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艺苑 首页 文化 影视 查看内容

《三国演义》,在镇江人王扶林的镜头下,在柏文的歌声里……

2020-11-20 09:11| 发布者: 三国艺苑| 查看: 2727| 评论: 0

摘要: 七年前,中央电视台和香港亚洲电视台同时播映由我执导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以后,在海内外掀起了一股《红楼梦》热。继《红楼梦》和随之完成并播出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之后,中央电视台又决定将《三国演义》拍成 ...

七年前,中央电视台和香港亚洲电视台同时播映由我执导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以后,在海内外掀起了一股《红楼梦》热。

继《红楼梦》和随之完成并播出的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之后,中央电视台又决定将《三国演义》拍成84集电视连续剧。这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我国,知道三国故事的人确实很多,而真正通读、细读了《三国演义》全书的人或许不很多。电视,这个拥有多层次观众而又最适于连续表现的大众媒介,就可以发挥它的最大的普及作用,形象地、有声有色地把这部古典名著介绍给比能阅读它的要多得多的人。同时,通过屏幕,进一步把它介绍给全世界,让全世界人民都知道中国也有堪与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托尔斯泰并驾齐驱的伟大作家。因此,通过最易被接受的视听艺术,把《三国演义》完整地、直觉地显示于荧屏,使世界观众都能“读” 一遍《三国演义》,具有相当深刻的含义。

作为总导演,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即将播出之际,我想说的很多很多。这里仅拈出几个问题,谈谈我的艺术构思。

一、历史小说和电视剧

《三国演义》不同于一般故事小说,是一部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虽然是以史书为依傍,却不以史实为局限。在创作过程中,作者通过对素材的多种多样的剪裁,进行了艺术加工。有的吸取了民间传说,有的出自作者的虚构和想象。

电视剧《三国演义》是根据小说《三国演义》改编的。这是一部历史戏,历史戏与历史的关系,应该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联系,是说描写历史的戏,在大关节上,应该基本符合历史事实(对电视剧来说,基本符合《三国演义》);有区别,是我们创作人员可以根据电视剧的需要,对题材作一些选择、改造,对情节作一些增减、渲染、夸张。塑造历史人物形象,不能用百分之百的真实去要求艺术,但艺术所反映的历史基本事实总要和客观存在的“史实”(《三国演义》)大致不差。

罗贯中吸取了民间传说,对史书一些内容也是进行了艺术夸张的。如“空城计”这一充分反映了孔明智慧的情节,在《三国志》、《资治通鉴》等正史中均无记载。这种将人物典型化的精彩描写,在历史书里是不存在的。再以刘备到隆中三请诸葛亮为例,见于正史的“根据”,只有“凡三往乃见”五个大字;可是到了《三国演义》里,“三顾茅庐”却是一大篇长达5000字的精彩文字,和“凡三往乃见”有着多么大的区别!又如关羽辞别曹操去找刘备这一情节,史书《三国志》只有“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三句话;在小说里除了封金挂印等情节外,还有赠袍赠金、过五关、斩六将的经过,突出了关羽一心寻兄的那种大义凛然的性格特色。“虚构”就是艺术创造,它丰富了历史人物形象。又如,在《三国志》里,怒鞭督邮的人是刘备,不是张飞。可刘备是仁厚之人他怎么会亲自去鞭打督邮?于是罗贯中把这条鞭子给了张飞,突出了张飞憨莽率直的性格,比刘备亲自动手,艺术效果要好得多。

罗贯中既然可以在史实的基础上演义《三国志》,那么我们的编剧为了发挥电视剧的特点,更好地创作为现代观众所理解和欣赏的人物,也应该对《三国演义》进行一些必要的艺术加工。如“草船借箭”这一集戏,编剧就吸收了说书人的艺术构想,并加以发挥,效果可能更好。

小说《三国演义》的插写是:

孔明教把船吊回,头东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吶喊。待至日高雾散,孔明令收船急回。

说书人的“演义”:

先生酒壶一放,鹅毛大扇扇着,两道眼光就盯着酒壶,望着望着,看见酒渐渐地朝外泼了,酒怎么泼的?酒跟斗走,斗歪酒泼。酒斗怎么歪的?斗跟桌子走,桌歪斗歪酒泼。就因为有一边的载脚重了,吃水深了,所以船歪桌歪斗歪酒泼。

电视剧《草船借箭》的描写:

几案上的酒杯中的酒由于船身倾斜而溢出杯口流至案上。船身越来越倾斜,几案上酒杯已开始滑动……船体缓缓转动;鼓声、喊声加之箭弩射入草束上的声音响成一片。几案上酒杯中的酒初仍斜溢,渐渐回倾终于平静。

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创作思想和手法,决定了我们根据《三国演义》改编的电视剧,不能照搬东汉末、三国时代生活。罗贯中的笔下,就写了许多东汉末、三国时代没有,明代才出现的东西,如火药和炮。我们对汉代末年人们的生活起居的了解只能从有限的汉画像石、画像砖、壁画中去找资料。完全复古的考证,是文物工作者的事。只要总体上,大部分群众都相信这是汉代末年,区别于唐、宋、元、明、清,我们的要求也就达到了。

二、样式、基调、气氛和风格

1.样式

《三国演义》是一幅描绘三国时代政治风云的彩色画卷,是一首战歌,是一部龙争虎斗的战争史诗。它着重表现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将近一个世纪中,各个政治集团间错综复杂紧张尖锐的斗争。这种斗争发展成为接连不断的政治军事冲突,因而一连串的战争和政治斗争,构成了本剧的主要戏剧情节。

本剧最大的特色,突出表现在对于战争和政治较量的描写上。《三国演义》描写战争,不论是千军万马的大会战,或是单枪匹马的个人搏斗,不论是对垒几个月相持不下的持久战,或是神出鬼没、出奇制胜的速决战;不论是酣战几百回合不分胜负的大鏖战,或是三刀两枪结束战斗的突击战,还有陆战、水战、山地战、平原战、伏击、劫寨、火攻、水淹等,各有特色,层次分明,真实可信,给人们展示出一幅幅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战争风云图。

本剧既是战斗剧,又是谋略剧。我们既要追求宏伟、拼杀的大战争场面,同时也要显示英雄们在政治、外交斗争中的坠毁。烽火中包含智斗;智斗中充满烽火。在斗勇中斗谋,在斗争中斗法。自始至终贯穿着“上兵伐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军事思想。把军事政治集团之间的军事、政治、经济、外交融为一位,塑造形形色色的军事家、谋略家。通过战争,去揭示和挖掘将士的智慧、气节、英勇等民族性格的美。

2.基调(情绪基调)、气氛

本剧描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军事斗争、政治斗争。因此,它总的情绪基调是大惊、大喜;大疑、大决;大急、大慰。

是由大惊、大喜组成的大的戏剧冲突。

是由大疑、大决组成的复杂的情节纠葛。

是由大急、大慰形成的强烈的感情起伏。

这十二个字组成了全剧的抑扬顿挫,动与静、起与伏的节奏变化。它不同于散文式的电视剧,像一股清泉慢慢流淌;它是一首悲壮的战歌,犹如悬垂万丈的瀑布,直泻而下,奔腾万里。

我们用“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作为本剧的主题歌。希望主创人员从这首词曲的情调的细细品味中,感受其中蕴蓄的豪迈气魄和充满激情、感慨、悲壮的总体气氛。

《三国演义》不仅气势磅礴地描画出战斗的宏伟、紧张和炽烈,而且有抒情的表现,从侧面去反映战斗的种种细致变化。在紧张的战斗之后,来个轻松的插曲,使观众情绪随之一紧一松地起伏着,既不至于由于太长的紧张战斗而觉疲劳或乏味,又不至于因太长的抒情而觉拖沓。赤壁之战中曹操横槊赋诗与孔明饮酒借箭都是在紧张战斗前后或中间出现的抒情笔墨。

3.风格

风格就是人,风格就是个性,风格就是生命、思想和血液。

作品缺乏独特的风格是创造才能贫弱的表现。一部没有风格的作品,可能因其内容的某种因素轰动一时,但它往往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部有风格的作品就会有持久的魅力。

《三国演义》抒发了罗贯中对英雄建功立业的敬钦和爱慕之情,并充分体现了这样一个道理,在那种群雄争霸的形势下,没有运筹帷幄的谋略家,只凭战场上的匹夫之勇,是难能成功的。

杏花春雨,固然是诗情画意;铁马金戈的英雄气概,更富有鼓舞人心的史诗般的力量。

《三国演义》是由冲天的战火,奔腾的大江,苍茫的黄土,跳动的火焰,陡峭的山岭组成的画面。要使人们从中感受到那种豪放雄健,旷达自然而又诡谲莫测的风格。我们要创造这样一种氛围,使观众看了《三国演义》如置身于暴风雨中的长江沿岸,那汹涌的波涛,扣击着心弦,全身心都感到那磅礴的气势。

《三国演义》的奇伟、宏大、豪放、雄健的风格与那种缠绵凄切、委婉动人的作品风格是截然不同的。

全篇应抒发建功立业的豪迈气概和壮志未酬的悲壮之情。因此它的格调是雄健豪放的,豪放中包含悲壮和深沉。

《三国演义》故事参差错落、波澜起伏,气氛富于变化。在《群英会》的斗智中,作者极力渲染周瑜的高强。通过他假作梦呓,明知与蒋干同眠而故问“床上睡着何人”,巧弄言语使蒋干步步上钩。这场紧张智斗,却表现得如此轻松有趣,充满喜剧性。与“空城计”诸葛亮与司马懿的智斗,气氛完全不同,各异其趣。

三、揭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应该充分认识三国时代是一个动荡转折的时代,是群雄纷争、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弱肉强食的时代。要在这样动荡、复杂的环境,求生存,争帝位,作者笔下的各种类型的人物必然具有复杂的性格特征。关于曹操的性格特征,毛宗岗论述:“历稽载籍,奸雄接踵,而智足以揽天下者莫如曹操。听荀彧勤王之说而自比周文,则有似乎忠;黜袁术僭号之非,而愿为曹侯,则有似乎顺;不杀陈琳而爱其才,则有似乎宽;不追关公以全其志,则有似乎义……是古今以来奸雄中第一奇人。”曹操为人论政,似忠非忠,似顺非顺,似宽非宽,似义非义,性格十分复杂,令人莫测高深。他虽是奸雄,又非历史上奸臣所能相比,曹操在用兵、用人、权谋等方面有过之无不及。

刘备的性格只表现他的宽厚仁慈,显然不够。他既有宽厚仁慈的一面,也有虚假的次要一面。毛宗岗认为他比曹操还要城府深,曹操做假人易知之,刘备做假却不动声色。他的“要投江”、三让徐州、摔阿斗,这都是权谋,不完全是出于真心。但刘备之所以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耍的权谋而已,并非恶意。他与曹操本质的不同就在于此。曹操是奸,是作恶。

除少数人物之外,其他人物的刻画,也注意性格的多面性。

四、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人物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之中。我们应善于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举“三顾茅庐”为例:

第一顾:着重描绘卧龙冈景色,让农夫歌唱诸葛亮作的歌曲:“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以点出诸葛亮隐者之风度、之威望。

笫二顾:着重描绘门上的楹联“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和诸葛均高歌其兄诸葛亮的“……非主不依……以待天时”,以抒发孔明的抱负。

笫三顾:着重描绘诸葛亮的“隆中决策”,以说明孔明的智慧与政治眼光。

“煮酒论英雄”这场戏,应创造一种刘备“趋身虎穴”的处境,给观众一种“危机感”。

刘备对曹操,可谓小心谨慎,“夹起尾巴做人”。他生活在曹操营垒,犹如笼中鸟。曹操突然派许褚和张辽带领数十人请刘备,一见面便劈头盖脸地说“在家做得好大事”,把刘备吓得面如土色。曹操说明宴请刘备的缘由,刘备才暂时安下心。到曹操“谈龙变”时,刘备又重新罩上阴影。曹操说:“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请试指言之。”刘备力行韬晦,唯恐曹操提“英雄” 二字,他最敏感的神经被曹操不经心地触动,一时被“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句曹操的肺腑之言,吓掉了手中之箸。刘备毕竟老于城府,连忙以“闻雷失箸”掩饰惊慌,避开了曹操的猜疑。

顺便说一下,刘备的外形描写是罗贯中加以夸张的:“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目能自顾其耳……”这样的长相在生活中是物色不到的。然而小说的这种人物描写,显然是被数百年以来的读者所承认的。而作者的渲染与夸张,对塑造像刘备这样一个英雄更增加了传奇色彩。书中描写“结拜”时关羽髯长二尺。才二十几岁的关羽,应该是青年人的长相,怎么能髯长二尺?但观众心目中的关羽已是美髯公。如果演员不挂胡子,观众不承认,怎么办?关羽还得挂胡子,而且是挺拔飘逸的美髯。美髯是生命力极强的象征。小说中的许多观众熟知的人物,是定了型的,但在剧中,可根据角色不同的年龄有所变化,有所区别,年青时代胡子稀疏一点,短一点。但这种区别的幅度不要太大,青年和老年不能判若两人。若是大变,他们便不是罗贯中笔下的刘、关、张了,也破坏了“定型”。

诸葛亮临死前,强支病体,令左右推着他,坐着四轮车,巡视营寨,他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的气氛,更增加了几分凄凉。兵士的疲惫,厌战,饥饿,寒冷,怀乡,思亲;秋风中落叶、枯枝、荒冢;昏暗的夕阳,薄薄的雾气,阴沉的天空;无声的刁斗,不动的旌旗,我们要调动一切手段去提供这样一种强烈的悲壮环境气氛,让诸葛亮喟然长叹:“再不能临阵讨贼矣!悠悠苍天,曷此其极!”把景,情,人物的壮志,三者交融在一起,以加重全剧悲剧的情调。

五、用不同的手法表现不同性格的人物

《三国演义》中较为重要的人物,有几百个,要把每个人物刻画得细致入微,是不可能的,不少人物只能用素描的笔法,描绘其一个侧面。

对于全剧的主角、重要角色和分集的主角,我建议按人物的重要特点,划分为若干类。有的可用细腻入微的笔触,有的采用“画龙点睛”的镜头语言,有的则用漫画式的手法。

对曹操的塑造,可用细腻入微,由表及里的手法,用多种色彩,表现他的多姿多态的复杂性格特征。

在描绘曹操作为一个政客时,不仅表现他的雄才大略,也要刻画他的诡诈奸险。

蒋干盗书,曹操受骗,杀了蔡瑁、张允,当时他是何等的自信;狡诈的曹操马上感到上了周瑜的当,却又不露声色,把斗智之败掩盖了。赤壁之战失败了,他在逃跑中的“三笑三惊”,他那装模作样的丑态,完全可用较为夸张的漫画手法加以表现。

塑造关羽,首先应强调神似。这并不意味角色扮演者应端着,装着,以“神”自居,连动都不敢动,使人感到远非生活中的人物。

画龙点睛,以求神似,是塑造关羽的主要手法。

小说中“斩颜良”有一段描写:“关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山来,直冲彼阵。河北军如波开浪裂,关公往奔颜良,手起一刀,刺于马下。”只寥寥几笔就把关公的“神威”、“神速”展现,用不着设计一套武打动作,从马上打到马下,追过来扑过去,交战若干回合之后,才把颜良斩了。

表现自负而又愚蠢的蒋干,可参考漫画手法。

他在曹操面前,夸下海口,要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周瑜降曹,谁知刚一坐帐,尚未开口,周瑜便用“只叙友情,不谈军务”的话语,堵住了蒋干的嘴。和周瑜同寝时,又盗假降书,害了蔡、张两名水军都督的性命,他还自以为得计,二次到吴地,引来了庞统的连环计,把曹军打得惨败。这是一幅自负而又愚蠢的小丑漫画形象。

在我国古典小说的宝库里,艺术性最高的是《红楼梦》,影响面最大的是《三国演义》。作为一个电视导演,能够先后把这两大名著改编为电视连续剧,实为毕生幸事。今后,我愿继续努力探索,为进一步普及古典文学名著,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更多的贡献。

(原载《古典文学知识》1994年第6期)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4-11-30 14:33 , Processed in 0.17403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