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七百多年前?在中国历史上曾发过一场蜀、魏战争,但在战争还未开始,蜀丞相诸葛亮就把战略重点放在天水西南的秦人西垂的祁山之上,后演拟为“六出祁山”。为什么诸葛亮要把目光盯向祁山呢?因为这里是秦国的发样之地。但在探索诸葛亮注目之地祁山时,这里与秦人西垂历史又有什么联系呢?不难看出,且与研究诸葛亮开发秦早期西垂不但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是诸葛亮闰连兵出祁山军事战略目标的实质所在,现就对诸葛亮开发秦早期西垂祁山的历史作用谈点浅见,教于诸家指正。 一、祁山乃长安之首。 《三国演义·一百回》:“众将曰:取长安之地,别有路途,丞相只取祁山何也?”孔明日:“祁山乃长安之首也”。为什么诸葛亮要把祁山视为长安的首脑位置呢?在此有二种函意:一是,祁山是秦国的发祥之地,曾是秦早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史载:秦襄公始建秦国于西垂。祁山是秦人东向统一全国的始发地,所以要取长安,按照古典历史经验必须先攻下祁山。二是,长安为魏明帝(曹钗)所据守,要取长安必须先取陇西诸郡的必经之地祁山。但后者是吸取了前者的成功经验而孔明下此决心的。祁山是秦人东向取得全国统一的“根据地”。在这方面我们应当听一听全国秦文化专家是怎么说的:在前不久的七月二十日,在秦皇故里的礼县,由县委、政府举办了一次全国性“礼县秦入西垂文化保护、开发、利用座谈会”,来自全国的专家教授学者,其中有中国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室、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暨办公室学术秘书江林昌教授: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陕西省考古所长韩伟教授和曹纬付所长;北京大学刘绪教授和赵化成教授;北京故宫博物院林小安研究员;上海博物馆副馆长兼青铜器研究部主任李朝远研究员;秦俑博物馆研究室主任徐卫民博士,付主任田静馆员,中国博物馆学会史前遗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甘肃大地湾文化保护研究所程晓钟所长,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秘书长徐天进副教授,以及甘肃博物馆,陕西宝鸡考古队,宝鸡市文物局,陕西陇县凤翔县的领导研究人员以及礼县先秦研究会等共六十多位学者,参加了这次礼县历史空前的盛会,对礼县西垂文化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研究,他们对礼县西垂祁山文化给予了很高评价和定位”因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礼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会委员李学勤先生致信说:“此次盛会在甘肃礼县召开,是学术界今年一件妄事,礼县是秦入的发祥地,关系中国古代史文化甚为深巨”。 “实因工作太忙,无法前往,表示歉意”,又二次打电话,表示对这次会议的关切和厚爱。 陕西省考古所长韩伟先生说:“为什么秦人能统一六国,几千年为什么说只有秦人才能统一,主要是改革。礼县是秦人走向全国的一个地方文化,这种走向成为全国性的文化,今天已走向世界的文化”。又说:“历史告诉我们,这里的文化是很发达的,当时这里人的文化水平也不低,叫这里秦人把全国统一起来了,同时用这里奉的文字把全国的文字给统一了,用秦篆文把其它六国文宁统一了,随之也把这些国家的文字给淘汰掉了”。 上海博物馆付馆长李朝远先生说:“礼县的大堡子山就象中国革命史上的井岗山,登上了大堡子山就有秦人东向‘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感觉,秦人早就走向了世界,世界也同时走向了秦入当中”。 陕西省文物局刘明科先生说“礼县是秦皇故里,是秦人统一全国的摇篮。” 毛主席说过:“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我们应当向历史学习。因此说,按专家对秦西垂祁山文化的评述,诸葛亮是吸取了秦人在祁山东向统一全国的历史经验,必须用百折不挠的志向和毅力,往返率军迂回左入北上祁山,其目的是踏着秦人东向路线,过谓河进入冀县(甘谷),经秦安街亭,再向张川迂回迈进,越陇山顺陕西千河而下,取曹魏所据长安之地,最终达到“尽忠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完成三国一统大业的战略目的。山此看来,这就是诸葛亮声东击西“六出祁山”的实质。但是曹魏也把陇西重要防线祁山做为陇西重要关隘宋重兵把守,故诸葛亮数攻祁山堡城不下,首出祁山又遭街亭之失,只得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但并没改变他拿下祁山的决心和信心,时隔二年,诸葛亮又率大军再取祁山,故《三国演义》一百回,孔明日:“陇西诸郡,倘有兵来必由此地,更兼前临渭滨,后靠斜谷,左出右入,(从汉中西出祁山为左出,从秦安街亭东向长安为右入),可以伏兵,乃用武之地,吾故欲先取此(祁山)得其地利也。” 祁山不仅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更重要是秦入东向始发之地。秦人自从赢大费佐禹导漾(西汉水)以来,中涌和戎保西垂,西垂大夫秦仲为保西垂以身殉职,秦文公东猎至淠渭,经32代历,八百多年后,在长安建立了一统天下的强大秦王朝。不能说历代兵家不以史为鉴。 九十年代初在离祁山堡以西13公里的大堡子山上的秦公大墓被挖掘,文物流失在国内外,从山土文物看秦公大墓可以说是铺玉盖金的,故引起学术界的轰动,并写自十篇考证文章评论礼县是秦国的发祥之地。根据调查,礼县祁山一带(包括大堡子山在内)为秦西垂陵区,宝鸡为奏西陆区,咸阳为秦东陵区,临潼为始皇陵区;在秦人凹大陵区中,秦西垂陵为其首。秦人掘起西垂。几经危亡,几经浮沉,前仆后继,跃马西垂,为记舜帝之恩,作太牢以祀,先后历十二公,世代否显,烈烈铁骑刚直勇猛,皇皇文臣、人才辈出,蓄士纳贤以牧为业,终于走出西垂,迈向中原,广纳中原文明与巴蜀文化,由弱到强,由小到大富国强兵,定都长安,在中国历史土第一个建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大秦帝国,“车同轨,书同文”。如果说陕西临潼为秦文化的末端,那么礼县的西垂陵祁山一带就是秦文化的开始。祁山,故乃长安之首。 二、祁山乃用武之地及其历史地位 祁山作为昔闩秦早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秦国的发祥地,“人口密集,十分富庶”之地,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历史资料记载黄帝战蚩尤于南祁山,轩辕黄帝曾在此布设过九军阵(握机阡)①,《尚书·尧典》曰:“分命和(羲和)仲(羲仲)宅‘西’,又曰:昧谷,寅饯纳日,平秩西、成”②。早在尧舜之时,就把这里称‘西’,认为是天中之位,星宿以殷仲之时认为是秋的象征,也是和、仲观察并祭祀日落的地方,故礼县红河有天台山。此地民国八年出土的秦公簋铭文曰:“在帝之社,十又二公,”现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因西汉水西流,故此地名多“西”,如“西”、丙犬丘,西垂、丙县,西汉水,西灵岩,等古地名。 夏禹时是禹贡皤冢导漾之地,《尚书·禹贡》 “番冢导漾,东流为汉”③。舜摄政八年而尧死,二年丧礼结束,帝舜继天子之位,舜命禹贡导漾,秦祖大费助禹平治水土,是舜将大禹治理好的这块西犬山之地赐给了大费,廾赐大费赢姓。大费佐舜调驯乌兽于扬(漾)廉川,因杨廉川是以大费之子大廉之名而命其川名的,按《水经注》为今礼县红河天台山之麓,据1919年(民国八年)在红河乡出土的秦公簋(录宗彝),西元器铭文)c5字,秦于西,历十二公。史载; “商太戊。时相英已卒,太戊举伊陟为左相,用扈为右相,扈言:大廉,(大费之子)之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善步而正,太戊卜之使御,吉。以女妻之,白后佐殷为功勋,故赢姓多显,列为诸候。”④ 商晚期,按《史记-秦本记五》秦祖中衍的玄孙中滴为了殷国和戎保西垂,生蜚廉。蜚廉生恶来,蜚廉苦走,恶未力大,父子为殷国从事,周武王时,武王伐纣,杀了蜚廉的儿子恶来,蜚廉为纣卖力,归来后听说其子恶来被武王所杀,祀坛霍太山,得一石棺,上有铭文,“帝令处之不与殷乱,赐以石棺及华氏”? 西周晚期,周穆王巡西, 《水经注·漾水》云:穆王自春山西征赤乌氏于漾水(今西汉水上游)之上,乃献良马九百,牛羊七千,天子使逢固受之,穆王乃赐黄金之鹿,参乃膜拜而受”。这充分反映了周与秦人保持了良好的友好往来关系。也反映了祁山文化的深刻内涵。 诸葛亮博览群书,当看到这些祁山文化底莴和历史积奠时,何不为之惊叹,故留连于巴蜀鸟道和暮雨风尘之中,对祁山的古老历史文化所淘醉,为这千古名山而纳喊呢?诸葛亮首出祁山上表言:“祁山去沮县(陕西勉县)五百里,有民万户,瞩其丘墟,信为殷矣”⑤的论断,也是他对祁山古老文化考证所得出的结论。经近年考古发现,在西汉水上游文化层有50多处,其中有伏羲文化,寺洼文化,仰韶文化,齐家文化,三国文化等文化层次几乎囊括了中国历史的历朝历代,尤其近年在祁山附近的大堡子山出土的文物,在全国和世界学术界引起响震,并引起全国和世界专家的高度关注。无情的事实证明,诸葛亮曰:“瞩其丘墟,信为殷矣”的正确性。也反映了祁山的深刻文化底蕴和昔日历代交兵的古战场的悠久文化历史。 三、诸葛亮开发秦人西垂祁山之地实施的几项改革措施。 诸葛亮在出祁山期间,对人才培养、人口相向交流、交通工具改革、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业等方面实施了好多改革措施和发展谋略。 1、祁山木牛运。《三国志后主传》说:“九年(公元231年)春,三月亮复出祁山,始以木斗运,魏司马懿、张合救祁山”。 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兵临祁山之后,首先遇到第一个大问题就是交通不便,军响后勤保障难以解决的问题,《水经注》引《开山图》云:“汉阳(天水)西南有祁山,蹊径逶迤,山高严险,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在这“九州之名阻,天下之奇峻”之中,要想解决交通运输以保障军需谈何容易,他首先发动全军将士,献计献策,搞交通王具改革,发明了一种适应高山地区的车具,这就是史书中记载“祁山木牛运”。 从近年在奏早期出土的四轮车模具“和奏公人墓附近的二个秦车马坑中可以看出,这里很早就是十分繁华之地,而且交通在中国历史上是首次利用战车的先例,要不然周穆王巡‘丙’时,怎样驾驷,让造父趋车饮酒于漾水(西汉水)之上呢?秦始皇西巡,怎样趋车在这里“望九以祀”祭祀祖陵的呢?这说明在秦代就是交通十分发达的地区。到汉代何以颓丧到这种地步呢?诸葛亮在祁山鲁定是看到了秦代的战车和辇道,要不然从伺基础上进行政单祁山的“木牛运”呢? 在全国礼县秦人西垂文化座谈会上专家们看了早期的车马坑后,也发出这样的疑问,在这高山黄土丘陵区的西汉水两岸,当时是如何行驶车的呢?在考察中不难发现,延西汉水两岸的高山粱峁之颠,亘山荦道通冲,蜿蜒迂回,通达无阻。所以,车马坑也葬在半山顶或河谷阶地。对于诸葛亮在祁山木牛流马我从“祁山木牛流马形制考”,一文中已谈了,在此不再辍言。 2、诸葛亮对人才重用和对冀县、西县的人口异地交流 《诸葛武候集。卷三》郭冲回事曰:“出祁山,陇西、南安二郡,应时降围天水,拔冀县(甘谷)虏姜维,驱略士女,数干人还蜀”。诸葛亮甲兵出祁山,先取下丁陇西、南安(甘肃陇西县谓水东岸)二郡后,急时攻占天水,诸葛亮在天水关(今天水镇)俘获姜维后,委以重任,先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候、后迁中监军、征西大将军。这实质上是诸葛亮对人才的珍爱和对魏部势力的一种消弱,在此期间实施他的第一次人口大迁移,驱赶略夺未婚男子、社会阶层的士大夫、知识分子、习武之人、或有技艺之人、掌刑狱的官吏和未婚女子、掌握技艺的妇女等数千人还蜀。从褒义上讲,是诸葛亮刘年青有为的人才进行的一次祁山与巴蜀人才交流大调动。从战争的角度讲,是采用军事行动迁移的一种强制措施,一是有力的消弱了曹魏在冀县的有生力量,二是为蜀国争得了技术军事人才,故“人皆贺,亮颜色愀然”。亮并言:“国家未举,使百姓困于豺狼之吻,一夫有色,皆亮之罪,以此相贺;能不为愧”。 按《三国志·蜀书·姜维传十四》建兴六年(公元223年) “维等乃俱诣诸葛亮。 会马谡败于街亭?亮拔西县千余家及维等还,故维遂与母相失”。可知,拔冀县数千家还蜀和亮拔西县千余家及维等还是同年之事。据《汊书·地理志第八》“天水郡,汉武帝元鼎三年置,芥曰:填戎明帝(曹睿)改曰汉阳(郡)户60370,人口261348,县十六”。天水郡辖冀县,平均每县只有1.6万人,户均4 3人。按郭冲回忆,诸葛亮就迁走五千人还于蜀国。无疑是对曹魏的—种有生力量的消弱. 按《汉书·地理·第八》当时‘西'(西县)属陇西郡:“陇西郡秦置、莽曰:厌戎,户53964,人口236824,有铁宫、盐官,县十一。”平均每县不足2.2万人,产均4.4人,冀县、和西县每户人口不足5人。诸葛亮拔西具千余家还汉中,就迁走四,五千人。按现在每县最少40—50万人,汉代每县仅有二十多万人,仅占现有人口的一半。我认为这是时密集人中的一种疏导,有利的增进了祁山与巴蜀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但在这次“礼县秦人西垂文化座谈会上”有人提出:从文物考古发现,以汉代之后,至元代之前,包括南北朝,五代十国,唐代之前这一段时期,礼县文物出土的很少,且与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反还汉中有关系,对这一问题的提出还有待于商榷。 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反还汉中,可能是一种入口对向交流,也可能有一部分迁移后又返回来了,要不然,礼县人都说祖先是四川大槐树下迁来的,四川是否有大槐树这个地名,且疑在三国时,汉代陕丙兴平尔南的槐亘也在蜀国地域之内,故有这种传说。这充分说明,诸葛完在相向人口交流中,起了积极作用,并促进祁山各业兴旺和经济的发展。 3、诸葛亮倡导种草种树发展畜牧: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漾水》云:“祁山在蟠冢(今天水齐寿山)之西七十许里,山上有城,极为严固,昔诸葛亮攻祁山,即斯城也。汉水(西汉水)迳其南,城南三里有亮故垒(今指何台村背后的观阵堡),垒之左右犹有丰茂宿草,盖亮所植也”,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兵出祁山,首先遇到至关重要的是粮草问题,军士带粮有限,第一次出兵祁山,攻祁山堡不下,就在汊水南岸现“观阵堡”驻军丰年之余。如果粮从汉中运往,路途遥远,又遇名阻高山之隔,唯靠当地供给,但对祁山久攻不下,只得靠白力更生、自给自促釆补充军饷。就是靠当地解决,西县当寸仅2万人口,按张澍《方舆记要》“武候出祁山,祁山万户,出租五百石供军。”十万大军兵临祁山,怎样供给军饷,也是可想而知的。按《三国演义》一百零一回中载:建兴九年二月,孔明复出祁山伐魏中,孔明降卤城(盐官):在陇上与司马懿抢收熟麦之事,诸葛亮采取先下乎为强,抢收了垅上熟麦,以解日下军饷供应之难。 在祁山发展畜牧,早在西周晚期非子时,就在这一带养马,马大繁息,得周孝王之召至陕西千河流域为周室牧马,有着悠久的光荣历史传统。这里有卤城(盐宫)水盐饲喂,当然是个有利条件下的天然的大牧场。至今仍流传着“盐官骡马名州县”的佳谣,故盐官仍保留了“盐关骡马交易市场”,横跨西北五省。为此,诸葛亮倡导种草种树,发展畜牧,才能解决目前的困境,也是一种当地主要收入的长远之计,在今红河之东曾有个西苑之名,曾是大禹佐舜帝训曾的场所,故言:“西苑多马,大秦多宝。十国多人”。 诸葛亮为开发西垂祁山,改变经济落后面貌,在种草种树、发展畜牧上是下了功大的,史歌民谣一直唱到今,经考查当年诸葛亮种草之地,位于祁山堡城南三里的何台村,现观阵堡下,这里仍四季如春,柏荫森森,郁郁葱葱一片。入其间,往见有三棵大柏树,使入吃惊。最粗一棵有六人之围,至少且有干余年,相传为诸葛亮所种。现观阵堡右侧,为圈马沟,传说是诸葛亮圈养军马和种草的地方。今日看来是农田、可想在一千七百年前,这里却是一片牧养军马的好地方。且闻祁山的莒蓿籽都是诸葛完从四川带来的。 综前述,诸葛亮对兵出祁山,开发秦人西垂边塞,留连出兵祁山,然后达到踏着秦人东迁路线取长安,这是他多次出兵祁山的实质。按照这里的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正确估量祁山的历史地位,在秦入的发祥地上,诸葛亮实行大胆的技术革新,进行人口疏导,解决高山交通不便,鼓励种草种树,饲养家畜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有利的促进了祁山的开发,增进了祁山巴蜀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在今天看来仍不过时。诸葛亮的这种百折不挠的开拓精神,这种发展战略眼光,在我国实行“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战略目标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借鉴之处。 注释: ①,九军阵(握杌阵)见[清]徐道撰,辽宁古藉出版杜出版《历代神仙演义》卷二第二节。原书名《历代神仙通鉴》有南祁山的记载。 ②、见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四书五经·尚书·尧典》篇。 ③、见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四书亘经·尚书·禹贡》篇; ④、见辽宁古籍出版社出版《历代神仙演父》卷四、第二节。 ⑤、见中国古籍出版杜出版《白话诸葛亮谋略全书》诸葛武侯兵法卷一,祁山表。 参考书目: (1)、 《史记·秦本记,第五》、岳麓书杜出版,司马迁著 (2)、古典名著普及文库《三国志》岳麓书社出版,晋、陈寿撰,陈寿撰,宋裴松之注。 (3)、《三国演义》人民文学出版社,罗贯中著。 (4)、《水经注·漾水》北魏郦道元撰,上海古籍出版杜出版
|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
GMT+8, 2025-1-11 08:36 , Processed in 0.154565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