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艺苑 首页 原创 谈史 查看内容

如果你穿越到了三国,该怎么称呼顶头上司?

2018-3-29 17:13| 发布者: 三国艺苑| 查看: 1978| 评论: 0

摘要: 大概穿越到三国时代的人,有不少是想着建功立业甚至一统天下的。好吧,如果有一天你很幸运地被一个晴天霹雳电了一下,一睁眼,发现自己是威风凛凛横扫天下的大将。这时,你的领导说要见你,还要给你升官封侯。于是你 ...

大概穿越到三国时代的人,有不少是想着建功立业甚至一统天下的。

好吧,如果有一天你很幸运地被一个晴天霹雳电了一下,一睁眼,发现自己是威风凛凛横扫天下的大将。这时,你的领导说要见你,还要给你升官封侯。

于是你喜出望外,亟不可待地跑去见了你的顶头上司。那么,第一个问题就是,见了你的上司,你该叫他什么啊?

比如你的顶头上司是曹操。这天,你因为曾经熟读三国史而上通天文下晓地理,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因此立下汗马功劳。曹操听闻大喜过望,从床上一跃而起,光着脚就来见你了。见到光脚而来的曹操,你热泪盈眶,热血沸腾,终于忍不住深情款款地叫了一声:“主公!”

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因为曹操可能根本搞不懂你这是神马意思。也许他现在发现光脚走路实在太冷,于是开始思考自己的鞋丢在哪里……

很多年后你又跑去了西蜀,成为丞相诸葛亮的幕僚。这天,你看到劳劳车马未离鞍的诸葛丞相,想到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由得悲从中来不可断绝,于是忍不住深情款款地叫了一声:“丞相!”

然后?然后又没有然后了……因为诸葛亮觉得你的称呼好生神奇,他在想你是从南中刚来成都的吧?也许他今天心情好,还会特意让蒋琬、马谡来教教你“普通话”……

现在你终于发现,电视剧都是不靠谱的,小说也是浮云……

1 万能称呼——“将军”

那么,当你见到领导(无论他是你的直接领导,还是你所属势力的最高领袖)的时候,你该叫他什么呢?以下为了方便起见,我还是暂时把你的顶头上司代称为“主公”。

一般而言,这要视你的“主公”的实际官职而定。比较万能的称法是直接称呼“将军”。

汉魏之际,天下大乱,各方势力人人带兵,皆称将军。所以只要你的“主公”有将军衔,无论是朝廷正式授命的,还是他自封的,你叫他为“将军”一般都是没问题的。

比如曹操在当司空之前,曾先后任行奋武将军、建德将军、镇东将军,这时候他手底下那帮人都管他叫将军。比如荀彧在为曹操规划天下时,就称:“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东汉末年,将军遍地

又如徐庶向时任左将军的刘备推荐诸葛亮时,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而诸葛亮著名的《隆中对》,也称刘备“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所以叫将军,一般是不会叫错的。

叫“大人”?你可能out了

除了“将军”,还有一些称呼也经常使用。如果你的“主公”正在当州牧、州刺史,或者是郡太守,那么你可千万不要上去叫什么“州牧大人”“刺史大人”或者“太守大人”一类的,否则你可能被误会是在认爹。

其实汉唐时期,“大人”一般都是用来称呼父母的。我们再来举个例子。

江夏太守黄祖准备杀祢衡时,他的长子黄射赶来劝阻道:“此有异才,曹操及刘荆州不杀,大人奈何杀之?”(《祢衡别传》)

因反对司马师而惨遭夷灭三族的毌丘俭,其子毌丘甸曾对他说:“大人居方岳重任,国倾覆而晏然自守,将受四海之责。”(《三国志·魏书·毌丘俭传》裴注引《世语》)

这都是管父亲叫“大人”的。

此外,大爷(伯父)、叔叔(叔父)这种跟“父”沾边儿又有血缘关系的(当时统称“从父”,他们跟你亲爹有同一个爹),也可以叫“大人”,甚至连族父(他跟你亲爹有同一个曾祖父)这种血缘已经不太近的都可以叫“大人”。

比如汉末名将皇甫嵩的从子皇甫郦曾说:“本朝失政,天下倒悬,能安危定倾者,唯大人与董卓耳。……大人今为元帅,仗国威以讨之,上显忠义,下除凶害,此桓、文之事也。”(《后汉书·皇甫嵩传》)

而同样因为反对司马氏,被司马懿开棺暴尸、夷灭三族的令狐愚,就曾对其族父令狐邵说:“先时闻大人谓愚为不继,愚今竟云何邪?”(《三国志·仓慈传》裴注引《魏略》)

母亲也可以称“大人”。在党锢之祸中被杀的名士范滂,在与母亲诀别时说道:“仲博孝敬,足以供养,滂从龙舒君归黄泉,存亡各得其所。唯大人割不可忍之恩,勿增感戚。”(《后汉书·范滂传》)

不管是称呼父母还是从父、族父,这种“大人”的叫法都是汉人的用法。但是到了边疆,尤其是“胡风彪悍”的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大人”的用法就大不一样了。

鲜卑或者乌桓的少数民族兄弟,常常把自己的首领称为大人。像步度根、轲比能,都是鲜卑比较著名的大人。还有北魏拓跋氏的祖先拓跋力微,是鲜卑索头部大人。乌桓与鲜卑同源,也有苏仆延、难楼等大人。(《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传》《魏书·序纪》等)

鲜卑大人轲比能

当时鲜卑、乌桓势力强盛,大概是受其影响,北方的其他少数民族首领,也开始使用“大人”称号。众所周知,匈奴的头头儿在此前四百多年里,基本都叫“单于”,可这时却出了个匈奴大人胡薄居姿职;受鲜卑轲比能统治的丁零族,其首领兒禅也是称“大人”。(《三国志·魏书·明帝纪》)

更有甚者,胡汉杂居的西凉地区的豪强也称为“大人”。与马腾、韩遂等齐名的边章、胡轸、杨定等人都是凉州大人。(《后汉书》章怀注引《献帝春秋》《九州春秋》)对此,唐高宗的章怀太子李贤曾注云:“大人,谓大家豪右。”

明府

说了半天“大人”不能用,可是遇到了州牧、刺史、太守这些人,我们该叫他们什么呢?总不能“嘿”“诶”地就招呼过去吧?

其实,这里你可以用我们都非常熟悉的一个词——使君。我们都知道,豫州牧刘备就被称为使君。《三国志·邓芝传》还记载:“芝问其人为谁?亮曰:‘即使君也。’”(当时邓芝为广汉太守。)

此外,还可以用“府君”(注意是“府君”,不是“腐君”更不是“夫君”)。《后汉书·华佗传》:“佗脉之(指广陵太守陈登)曰:‘府君胃中有虫。’”

如果你觉得这些都不足以表达你对领导滔滔江水连绵不绝的敬仰之情的话,你可以再加个“明”字,称其为“明使君”或“明府”。

“曹丞相”和“诸葛丞相”的叫法不靠谱

如果你家“主公”已经位列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甚至是更高大上的官职(大司马、太傅、丞相),也就是说他可能是国家名义上或实际上的总理了,那么你就要注意了,什么“将军”“明使君”“明府”统统不好用了。

这时候最简单的方法是,直接称他为“公”或“明公”。比如官渡之战期间,荀彧对曹操说:“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而在曹操升任司空前,他给曹操献“奉天子以令不臣”之策时,还在称曹操为将军。

所以,下次再见到曹丞相、诸葛丞相时,千万别再叫错了。

不能乱叫“诸葛丞相”

顺便说一下,虽然“公”是对三公、上公的尊称,但并不是特有的称谓。一般人也能使用。张绣就称自己的谋士贾诩为“公”。“绣谢(贾诩)曰:‘不用公言,以至于此。’”(《三国志·魏书·贾诩传》)

此外,三国时人们似乎在彼此称谓上不习惯把姓带上,也不喜欢带官职。把姓和官职带上,一般都是当事人不在场时的称谓。

比如程昱对范县县令靳允说“曹使君智略不世出”(《三国志·魏书·程昱传》),张松对刘璋说“刘豫州,使君之肺腑”(《三国志·蜀书·刘璋传》),高幹、荀谌对韩馥说“袁车骑引军东向”(《三国志·魏书·袁绍传》)。

这就好比说,今天你在省里见到省长,你直接叫“省长”就好了;叫“张省长”“李省长”的时候,这个省长一定不在,而是你在和别人谈论他。

“大王”可直呼,“皇上”不能叫

当然,如果你家“主公”已经称孤道寡了,你再用以上这些称谓,恐怕就要准备把脑袋拿下来当球踢了。

比如对诸侯王,你要叫“大王”或“殿下”。桓階与魏王曹操说话时称“而大王甫以植而问臣”(《三国志·魏书·桓階传》裴注引《魏书》)。

“大王”,恩,好山寨的赶脚。不过请放心大胆地叫“大王”吧,我们的曹大王是不会因此而叫你去巡山的。

孙权给魏王曹丕写信称“殿下承统”(《三国志·吴主传》裴注引《魏略》);孟达降魏时,给汉中王刘备上表,也是称“伏惟殿下将建伊、吕之业,追桓、文之功”(《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注引《魏略》)。

相比“大王”,“殿下”的称法貌似斯文了许多,这个斯文的称法也被用来称呼太子。不过,对于诸侯王而言,这个斯文的称法后来就不让用了,因为后世“殿下”只能用来称呼太子,而诸侯王则只能被称为“大王”。

最后,当你有机会面见九五之尊时,注意注意,千万不要发抖说错话!你要轻轻叫一声“陛下”——而不是“皇上”。

蔡邕《独断》:“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史官记事曰上。”当你和别人谈起皇帝的时候,你可以称他为“今上”,但是在面见皇帝的时候,是不能这样称呼的。

孙权抢先注册皇帝专称“至尊”

除了“陛下”“今上”,其实皇帝还有一些别称,“至尊”就是其中之一。虎落平阳如汉献帝,大臣们也一样称他为“至尊”。但是这个称呼,在很早的时候就被孙权给“盗”了。

至尊宝孙大圣

据《三国志》记载,孙权被称为“至尊”12次(吕蒙3次,甘宁3次,吕蒙之母2次,陆逊2次,鲁肃1次,周瑜1次),均在孙权未称帝时。其使用时间,贯穿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大都督掌军时期。最早可以追溯到建安八年(203年)以后,甘宁弃刘表而投孙权,提出“二分天下”之策时。

那时,抢先注册“预备皇帝”的袁术才挂了不到五年,曹公还在苦逼兮兮地鏖战袁绍的蠢儿子们,刘皇叔还在因为大腿根儿长了好多肥肉而跟刘表抹眼泪。

这在某种程度上,这也算是一种明目却不敢张胆的僭越了。看来,作为袁术势力的一个分支,江东孙氏也在抢着注册“预备皇帝”,可谓得其精髓。

此外,《建康实录》记载了1次“至尊”,是陆逊在劝孙权不要废太子孙和时。这时孙权早就称帝了,臣子们称他“至尊”倒是名至实归了。

不是每个人都能被叫“主公”

至于我们最耳熟能详的“主公”的叫法,不是不能用,但理论上只能对一个人用——刘备。没错,“主公”是刘备的专有称呼,而且是在他从定蜀到自王汉中这段时间的称呼。

《三国志》和裴注里,“主公”一词,一共出现了15次,全部出现在《蜀书》当中。

其中,有14次是在刘备定蜀后、称汉中王前,蜀中臣子对他的称呼(彭羕6次,诸葛亮3次,法正2次,马超1次,张裕1此,无名氏1次)。只有1次出现在后刘备时代,那是诸葛亮对皇帝刘禅的称呼。而这仅有的一次还是陈寿笔误或后世编辑的乱改,不能算数。

可以肯定,“主公”是刘备入蜀后,其下属给他的一个特殊称呼。

“主公”这个词,在后来的历史中越用越多,从两晋十六国时称呼准君主(如张轨、刘裕),到唐宋以后仆人称主人、客人称主人,直到通过《三国演义》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发扬光大。

其实,这种搞特殊化的称呼,无非是让这些割据一方的豪杰们有一种身份上的优越感。

说白了,就是想搞搞类似帝王的称谓特殊化,但是又不敢公开称帝,于是只好编出个其他称谓来自己YY一下,刘备的“主公”、孙权的“至尊”莫不如此。不过比起赤裸裸地使用皇帝专用的“至尊”,“主公”多少还是含蓄一点,有创意一点。

8  曹操是历史上第一个“相公”

孙权称“至尊”,刘备叫“主公”,那么三分天下有其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有没有专称呢?

有,那简直是一定的!

不过这个专称比较……

曹操的专称是——相公。对,就是后世“相公~~~”“娘子~~~”的“相公”这俩字。而且我们的阿瞒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相公”。

大“相公”曹操

“相公”这个称谓,绝对是拍马屁拍出来的。

建安二十年(215年),已经晋封魏公的曹操率军征张鲁。时任魏侍中、名列建安七子的王粲随军出征,写了一首非常肉麻的《从军诗》,开头写道:“从军有苦乐,但问所从谁。所从神且武,安得久劳师?相公征关右,赫怒振天威。……”

在看到这首诗以前,我只知道王粲喜欢学驴叫;看过这首诗以后,我才知道学驴叫是可以把驴叫成马的。

王粲后来还写过一首《羽猎赋》,里面有一句:“相公乃乘轻轩,驾四骆,拊流星,属繁弱。”

就是这两首诗,开天辟地创造了一个词——相公。

“相”,说的是曹操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当了丞相;“公”,说的是曹操在建安十八年(213年)被封为魏公。

西汉丞相多封侯,东汉三公往往连侯都不封。而曹操既是丞相,又是公,合起来当然就是“相公”了。

可惜郭嘉死得早,不然……你能想象郭嘉见到曹操,一口一个“相公”“相公”的……那画面太美我不敢看……

不过这个词仅仅出现在王粲的诗里,在实际生活中,曹操并没有使用。大概已经位极人臣,分茅列土,向来务实的曹孟德,并没有像刘备、孙权那样得瑟。

只是“相公”一词的寿命曾相当短暂。在王粲竭尽脑汁造出这个词以后没几个月,曹操就进爵为王了,想必“相公”也就寿终正寝了。直到日后司马昭灭蜀汉,以相国身份进爵晋王,大臣们才照葫芦画瓢,搞出了一个同样很短命的称呼——相王。

曹操之后,刘裕、宇文泰也曾被称为相公。到了唐宋时期,相公逐渐成为宰相的专称,算是彻底洗掉了“篡位权臣”的污点。与越来越走草根儿路线的“主公”相比,“相公”一度很高大上。

但所谓泰极丕来、物极必反。到了宋元时代,“相公”的含义,变成了我们今天最熟悉的“老公”的意思。

再到了明清,“相公”居然成了男妓的专称!“相公”聚集的地方被称作“相公堂子”。“八大胡同”之一的韩家胡同,当年就是著名的“相公堂子”。

呃,相公堂子的事儿就到此为止吧。

所以你要是有机会在这些特殊时期面见曹操、刘备、孙权,记得要入乡随俗,叫“相公”“主公”和“至尊”,不然他们会不爽。

要是见到别人那就算了吧,或者干脆给他们起个新称呼,什么“总裁”“总统”“董事长”,全照他们脸上呼,兴许他们一高兴,你就此飞黄腾达,在《三国志》里入个列传,名垂千古了。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5-1-5 18:10 , Processed in 0.16352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