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赤壁大战,是中华民族战争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在世界军事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三国热”和“三国史迹旅游热”的不断升温,也激起了一阵涟漪:湖北史学界、旅游界乃至有关部门,为赤壁之战的地望问题,争论不已。一时间,鄂省境内先后出现了多处赤壁,各述其理,旁征博引,互不相让,令人颇生莫衷一是之感。 愚以为,争论的问题虽多,但有两点是最重要的:坚持赤壁与乌林为唇齿相依的关系,是立论的根据;弄清赤壁鏖兵的主战场,是问题的关键。 赤壁与乌林互为依存,这是当年赤壁大战所铸成的历史铁案。如否定乌林,就是否定赤壁;若不承认赤壁,乌林也失去存在的实际意义。这是人们的共识,勿庸置疑,不必赘述。本文拟就赤壁鏖兵的主战场问题略述一孔之见,以求教于史学界和旅游界的专家学者。 赤壁大战的主战场究竟在哪里?愚以为:必须以地理位置、历史遗迹、历史典籍和出土文物为据,而绝不能以小说野史、神话传说、主观想象和牵强附会为理,而且必须严肃地、认真地、细致地、反复地进行考证,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一)地理位置和历史遗迹方面: (1)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明确记载,“(长江)有三乌林,皆村镇之名”;“江水左迳上乌林南,村居地名也;又东迳乌藜口,江浦也,即中乌林矣;又东迳下乌林南,吴黄盖败魏武于乌林,即是处也”;又明确指出:“乌林矶与江南赤壁对,即周瑜破曹(操)处。” (2)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亦明确记载:沔阳乌林隔江与蒲圻赤壁相望,即昔周瑜与黄盖败魏武大军处所也。 (3)明《嘉靖沔阳志》、清《大清一统志》、《湖北通志》、《嘉庆通志》和《沔阳州志》亦载:沔南二百里曰黄蓬山,其山坟起江湖间,延绵环结而秀,统三百余阜,周二十里。其支阜者西曰香山,东曰石灵,中曰松林,南曰乌林矶,北曰斑竹圻。前为江,左为菖蒲澥,右为蓬湖……。宋谢叠山云:(乘)舟(沿江)过蒲圻见石岩有“赤壁”二字,其北岸曰乌林,又曰乌巢(山)。 (4)《辞海》“乌林”条载:“乌林,古地名。即今湖北省洪湖县(市)东北长江北岸乌林矶,东汉建安十三年赤壁战后,孙权与刘备联军大败曹操于此。” (5)从现场观察,洪湖市境内的黄蓬山,是一处岗岭起伏重峦叠嶂的丘陵地带,地势高亢而葱茏,座落临江又带河。其最南一道支脉,土石为阜,东西走向,长约三千米,宽百余米,高出江面十多米,林木繁茂,乌巢众多,故名乌林矶,又名乌巢山。南与江南的赤壁隔水相对,形成长江两岸的天然屏障。其地理位置不仅与史籍记载完全相符,而且其地形地貌亦为兵家必争地。尤其是乌林矶上的“乌林寨”和“红血巷”,木鱼山和圆椅山一带的“曹操湾”,江嘴村南的“白骨塌”,香山南麓的“放马场”和“万人坑”等历史遗迹,它们都是当年古战场的佐证。 (6)乌林矶东北三千米外的凤山北麓,有西周州国都城和西汉州陵县城遗址,至今其部分夯土城垣,依然高耸蜿蜒于内荆河畔。州陵县城东北端,并有鲁肃外城,东吴大将鲁肃曾在此屯兵,现名鲁公台。其东北十余公里外,有肃公洲,亦为鲁肃当年屯兵之处;邻近还有吕蒙口和白衣庵遗址,乃东吴大将吕蒙操练水军之处。《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载:东吴大将周瑜、鲁肃和吕蒙,都曾先后领兵镇守于陆口(即今嘉鱼县之陆溪口),吴侯孙权亦曾将州陵、汉昌等四县先后封为他们三人的奉(食)邑。由此可见,周瑜、鲁肃和吕蒙等人,当年都与州陵县乃至黄蓬山和乌林等地,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7)乌林西南对江黄盖湖,是为纪念东吴大将黄盖而命名的;东南对江的陆溪口(即古陆口),乃东吴统帅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人领兵镇守的战略重地;西北百余里的华容道(监利县古名华容县),是曹操兵败于乌林,北逃襄阳许昌而经过的地方。这些地名,都从地理位置上为古战场乌林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佐证作用。 (二)历史典籍和出土文物方面: 《水经注》、《元和郡县志》、《嘉靖沔阳志》、《大清一统志》、《湖北通志》、《嘉庆沔阳志》和《沔阳州志》等历史典籍上,关于乌林乃至黄蓬山的记载,笔者在前文中已引用,故不再赘述。下面,再从有关史籍上举出如下事例,并粗略介绍乌林矶的出土文物,以作论据。 (1)东吴太史令韦昭,字弘嗣,其本身就是吴侯孙权至孙皓时的属官。他于当时不仅修撰了《吴书》的绝大部分(后因拒绝为孙和撰《本纪》而被孙皓杀害,故未能完成《吴书》的全部撰写任务);而且还以《伐乌林》为题,作诗十二首,以歌颂孙刘联军在乌林打败曹操的战绩,其第四首诗中明确写道“赖我大皇发圣明,虎臣雄烈周与程,破操乌林,显章功名。”他所称的大皇,就是吴大帝孙权;他所说的周与程,就是东吴当时的左、右都督周瑜和程普;而“破操乌林”四字和“伐乌林”的诗题,更是指明了赤壁鏖兵主战场的真正所在地! (2)《三国志•吴书•周瑜传》载:“时刘备为曹公所破,欲引南渡江,与鲁肃遇于当阳,遂共图计,因进住夏口,遣诸葛亮诣权。权遂遣瑜及程普等与备并力逆曹公,遇于赤壁。时曹公军众已有疾病,初一交战,公军败退,引次江北。瑜等在南岸。瑜部将黄盖曰:‘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然观操军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又豫备走舸,各系大船后,因引次俱前。曹公军吏士皆延颈观望,指言盖降。盖放诸船,同时发火。时风盛猛,悉延烧岸上营落,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备与瑜等复共追。曹公留曹仁等守江陵城,径自北归。” (3)《三国志•吴书•周瑜传》注引《江表传》记载亦颇详:“至战日,先取轻利十舫,载以燥荻枯柴积其中,灌以鱼膏,赤幔覆之,建旌旗龙幡于舰上。时东南风急,因以十舰最著前,中江举帆,盖举火白诸校,使众兵齐声大叫曰:‘降焉!’操军人皆出营立观。去北军二里余,同时发火,火烈风猛,往船如箭,飞埃绝烂,烧尽北船,延及岸边营柴。周瑜率轻锐寻继其后,雷鼓大进,北军大坏,曹公退走。” (4)《三国志•吴书•程普传》载:“乐平安定,(程普)代太史慈备海昬,与周瑜为左右督,破曹公于乌林,又进攻南郡,走曹仁。” (5)《三国志•吴书•吕蒙传》亦载:“是岁,(吕蒙)又与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于乌林,围曹仁于南郡。” (6)《三国志•吴书•甘宁传》亦载:“(孙权)遂授(甘)宁兵,屯当口。后随周瑜拒破曹公于乌林。” (7)《三国志•吴书•凌统传》云:“(孙)权以(凌)统为承烈都尉,与周瑜等拒破曹公于乌林,遂攻曹仁,迁为校尉。” (8)《三国志•吴书•鲁肃传》还云:“(关)羽(谓鲁肃)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寝不脱介,戮力破魏,岂得徒劳?’” (9)《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香港商务印书馆1931年5月出版,1982年11月重印)亦载云:“乌林,在湖北嘉鱼县(现为赤壁市)西大江北岸。对岸为赤壁山。关羽谓鲁肃曰:‘乌林之役,左将军身在行间’,即指赤壁之战也。” 除上述史籍所载足以证明乌林为赤壁之战的主战场外,我们再来考察一下乌林矶等地的出土文物: A、自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黄蓬山和乌林矶一带,在开河、筑路、建房、修桥和平整土地等工程中,曾发现过多处古文化遗址(含数处汉代遗址)和数以千计的古代墓葬(含汉代墓葬数百座);曾出土过大量的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古代文物,其中就有东汉时期的青铜短剑、青铜矛、青铜箭镞、青铜带钩、铁剑、铁刀、铁箭镞等许多军事用具以及陶罐、陶壶、青瓷罐、青瓷壶等生活用具。如今,一些村庄和农户砌筑的仓库、厨房、厕所、围墙、牛栏和猪圈等建筑所用的东汉几何纹墓砖,还有州国都城、州陵县城、鲁肃外城。万铺塌等处地面遍布的汉砖汉瓦残片,就足以证明在西汉、东汉和三国时期,州陵县城及其四周,是甚为繁华富庶的大邑要地了。 B、1973年春,乌林矶一位牧童,在曹操湾北面萧家龟山放牛时,在路边的砌砖已松动的东汉砖室墓耳室中,掏出一件造型别致、制作精良的青铜马镫(战马鞍桥所附的脚踏物),成为稀世之宝,多次以古战场之出土文物而摄入电影电视片中,向海外广为宣传。 C、1982年冬,又有农民在乌林附近取土建房时,掘出了七枚四棱形铁箭镞,与对江赤壁山等地大量出土的东汉铁箭镞无异。据此,亦可互为印证。 (三)结语: 愚以为,“赤壁之战”要领的形成乃至“赤壁之战”战例的命名,是我国历史上多种因素的影响,而约定俗成的。如有谁企图将其予以变更,则既很困难,又无必要。但是,若将此四字的内涵研究清楚以加深理解并适时运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倒是很急需的。因此,我们今天将其主战场的真正所在地弄清楚,正是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从上述史籍记载、实地考察和出土文物等多方面进行研究,不难看出,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应是首先发生于赤壁,最终结束于乌林。说它发生于赤壁,是因曹操与刘备在赤壁相遇,小战失利而退居江北,以乌林矶黄蓬山等丘陵地带为大本营,建立中心营盘和军事最高指挥机关,其大军则驻扎在长江北岸一线,水陆营寨,互为策应,虎视江南半壁河山,期望一鼓夺为己有以一统华夏;说它最终结束于乌林,是因曹操军力强大,兵多将广,气势逼人,面对南岸弱小的孙刘联军,自以为胜券在握,产生了盲目的骄傲乐观情绪,而忽视了自己存在的弱点并不加防备,从而暴露了自己致命伤的漏洞,但孙刘联军却审时度势知己知彼,敢于面对强大的敌人而毫无惧怯心理,紧紧抓住曹军远来疲惫、疾疫流行、不习水战、后方又不稳定等多项弱点,黄盖即诈降曹操以增骄其军,周瑜、程普等采用火攻以乱其阵,刘备、诸葛亮等又紧密配合孙权对曹操的进攻而水陆并进以速其败,大家合力四面夹攻,终于在乌林破曹兵,并顺势夺下荆楚大地的州郡县邑,败得曹操几至全军覆没,迫使他不得不带领少得可怜的残兵败将,由华容道经荆州襄阳而逃回许昌,从而结束了这场战争。乌林之役后,孙权占据江东的地位更加巩固,刘备也以此据有荆州大部土地,旋又取得了益州,从而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峙四十余年的政治局面。据史书记载,赤壁山原名石头关,因火烧乌林水陆营寨而火光烛天,将南岸山崖照得一片彤赤,石头关始更名赤壁山。故而宋元之际的史学家胡三省在《资治通鉴音注》中总结说:“操军大败在乌林,不及赤壁也。”愚以为,用“赤壁鏖兵,火烧乌林”八字作概括,既可看到赤壁与乌林的关系,又可明确窥见乌林为赤壁之战的主战场也! (作者单位:洪湖市博物馆) |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
GMT+8, 2025-1-11 06:39 , Processed in 0.12073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