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诸葛亮这个名字,马上使普通大众想起具有经天纬地之才,夺天地造化之功的古往今来第一智慧人物。但稍具有历史知识的人又会发现历史上真实的诸葛亮远远没有如此了不起, 于是关于诸葛亮的争论此起彼伏。但不管怎么说诸葛亮已经作为一个理想的知识分子典范而深入人心。罗贯中为什么在演义中化这么大精力通过大量的虚构来塑造诸葛亮呢? 现在的人又为什么为了维护诸葛不惜贬低曹操和刘备这些三国枭雄呢?这是本文想在此探讨的问题。 我认为为了寄托演义作者和大量拥葛派自己为“为王者师”的情结和理想,诸葛亮已演化成了超越个体存在和历史存在的文化符号。而作为偶像和符号本来就是要坐在神坛上才有他存在的价值。 所以拥葛派才要拚命维护他的神坛地位,这和人们喜欢其他三国人物是很不相同的。三国这样被神话的符号封建时代是忠义化生的关,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已不是很兴盛了, 但诸葛亮却不同,因为他的精神更符合以儒学为主的传统中国文化,他的人生更能满足一些人的情结和理想,从而才更有生命力。虽然对“第一大智人”诸葛亮的才华特别是军事方面的现在已有好些人不能认同了,但拥葛派还是不遗余力的维护,而由诸葛亮而引起的争论也成为三国最热门的话题。 在儒学传统的大经大脉中,抛开宋明理学盛行后的中庸无为之道,其实所追求的理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言以蔽之就是儒家“内圣外王”之理想。 而要实现这个理想就不能离开道德,才智,政治这三者的统一。而神坛上的诸葛亮无疑就是集道德、才智、政治——三位一体的完人形象。这三者的关系从儒学立场看,道德是人之所以为正人(君子)的内在根本;才智就是他的外在凭籍;政治则是他由内而外用道德与知识来造福人间的途径。如用古人的说法就是道德是“立德”;知识就是“立言”;而政治为“立功”,同为人间的三不朽盛业。 而历史很巧合地选择了诸葛亮,他是高风亮节的道德典范;同时在政治上从一介布衣而成为难得的完生完名的王师权臣。虽然诸葛亮是有些才智的,但在那个时代还远没到魁首的境界,在和其他时代的俊杰比更是泛泛,但他遇到了刘备、刘禅,又是在偏小的蜀国,所以实现了他的政治理想。达到了“内圣外王”的标准。而这是后世多少知识分子所梦寐以求的。所以把他奉为楷模特别是以此人自况从古至今从来没有断过,这就是我想说的诸葛亮情结了。拥葛派们已在潜意识中把诸葛亮看成了自己实现理想的文化符号, 更甚至就是理想自我的化身,为了使自己更信服同时也想使别人更信服他们就要不遗余力的为诸葛亮加上外在的才智光环了。 诸葛亮本来是个有才智的人,但正如陈寿所说只是“管萧之亚匹”独缺军事上的“应变将略”。而在三国这样的乱世中,军事才能无疑是当时第一流人才最需要的。那不要紧吗,历史人物不够的可以虚构可以生发,于是演义作者罗贯中为了满足自己的“情结”花了大力气赋予了诸葛亮超常的军事才能,于是我们看到这个通天文,识地利,知奇门,晓阴阳,察阵图,明兵势,能未卜先知的军事天才。虽然这一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有“近妖”的弊病,但这种神话显然是小说为了诸葛亮之“政治”实现所附加的必要条件,也是满足作者自身情结的必须手段。演义已神话了他而后人附会的民间传说更是无所不用其极,诸葛亮简直就是一个仙人,于是“优秀的才智与神奇的法力共同刻画出了典型的谋士形象,满足了目不识丁者和知识分子所共有的成熟嗜好和原始需要”(见吴壁雍《从民俗趣味到文人意识的参与》)——这就是我要强调的“诸葛亮情结”作用出来的结果,神话的作者们为了反映自己的理想和梦想,把他演化成了一个超越了个体存在和历史存在的文化符号,对于这个文化符号尽管其他人再怎么不认同,因为是自己的理想拥葛派永远也不会屈服,这是他们为捍卫自己的理想所作的努力和讨论三国其他人物的是是非非性质完全不同,所以我自认认识到了这一点是从不介入非议诸葛亮的讨论的, 因为永远不会论出个结果。而且人家坚持自己的理想不是很让人肃然起敬的事么。 也许有的拥葛派会说你这个论调是自己论不过我们,胡乱猜测。我们有什么“诸葛亮情结”,那让我们看看事实吧:: 先说有这种情结的罗贯中。演义里为了塑造诸葛亮把个不相干的周瑜拉来作大陪衬,以前已大大论过这次不再赘言了; 来看看枭雄刘备吧:刘备的天下本是自己打的,但又为了塑造诸葛变成了他在诸葛出山前如何的颠沛流离,碰到孔明后如何的开辟了新天地,而且他只有哭哭啼啼的能耐,西蜀天下全是诸葛亮的智谋帮他打下来的; 而另一个人物魏延就更惨,就为了历史上诸葛未用他的看上去很能成功的奇袭长安之谋,他魏延变成了一个生来脑后有反骨的乱臣贼子; 只有一个人好象得了些好处,那就是司马懿,因为他曾和诸葛亮打过拉锯战,最主要的是他曾说过诸葛是“天下奇才”这样的话,于是乎这个只知权谋军事上不是很厉害的人,为了他曾说过诸葛亮好话他的才能也水涨船高了。 演义那是小说人家有“情结”虚构就可以了,我们可管不着。但谈历史人物还抱着这种“情结”不管作者有心还是无意不知不觉会作出和罗贯中一样的事,虽然每个论调都有看似严密的历史资料,而且还和诸葛亮的谨慎风格相同都标明了出处,但大方向我觉得和演义完全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关系。不信我们来看看拥葛派中的翘楚武侯先生的大作罢: 因为诸葛亮没有军事上的胜果,为了说明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观点,不相干的陪衬人周瑜换成了陪衬人曹操。但你诸葛亮担了“军事天才”的盛名其实独缺的就是这个当然应被苛求,而曹操虽然军事才能古往今来一直被人称颂,但一个赤壁之战他已背了骄傲自大的恶名,不存在什么“盛名之下其实难符”的事,而且不是说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吗? 你诸葛亮没有成功是因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它是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谋略、多方面的综合社会力间的对比。因此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不单以个人的用兵策略所左右。”曹操后来的汉中失败还有赤壁之败为什么就不能也是除了个人谋略之外的战争其它因素作用的结果呢? 而且为什么你诸葛亮没有成功是因为面临的条件如何困难,而曹操伐东吴无功就是他本事不济?另外最不可忍受的是这种观点,诸葛亮只侥幸弄死了张颌, 曾经得过几城就了不起得很,而曹操灭的袁绍,吕布等辈就一定是大笨蛋,他曹操所有的胜利是因为敌手自衰没什么了不起,而诸葛无功是敌手( 司马懿)太强而客观条件太困难。一种论调分成两面按自己所需套在人物头上,这公平吗?我看不管细部论得怎样严密这才是正真的,初看之下,倒也言词周密,倒也无从驳起,实者荒谬不公之极!亏得赤军先生还要认真为曹操辩解,我是旁观者清,这只是武侯保卫孔明太难了,把保卫战打成了进攻战“围魏救赵”而已,但不管怎么说潜意识中用一种论调只能要求别的人物却不能客观的要求自己喜欢的人,这往往是拥葛派的通病, 正由此我看到了他们不同于其他三国人物爱好者的“诸葛亮情结了”。 另外再说说刘备,演义里刘备为了显诸葛之能变成了只会哭哭啼啼的无能之辈,而拥葛派的谈史圣手呢,就为了刘备生前没有在军事上重用诸葛亮,他一向被人称道的会用人被说成了大不识人,这多可悲!我想诸葛亮的在天之灵也会为了自己的完美而要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主公背负不识人的恶名而愧疚了吧。 刘备的识人之能我不想多说只看看他在世时的人才鼎盛和各得其位,以及对马谡的提早定语就知道了。为了个诸葛亮连他的主公都要得罪,拥葛派的“诸葛亮情结”不需多说了吧。 再说魏延,好象受到的待遇比演义好了点,但他的奇袭之策历史上本没实施,你能举出一万个要求想证明他的不会成功那别人也能举出历史上许多同类的成功事例,邓艾的渡阴平、李存勖的奇袭大家都举过了,我想说的是对历史上没有发生的事无谓的猜测本来就是历史讨论的大误区,但不管怎么说对于第一次的北伐不利,诸葛亮总是难辞其咎! 在当时他就自贬三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平民愤,且只有这样,诸葛亮才能觉得安心,因为这事他本人也好,当时人也好都认为诸葛亮错了,近两千年的后人再怎么辩护也没有用! 最后就是司马懿,因为他曾经说过诸葛亮好话。虽然历史上的司马懿军事才能也就这么两下子,但为了抬高诸葛亮他本人的军事才能和演义里一样也水涨船高了。而且诸葛亮的无功主要原因就是司马懿太强,或者是他太狡猾不和诸葛亮战而没有给他成功的机会。不过司马懿难得说了“天下奇才”这样的好话对诸葛还是很不错的。另外象桓温这种犄角旮旯的史料都用了。同样长着一双眼捧着一样的三国志,这种某人一时兴起的评语被大用特用,而历史专家陈寿对诸葛亮最后的总结却视而不见,这又是一个眼光两种看法,只会根据自己的好恶而不能客观的看待人物的大例子了,这除了用“诸葛亮情结”来解释外实在也没有别的解释了。 通过举了拥葛派领袖人物武侯先生文章中的几个例子,所谓的“诸葛亮情结”大家应该看清楚了,这种“情结”的特征主要是一双眼睛用不同的眼光看历史;同一论调用不同的方面去要求人物,一切都为了抬高诸葛亮服务。因为这个诸葛亮已不是一般的普通历史人物而是自己理想的化身,在这种基础上讨论历史评价人物还要追求所谓的客观公正我想永远是个奢谈,这也就是我虽然自认对诸葛亮也有所了解却从不介入和诸葛亮有关的具体细节之论,因为如果认识不到拥葛派的”诸葛亮情结”在细节问题上纠缠只会被他们牵着鼻子走,而且花再大功夫辩论也不会有什么结果,这是因为要别人通过辩论放弃自己的理想本来就是一状不可能的事。 |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
GMT+8, 2025-1-7 12:42 , Processed in 0.127539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