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听袁阔成的三国演义,说到了诸葛亮舌战群儒这段,真是精彩,听罢热闹之余,回味思考,总咂摸着不是滋味,罗贯中到底想通过这段说点什么那? 要说演义中诸葛亮舌战了六人,分别是张昭,虞翻,步骘,陆绩,严峻,程德枢。最后以老将军黄盖一句:"孔明乃当世奇才,君等以唇舌相难,非敬客之礼也。曹操大军临境,不思退敌之策,乃徒斗口耶!"结尾。而上述六个文人到底想表达什么那?让我们一一看来,很有意思。 张昭是上来发难,他可谓是东吴第一谋士的代表,说话具有举足轻重味道,可是其上来毫不客气,先挑诸葛亮的短,嘲笑诸葛亮自比管乐。细想其心态在于,自己尚且不如管乐,何况年轻的诸葛亮那?谁成想,诸葛亮不仅丝毫没有回避,反而说道:"此亮平生小可之比也"。 张昭于是由虚入实,准备为狠拍诸葛亮作一个铺垫,于是探明虚实,问道:"近闻刘豫州三顾先生于草庐之中,幸得先生,以为如鱼得水,思欲席卷荆襄。今一旦以属曹操,未审是何主见?"诸葛亮却借坡下驴,反说起刘备的仁义不忍取同宗基业,并且最后一句:"别有良图,非等闲可知也"收尾。张昭不知道是套,他的思路依旧是从诸葛亮比管乐入手,嘲笑诸葛亮,言及管乐功绩如何,而诸葛亮反之,一副幸灾乐祸的样子,准备看诸葛亮笑话。谁曾想,诸葛亮一句?quot;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马上把话题引活,随即说了一番道理,不仅加强叙述了刘备的仁义,而且说道关键一点,将张昭彻底驳斥:"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并且就事论事,反嘲张昭道:"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其实诸葛亮最后一句就是捷了张昭老儿的心底事,就是直说了老儿心底所想,也是整个东吴谋臣众其所想。这最后一句: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真是厉害,令人回味无穷。 细想想张昭之有此问,而且言语苛刻,其心态就是遭遇强敌能降就降,跟鲁肃对孙权说的话一样:"众人不失公卿地位。"说透了就是还是要保自己的既得利益,并且不仅自己要投降还要拉着众人一起降,这样感觉上面子上还过的去,甚至还以之为荣。但这样还不算完,还要打击不投降的人,而且语气刻薄。面对这样的典型的投降派,诸葛亮不仅心态平和,而且原则清晰,面对扑面而来的恶言,随手驳之,一句:"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宛如清莲出自淤泥,感觉清爽。并且最后直接揭露耐督蹬傻睦系祝抵辛苏耪训男牡字耄蛊洳挥铩?br> 张昭羞愧退却,还有人准备继续投降理论,且继续看看他们的投降的论调,虞翻先跳出来,大说客观上敌人人数众多,地域广阔,实力雄厚,所以不能抵抗,抵抗必败,这也是投降派们普遍为自己投降开脱的借口。由此想到了抗日战争和朝鲜战争中关于战与和的争论,真是时间不同,但论调一致。 普遍被揭穿了心事的众谋士准备群起围之,开始寻找诉说他们隐藏在心中的一些观点,步骘跳出来嘲笑说客,结果反被诸葛亮所笑,细想其诸葛亮的观点依然是一点?quot;实干加胆识",故其说道:"步子山以苏秦张仪为辩士,不知苏秦、张仪亦豪杰也。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皆有匡扶人国之谋,非比畏强凌弱,惧刀避剑之人也。君等闻曹操虚发诈伪之词,便畏惧请降,敢笑苏秦、张仪乎?"步骘灰溜溜地无语。 随后大投降派薛综继续深入表白自己的心态,不过他更露骨,更令人恶心,如果说张昭尚有一丝廉耻之心,而薛综则根本视以强凌弱,叛敌投降为荣。诸葛亮闻听此言根本是按耐不住自己的火气,斥责道"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不足与语!请勿复言!" 投降派的气焰彻底被压低了,不过那些儒生开始从其他方面问难诸葛亮,且看后两个人的论点,陆绩语出"出身论",认为只有高等的出身才能成就大业。而严峻是"学识论",认为只有在文字上咂摸滋味才是文人的才干所在。可惜诸葛亮从开始就立场坚定,自己就是实干和胆识的代表,而其举出的反例就是高祖刘邦,张良、陈平的故事。其高祖属下数人皆是实干加胆识之人,他们都为诸葛亮所敬佩,并成就霸业。但转头一想为什么陆绩之流能出此言那?其实其内心心态就是在于:他们对人的衡量价值就在于是不是有高出身?是不是有高学历?是不是能在文字上跟你扣?而不是实实在在的实干,是不是有能干,是不是具有胆识。 最后又是一个德高望众德老人程德枢出来大发感慨,准备活稀泥:"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耳。"(很像领导最后出来结论,最后双方各打五十大板的意思,给双方各有一个台阶下。)准备一言把这次争论的基调给淡化一些,可是诸葛亮的确是实实在在的干活的人,认为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给这些平庸之人留面子,直接深刻的揭露了儒生自己的短处―――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说白了,就是光说不连,遇事无主见。) 其实这样的争论将是没完没了的,不过一位能实干的老将军出来结束这次无聊的争论。不然可以想象后面的张温、骆统还要继续的情景。 细细品味,吴国之人,尤其是自认为是招贤馆中人,自认为自己已经是高人一等,而其实际遇见强敌的时候那?多数是选择投降,而且是有"正当"借口的投降,而且"投降"的那么入骨,那么彻底,仿佛不投降就是不符合时代的潮流一样。而那些赞同投降的人们对力主抵抗的人的贬低就使用"出身论"(陆绩忘本呀!),"学识论""儒生论",来打击抵抗的人的积极性。不过当他们遇见了以实干为主,而且有胆有识的诸葛亮后,他们的丑陋的嘴脸就都露出来了,当然他们的结果都是失败了。 想想文学来自于生活,生活在元末明初的罗贯中一定看到了很多这样的嘴脸后,活灵活现的写活那些投降派,写活了那些腐儒,写活了那些光说不练的人是怎么生存,怎么混日子的。想想中国每遇大敌的时候,总有一帮人跳出来,鼓吹投降,例如汪精卫之流,总有一帮人清谈误国,直到今天还有人抱着门第,出身高贵这样的陋俗来显示,还有人以扣文嚼字来卖弄风情。也许这篇文字能让他们清醒一下吧。 |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
GMT+8, 2025-1-11 06:26 , Processed in 0.15903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