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州邓艾庙,又叫邓彰顺王庙,位于四川剑阁县北庙乡孤玉山南麓。庙始建于唐朝以前,规模宏大,经时代变迁,今仅存正殿,用作北庙小学学生宿舍。庙之大殿中原有邓艾父子塑像;殿门上匾书“乱世英雄”,两侧木刻对联:“越天险已入蜀,战未生还,漫诩将军夸智勇;筹万机而擒王,身能死战,堪称父子是英雄。”
庙后孤玉山上有邓艾墓。《剑阁县志》载:“墓为土冢,周围砌石,墓前立有高3米,宽1.3米石碑,书刻‘魏征西将军邓艾之墓’。1967年,墓穴被掘,发现墓道至墓门,以青石修建,一石木郭中两棺,两棺中间相距2米,每棺穴长3米,高1.8米,宽1.4米。为邓艾父子合葬墓”。当地有关邓艾传说颇多:孤玉山有块长方青石,放过邓艾尸体,后人称为“摊尸石”,其上刻有邓艾简历;邓艾将士磨刀之地称“关刀河”;放过军鼓和军印之地称“鼓楼山”、“印台山”,等等,都表现出剑阁人对邓艾传奇人生的叹惜与崇敬情怀。
邓艾,字士载,河南棘阳人。魏景元四年(263)秋,司马昭遣钟会、邓艾率兵伐蜀,一举攻克汉中之后,蜀将姜维退守剑门关,魏军久攻不克,邓艾探知有路可通江油,便于是年十月率兵偷渡阳平,乘虚攻下江油,破绵竹关(今德阳黄许镇),直取成都,刘禅降,蜀汉亡。钟会对邓艾灭蜀立下头功深怀嫉妒,便杜撰假情报奏魏主“艾所作悖逆,变衅以结”,巫告邓艾有异心。司马昭密令“槛车征艾”。钟会得旨后派监军卫瓘去成都拿获邓艾和其子邓忠,用囚车押送回洛阳定罪。行至绵竹被杀害。邓艾部将想将邓艾父子尸体运回洛阳,但走到剑州孤玉山下时,人困马乏,加之邓艾父子冠以“反叛”之罪,怯于运尸回洛阳会殃及自身而受罚,因此部将们见孤玉山树木葱茏,山林幽静,便将邓艾父子就地安埋。关于邓艾父子是否葬于孤玉山,其墓是否为真墓,清代剑州翰林李榕考证认为:“艾父子因叛逆罪就戮,其本营将士舆艾尸首,怵于严罚,不敢归葬,择所莅之地坟穴而封树之。”他认定邓艾就葬于孤玉山,且墓为真墓。《剑阁县续志》也载:“邓彰顺王庙,在县北二十里孤玉山,祀魏征西将军邓艾,庙后艾墓在焉。”
邓艾葬于孤玉山后,唐代之前及之后,历朝历代剑州人都建庙护墓以祀之。宋代王象之《蜀碑记》曰:“唐时剑州已有邓艾庙碑,斯庙之兴,其在唐以前乎。”《碑目考》载,唐长庆四年(824)剑州刺史邢丹曾题刻《魏太尉邓艾神庙记》碑;唐中和五年(885)剑州刺史郭淮立石刻《邓艾卫圣侯碑》。十国前蜀,高祖王建于天汉元年(917)封邓艾为“彰顺王”,令各地立庙供祀,由是剑州邓艾庙在宋元明清及民国时期更是香火旺盛。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现的明弘治八年(1495)撰刻的石碑,也对邓艾的死因及邓艾庙祭祀的盛况作了详细记载。民国时期,剑阁专区专员林维干书题刻立了“邓艾墓”碑。邓艾庙和邓艾墓在剑阁人的呵护下,历千年而不毁。
邓艾庙邓艾墓更是墨客骚人纷纷谒拜吟咏的对象。唐代阆中刺史唐彦谦谒剑州邓艾庙后,写下七言绝句《邓艾庙》:
昭烈遗黎死尚羞,挥刀砍石恨谯周。
如何千载留遗庙,血食巴山伴武侯。
清康熙初,剑州知州乔钵赋诗道:
阴平北望尚嵯峨,底事于今竟如何?
汉祚已非曹氏假,将军遗憾未消磨。
清雍正时期文人杨端也到孤玉山凭吊邓艾墓而写道:
苍苍树色碧氤氲,孤玉山头吊古坟。
有智独能收蜀汉,无成空自惜将军。
千年怨气迷春草,三国雄图剩夕曛。
遥望阴平潜入处,戌楼烟起结愁云。
诗人把对邓艾的赞颂、叹惜和无限的惆怅与不平表现得淋漓尽致。
值得深思的是,作为蜀国的敌人,魏将邓艾死后却能葬于蜀地之剑州孤玉山,且为其修庙树碑祭祀,这实在是一个奇迹。据史料称:“宋史载洪咨夔知龙州(今江油),毁江油邓艾庙,改祀诸葛武侯。”意即江油也曾有邓艾庙,但宋代洪知州从历史正统观念出发,将其毁废而改建为诸葛武侯祠。剑州却将邓艾庙一直保存沿习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呢?
按《剑阁县续志》的说法:“斯庙僻处剑山,至今血食,盖亦幸矣。”血食,指祭祀,享受祭品。由于邓艾庙地处剑山的偏辟丛林之中,所以得以幸免未被捣毁。不可否认这是一个基本原因。同时,邓艾“忠”而被谤,且其入川绥抚蜀人,于蜀人有恩,也是不可忽视的原因。而根本的原因是剑州人拥有博大的胸怀、割不断的英雄情结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宏大视野。剑州人认为,魏、蜀将领各为其主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忠”的表现;而从大中华的角度看,顺应历史潮流建功立业,恰恰是推动历史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动力。因此,应当将邓艾孝忠谁放于次要地位,而将其胜利者的功业与精神作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的,邓艾与蜀国是敌对的,但邓艾的智慧、胆略及军事家的才华与完美的胜利,让人们记住他是英雄,他应当受到万世景仰。正因为有这样可贵的胸怀和视野,剑州人为他修庙护墓,为他供祀,为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