〔58〕,能够坚决贯彻上级的指示;而且这人上次在街亭打了败仗的情况下还敢用计吓住张郃,现在给他一支精兵凭险固守就更没问题了。魏延是匹不好驾驭的烈马,但其勇猛过人,冲锋陷阵、斩将夺旗正为其所长,用其为野战总指挥,正堪其任。 战况发展正如诸葛亮所料,魏军第一名将张郃被王平给粘出了,损兵折将却屡攻不克,张郃恍惚中感觉自己又回到了当年的官渡战场,也是我众敌寡,也是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也是被派来干自己不愿意干的攻坚,最后的结果是什么,自己投降了。然后得到了意料之外的重用,从此东征西讨,立功无数,都三十年了,怎么又是这番景象了?张郃用力甩了甩头,正在激战当中呢,自己胡思乱想什么呢,难道真的是老了? 好不容易把张郃那只苍蝇赶走的司马懿也丝毫没有感觉到舒适。他以前打过很大的胜仗,但那是四倍于敌,出其不意,而且还有内应,跟现在的野战完全不同。双方的大军都浩浩荡荡看不到首尾,他们象奔腾的大潮一样狠狠地撞击在一起,血肉横飞,就象破碎的浪花,不过是红色的。鼓声、吼声、呻吟声、惨叫声混合在一起,谱出一曲独特的天籁之音。适应能力稍弱的人,会常常在梦中反复地看到、听到,会因为这种人类独创的艺术而三月不知肉味(吃进去就吐了)。司马懿感觉自己完全不能适应这个场面:这个,偶是习惯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拿着刀对劈不是偶的专业啊。他开始后悔不该把战场经验丰富的张郃支走了。与他相反,嗜血的魏延受到气氛的感染,越发兴奋起来。他指挥部将们利用阵势分割魏军,用精锐部队向敌人的弱点猛攻,他在呼喝着,咆哮着,这一刻,他感觉自己象个战神,这几年来一直蕴藏着的郁闷一扫而空。 经过短暂而激烈的较量,魏军败退了,司马懿极力收拢部队,撤回了大营,把来不及运走的东西统统遗弃在血淋淋的战场上。张郃随之也撤退了,原野上响起了蜀汉大军的欢呼声,盖过了重伤战马的嘶鸣和垂死之人的呻吟。这次战斗蜀汉军收获甚丰,按照《汉晋春秋》记载,包括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 甲首、玄铠、角弩是些什么东西呢,怎样可以看出来蜀汉收获巨大?下面笔者浪费一点笔墨,来挨个介绍一下: 说到甲首,最早见于记载是殷商时期。商军以一辆战车为最小作战单位,包括车上的甲士三人,车下徒役三人,而这个单位的老大就是车左的甲士,被称为“甲首”,也是商军中最低一级的军官。到了西周时期,单位人数增加为甲士十人,步卒二十人,但老大仍然是站在车左的甲首〔59〕。战国以后车战逐渐消亡,甲首这个词汇就不怎么用了。那么用在这里,是不是说蜀汉军一共砍下了三千颗曹魏军官的头颅呢?只能说有这个可能。因为另外还有“披甲者首”〔60〕杜预注《左传》的翻译。 相对于甲首的扑朔迷离,玄铠就比较清楚了。按照先秦的说法,皮、藤做的防护衣叫“甲”,铁制的叫“铠”。直到唐以后才不管质地,一律叫做铠甲。所以三国时候的铠就是指的铁甲,“玄”为黑色,也是铁甲的颜色,所以玄铠就是铁甲。汉朝的铁甲装备军队比例为百分之四十,三国时期由于长期战乱,社会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所以昂贵的铁甲装备比例更难超过汉朝之时,五千副铁甲确实是个很大的数目。这些铁甲有从战死者身上扒下来的,也有逃跑者遗弃的,铁甲沉重,逃跑之时不得不丢盔弃甲,由此可以看出魏军败退时之仓皇狼狈。 那么角弩又是种什么武器呢?《史记·李将军列传》[集解]:韦昭曰“角弩色黄而体大也”。孟康曰“太公六韬曰‘陷坚败强敌,用大黄连弩’”。大黄,黄闲,弩名也。集解徐广曰:“南都赋曰‘黄闲机张,善弩之名’。”“夏暑之月,梅雨蒸润,筋角易脱,则用木弩。秋冬之月,风色严冷,木索重滞,则用角弩”〔61〕。从以上几个记载来看,《汉晋春秋》里说的角弩,就是动物角为材料制作的弩,飞将军李广用来射杀匈奴将领的大黄连弩就是一种角弩。蜀汉是三国中最为重视弩兵的,善射者不下万人;司马懿大军中的弩手也不会超过这个数,因此可知魏军弩兵损失很大。而军阵中弩兵一般列在步兵之后,弩兵都遭到这样沉重的打击,步兵损失如何也可想而知了。 十一、将星陨落 分析完蜀汉军的战果,让我们再把目光拉回祁山前线。卤城之战是蜀汉军对魏军作战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大捷,一时间北伐充满了希望的曙光,不过实际情况并不这么美好。魏军主力虽然被击败,但没有被歼灭,甚至算不上被击溃,他们仍保存有大量的兵力,只不过现在采取着防守不出的姿态。一旦蜀汉军有任何不妥当的事态发生,他们就会象饿狼一样猛扑过来。而不妥当的事态,就在夏天的六月发生了。 中都护李平的心情就象窗外的天气一样恶劣。本来自己在江州坐镇一方,呼风唤雨,却因为贪图骠骑将军的虚名而来到了汉中,恰如虎入平原。汉中只有诸葛亮比自己的官职高,自己怎么也算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可诸葛亮却拿自己当他的幕僚使唤,让我这金印紫绶、位同三公的大员为他处理丞相府的公务。我呸!想当年我以五千郡兵,一战而破数万贼寇,是何等的风光荣耀,现在却只能一天到晚跟粮草军械打交道,孔明,孔明!你当我是一个小吏吗? 现在淫雨霏霏,连月不开,汉中的粮食已经不够支应前线了,成都的粮食又运不上来,虽然自己已经派人向诸葛亮报信去了,但他撤兵回来会不会惩罚自己呢?听说他这次北伐打得不坏,连败曹魏大军,现在让他撤退,那他会不会把责任全推在我的头上呢? 李平的烦恼按下不提,诸葛亮的心情也好不到哪去。接见完李平派来的两位使者,参军狐忠和督军成藩后,他感到心底一阵深深的失落感:又是粮食!要是粮食还能再坚持一个月该有多好啊,我一定能把司马懿打垮,可现在,什么计划都来不及实施了。 蜀汉军和魏军的营寨虽说算不上鸡犬相闻,可距离也是相当近的,双方斥候来往的密度就象赶集一般。因此,蜀汉军的撤退根本就瞒不住司马懿。听到这个消息,司马懿高兴得几乎跳了起来,他可以肯定诸葛亮是因为粮草已尽才撤军的,虽然这个日子已经大大超过了他的预计,但终于还是来了,现在正是他洗雪战败之耻的时候。当然,考虑到自己上次在战场上的表现,这次司马懿决定采取谦虚的作风,让老将张郃去完成追击诸葛亮的任务。 “围城必阙,归师勿遏。”张郃毫不客气的对司马懿的这个方案进行了否决。张郃不否认自己内心深处对司马懿有鄙视的感觉,那完全不是因为自己的资历比他老,而是因为这位大将军在他看来,还属于军事上的菜鸟,上个月的那次战败更加深了这种感觉。 也许是张郃把他的这种感觉表现地太明显了,司马懿感到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菜鸟也有尊严!菜鸟也是人哪!虽然他承认张郃的话是完全符合军事理论的,但挽回面子的强烈需求和与张郃共事以来发生的多次意见相左,还是促使他以主帅的权威,向张郃下达了必须追击的死命令。 自从上次撤退时利用伏兵砍下了魏将王双的头颅以后,诸葛亮就喜欢上撤退时设伏的感觉了,他按惯例在狭窄的木门谷〔62〕埋伏了一支部队,魏人如果想追击的话,这是最快捷的通道。当然主要目的并不是非要砍下什么人的脑袋,还是为了安全。谁叫两军的大营隔得这么近呢。 张郃并不是卤莽的王双,虽然是奉命追击,他仍然派出了轻骑为尖兵,自己带大队人马随后跟进。不过蜀汉军的伏兵也是经验丰富了,一小队骑兵并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直到无数面旌旗出现在视野之中,他们才缓缓地举起了手中的弓弩。 “不要慌,前队加速通过,后队分兵上山杀敌!”张郃对遭遇伏击一点也不感到奇怪,他镇定自若地指挥部队进行反击。蜀汉军的撤退应该是真的,这点他和司马懿的想法相同,诸葛亮的粮草能坚持到现在已经是个奇迹了。他坚信蜀汉军的伏兵有限,他们阻止不了自己多久的。但是他根本没想到蜀汉军损益连弩的威力如此巨大,这种由诸葛亮改进的连弩一次能连发十箭,比大黄连弩更为恐怖,张郃周围不断有人中箭,有人倒下马去。但这位身经百战的将军在箭雨中纹丝不动,只是大声地向部下不断地做出新的指示。突然,他的右腿上中了一箭,铁制的利箭射得很深,大概是射穿了大动脉,鲜血喷涌而出,这个雄健的身躯终于倒了下去。 张郃的死讯很快传回了洛阳,曹睿听到这个消息以后,沉默了许久。脑海中不禁想起这位名将的音容笑貌。诸葛亮第一次来犯时,三郡叛乱,举朝皆惊,是他带兵出征,一战破敌;诸葛亮围攻陈仓时,又是他临危受命。国之干城啊,只要有他在,朕的心里总是平静的,我国不是胜了么,怎么他就这样去了呢? 蜀汉军唱着胜利的战歌返回家乡,将士们想到丰厚的赏赐和家中的父母妻儿,脸上都洋溢着兴奋的笑容。只有诸葛亮久久地回望着,他不是在惋惜,在他的头脑里,正在构思着下一次北伐需要做的准备工作。木牛在实践中证明是可行的,但装载量还小,速度也太慢,需要改进,新的发展型号叫什么呢,恩,就叫流马好了,马可比牛快多了;汉中的粮草储备还不足以应付大规模战事,除了从成都多调粮草外,还要让士兵们屯田,以做久战之计……他想了很多很多,在夕阳下,这位老人的身影显得愈发苍老了。
|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
GMT+8, 2025-1-9 23:34 , Processed in 0.15527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