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艺苑 首页 文化 查看内容

“莲城新韵 曹魏华章”2020许昌三国文化论坛

2020-7-20 13:12| 发布者: 三国艺苑| 查看: 1592| 评论: 0|来自: 许昌晨报

摘要: 作为第三届荷花艺术节的“开场大戏”,7月18日,许昌市“莲城新韵 曹魏华章”2020许昌三国文化论坛在曹魏古城综合开发建设指挥部二楼会议室隆重举行。14名专家学者应邀会聚一堂,畅谈曹魏文化与古城开发,吸引了不少 ...

  • 作为第三届荷花艺术节的“开场大戏”,7月18日,许昌市“莲城新韵 曹魏华章”2020许昌三国文化论坛在曹魏古城综合开发建设指挥部二楼会议室隆重举行。14名专家学者应邀会聚一堂,畅谈曹魏文化与古城开发,吸引了不少三国文化爱好者和许昌晨报读者现场聆听。

  • 厚重灿烂的三国文化,是许昌市最大的文化特色、文化资源和文化宝库。许昌素有“三国文化之乡”之美誉。历史上,曹魏基昌于许。因此,许昌的三国文化形成了以曹魏文化为核心的重要历史特征。2018年2月8日,经过精心设计打造的曹魏古城南大街正式开街,楼榭重重,再现帝都繁华;古巷深深,重展三国风采。两年来,曹魏古城的开发建设不仅极大提升了许昌老城区的城市形象,丰富了全市人民的文化生活,也引来了无限商机,带动了全市旅游产业的发展。

  • 那么,曹魏文化包括哪些内容?未来曹魏古城如何开发提升?在本次三国文化论坛上,全市十余名专家学者纷纷发表观点,荐言献策,其精彩见解赢得全场阵阵掌声,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深思。

观点一:【曹操的用人之道:“唯才是举”,您可千万别想歪!】

李俊恒

市政协原副主席、许昌学院教授

《简谈曹操用人的德才观》

“唯才是举,以德为底线”

公元210年(建安十五年),曹操下《求贤令》,提出“明扬仄陋唯才是举”,以此作为他的用人准则。217年(建安二十二年),曹操发布了《举贤勿拘品行令》,在令中提出对那些虽“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要尽皆举荐,“勿有所遗”。曹操的“唯才是举”政策打破了东汉以来世家大族把持政权,垄断仕途的局面,赢得世人高度赞誉。可以说,曹操是公开明确提出“唯才是举”的第一人,在“唯才是举”政策下,一大批贤才加盟曹操集团,这对于刷新吏治是有积极作用的。

但是,也有一些人对“唯才是举”存在理解上的偏颇,把“唯”视为唯一,其实不然,曹操在选人用人方面,虽然不拘一格,唯“才”是举,但是以“德”为底线,强调德才并举,以德为先。这里的“德”,不仅指一个人基本的道德伦理,还包括其政治主张。如果超越了这个底线,曹操对其决不姑息迁就,比如曾经杀掉的大族名士孔融、杨修、魏讽等人就是力证。

马炎心

许昌市委宣传部原副部长

《浅谈曹操唯才是举》

人才比地盘重要

  • 曹操对人才的渴求是出了名的。无论是他在诗歌中表达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愿景,还是他光着脚跑出门迎接许攸的举动,说明曹操对人才的渴望重视是言行一致的。
  • 从建安十五年到建安二十二年,短短七年时间,曹操先后颁布了《求贤令》、《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举贤勿拘品行令》:其唯才是举之方略、其求才若渴之心切,一时闻名天下并广为后世称道。

  • 袁绍与曹操曾经对夺取天下有过一番讨论,袁绍认为,想要夺取天下,夺取地盘非常关键,曹操则认为,人才是最终成就事业的法宝,看法不同,选择不同,最终也导致结果不同。曹操的人才来源主要有三个渠道:一是从老家带出来的班底,二是从敌人阵营中经过甄别选拔任用,三是经下属推荐。
  • 三道求贤令,一次比一次具体,一次比一次迫切,是曹操戎马生涯直至天下归心的发展历程,也是曹操实现理想抱负的战略手段。

师晓丽

许昌市三国文化研究会成员

曹操的用人之道

  • 三国时代是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亦是文韬武略、智慧博弈的时代。如何吸引和使用人才成了治国强军、谋求统一大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曹操的用人之道,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唯才是举,破格用人;礼贤下士,惜才如命;尽释前嫌,大度容人;集思广益,广泛纳谏。
  • 纵览三国,三国之所以立,在于各得其才,各尽其才。孙策以事业留人,称霸江东;刘备以感情留人,树立西蜀霸主地位;曹操唯才是举,最终“三分归一统”完成大业。

观点二: 【曹操的形象是如何演变的?】

马宝记

许昌学院文史与传媒学院教授

历史上出现过两次反曹风潮

  • 提起曹操,人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评语。人们对曹操的看法毁誉不一,在《三国志》里,曹操被塑造的形象是正面的,而在《三国演义》里,曹操又被描绘成奸诈多疑残暴的负面形象。
  • 作家鲁迅认为“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的。”毛泽东主席也主张对曹操给予实事求是的评价,他说“曹操是白脸奸臣,那是封建正统观念制造的冤案,这个案要翻。”
  •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两次反曹风潮,第一次是在南北朝时期,第二次出现在南宋,明清时期曹操的负面形象基本定型。我们需要分清楚曹操的两个形象,即历史形象和艺术形象,这两个形象一直是共存的。

观点三:【建安文人思想:游走在叛逆与传统之间】

郑玉娟

许昌学院图书馆教师

曹操:引领建安一代士风与诗风

  • 曹不仅具有“士”之精神气骨,又兼居“大夫”之政治能力,是汉末士林精神的集大成者,其人其诗表现出了气骨与悲情的完美统一。
  • 纵览曹操一生的政治活动,他南征北战,“运筹演谋,鞭挞宇内”,表现出了成熟的政治才能;另一方面,曹操又自觉秉承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士之承当精神,由此造成了其在政治与文化上两相震荡而又两相提升的双重存在。曹操以兼具志节与才性、沉雄与纵逸、气骨与悲情于一体的精神蕴涵,完成了对汉末士林(指文人士大夫阶层,知识界)精神的纲要性总结,引领了建安一代士风与诗风。

程晓菡

许昌学院文史与传媒学院讲师

《叛逆与传统之间(建安文人思想论)》:反判的只是汉儒

  • 建安文人生活在汉末乱世之中,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温柔敦厚的汉儒法统,而是极力张扬个性,离经叛道,表现出对汉儒传统的蔑视。但是叛逆的背后,建安文人却更奉行先秦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情怀,表现出对儒家思想的承续,游走在叛逆与传统之间。
  • 曹操对汉儒传统的蔑视与挑衅,带动了整个建安文人,在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以及杨修等人身上表现极为明显。
  • 建安文人反对的,只是保守、僵滞而又神学化的汉儒传统。在叛逆的表层现象之下,他们的心灵深处仍然有着先秦儒家的家国之忧,济世之思。这样的思想沉淀使得先秦儒家的济世情怀得以在这个乱世薪火相传。

核心提示:

在“莲城新韵曹魏华章”2020许昌三国文化论坛上,除了对曹魏历史给予关注外,还有多位专家学者谈到了文旅融合的话题。文旅融合,不只体现在厚重的历史文化中,还应体现在人们的吃、住、行、游、购、娱活动里。

观点:【整合三国文化资源,用旅游线路串起满盘“珍珠”】

张兰花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曹操:许昌城市旅游文化标志性符号

  • 文物是文化和旅游的物质载体,旅游是文化和文物的传播形式。在目前文旅融合体制下,许昌旅游必须走依托历史遗迹,深挖优秀文化,凝练出体现城市文化精神的标志性符号,实质性开启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一体化发展新路。
  • 在许昌,曹操就是城市文化标志性符号,需要投入精力和智力,好好提取曹操文化精神和文化基因,使曹操形象或博物馆里曹魏时期的文物“活”起来,使其成为许昌文物旅游融合发展的前沿阵地。另外,还需要打造黄金线路,摆脱低端的门票经济,发展全域旅游,开展体验+人文深度游,“文物+扶贫+旅游”,打造有文化、有特色、有内涵、有情怀、有温度的历史文化传统村落及精品民宿,激活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

谢玉好 许昌市文联原主席

许昌曹魏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 以曹魏文化为核心的许昌三国文化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拉开大幕。一大批高校教师及热爱曹魏文化的社会人士积极进行学术研究。这一阶段以应用研究为主,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
  • 自2006年起,许昌市政府连续举办了多届“中国(许昌)三国文化学术研讨会”。有百余名国内外知名学者家从不同层面论述了曹魏文化,并以新的史料、学术视角对历史存疑问题进行了考证。
  • 自2007年开始,中国许昌三国文化周活动已连续举办了13届。在随后的发展中,我建议进一步加强曹魏时期服饰、饮食等方面的社会风貌研究。另外,从全局观察,目前虽然有研究队伍,但仍需要权威部门进行协调整合;同时加强对构建许昌市区全域曹魏古城旅游圈建设的研究。

刘晓静

许昌学院旅游管理系主任

开发整合,让文化资源产品化

文旅融合要做的就是为静态的文化资源注入活的当代元素,形成文化资源产品化。

  • 曹魏文化是许昌的文脉和城市的灵魂,遗迹遗址众多却缺乏关联度,尤如珍珠满盘少了一根线。曹魏文化没有得到充分发掘、包装和展示。建议整合资源,主要包括省际整合、省内整合、市内整合。
  • 从文化到旅游产品的转化,最重要的需要有实体载体。可以根据三国曹魏故事民间传说,修复遗址遗迹,补全三国故事,借助现代科技,运用声光电等技术再现历史画面,满足游客心灵的期许。
  • 全市重要经贸文化活动统一使用“曹魏故都•宜居之城”标识,扩大品牌影响力;推出“魏都味道”、“魏都礼物”、“魏都客栈”等系列品牌,形成支撑“曹魏故都”形象的旅游品牌体系,使三国曹魏文化可看、可品、可体验。

高洪涛

许昌学院商学院实践教研室副主任

增加文化体验型产品

  • 曹魏古城自开发以来成为游客到达许昌的必游之地,但其开发利用仍处于初期阶段,特色产品比较少,游客的停留时间不长,消费水平不高。建议借鉴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等成熟景区的管理方法,收集汉魏时期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习俗文化充实曹魏古城,形成历史文化特色厚重的氛围;另外需要增加一些文化体验型产品的设计,定期举办文化展演活动,打造有特色的节庆活动,形成曹魏文化品牌;注重网红店铺选择,其风格应与古城的开发理念相适应,以吸引游客的停留和消费的时间。

黄杰 许昌学院教师

讲好三国文化,助力许昌出彩

  • 古迹遗址星罗棋布,三国文化灿烂夺目。许昌市古迹遗址总共3813处,有保护级别的有339处,三国古迹遗址共396处,有保护级别有62处。用了6年的时间把这些古迹遗址的分布绘成了地图。一些耳熟能详成语故事追其溯源发于许昌,如曹冲称象、紫气东来、黄泉相见、打草惊蛇、望梅止渴等。

  • 许昌有丰富的三国文化、走在许昌499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浓厚的曹魏文化气息扑面而来,随便踢一脚就是汉砖魏瓦,随便捧一抔就是三国文化。如果就文化而谈文化,这些文化就失去了价值,真正的文化要服务社会,造福百姓。

观点:【命运多舛的汉献帝】

黄青喜 许昌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汉献帝:“根正苗不红地不壮”的皇帝

  • 研究“三国文化”及其子系统,离不开汉献帝刘协,因为他是核心、纽带和灵魂。离开汉献帝,这些研究将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对汉献帝的研究,目前学界并没有给以充分重视。
  • 汉献帝,是汉灵帝刘宏之子,“根正”无疑。但是,袁绍为达“另立皇帝”之目的,为之造势,杜撰刘协“无血脉之属”之说。刘协虽然被立为皇帝,但由于他“非长非嫡又为人人痛骂的董卓所立”,所以是“苗不红”皇帝。“根正”“苗不红”皇帝,如果有能臣辅佐,也许能改变自身或国家战乱的命运。遗憾的是,不但皇帝无“辅佐之臣”,地方诸侯也各怀鬼胎——骑墙、自立、另立者皆有之。衷心拥汉派如刘焉、陶谦、孙坚父子,要么实力弱、要么时间短,均不能改变汉献帝命运多舛、国家日趋分裂之大势。

观点:曹操的另一面,你可能不知道

张宏慧

许昌学院文史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曹操不差钱,为啥要求死后薄葬

  • 《三国志》载,曹操临终前留下遗言:“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戊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曹操又安排自己的寿衣数量仅四箧。
  • 曹操一生功绩显赫,他临终前却下令薄葬,特别强调陵内“无藏金玉珍宝”。这是为什么呢?有四个原因。首先是历史因素,历史上早有明君、智士提倡过薄葬,厚葬也曾有被盗掘的教训;二是经济衰退。由于连年战乱,社会动荡,物资匮乏,曹操对官吏和家人要求非常严格,带头穿粗布衣服。三是皇权衰落。东汉末年的乱局,肇始于汉灵帝的死亡,由于他未能在生前指定皇位的继承人,各种势力展开了权力斗争。四是社会思潮。当时道教传播、佛教发展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曹操的丧葬观。

杨继刚

许昌学院魏晋文化研究所副教授

曹操与梁鹄有积怨,却是忠实的“梁粉”

  • 梁鹄,东汉末年至曹魏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以善八分书知名。临颍汉献帝庙的《受禅表碑》记载,汉献帝在繁阳(今繁城镇)举行受禅大典,逊位于曹丕一事。该碑立于魏黄初元年(公元220年),碑上未属作者、书者姓名。唐李绰《尚书故实》云:该碑是“王朗文,梁鹄书,钟繇镌字”,可见梁鹄书法在当时的盛名。
  • 梁鹄与曹操有恩怨。卫恒《四体书势》中记载:“梁鹄以功书至选部尚书,于是公(指曹操)欲为洛阳令,鹄以为北部尉”,就是说梁鹄在选用官员时没有重用曹操
  • 乱世中,梁鹄赴荆州投奔刘表。建安十三年(208年),荆州破,梁鹄无奈归降曹操,被曹操待为上宾,授军假司马,曹丕称帝出任魏国尚书。
  • 曹操非常喜爱梁鹄的书法,常将他的条幅用钉钉在墙上或悬挂帐中,只要一有空闲,便会静静地品味赏读。

来到现场的市民听得聚精会神,还认真做好笔记。

  • 本次活动由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许昌报业传媒集团、魏都区委宣传部主办,许昌晨报、曹魏古城综合开发建设指挥部承办,旨在深入挖掘曹魏文化内涵,形成持续研究许昌三国文化特别是曹魏文化的浓厚氛围,推动许昌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GMT+8, 2024-12-23 00:28 , Processed in 0.11314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