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艺苑 首页 文化 影视 查看内容

《军师联盟》引发三国热:“司马”如何“代曹”

2017-7-17 16:01| 发布者: 三国艺苑| 查看: 1141| 评论: 0

摘要:   日前,古装历史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甫一上映就引发了议论,这部聚焦魏晋历史与曹氏、司马氏两大家族的作品,从独特视角让人们感受到“后三国”时代的魅力。而谦谦君子的司马懿、豪情壮志的曹操、野心勃 ...

  日前,古装历史剧《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甫一上映就引发了议论,这部聚焦魏晋历史与曹氏、司马氏两大家族的作品,从独特视角让人们感受到“后三国”时代的魅力。而谦谦君子的司马懿、豪情壮志的曹操、野心勃勃的杨修也反映了近些年来民间文艺作品对历史人物的重新解读,似乎让那些历史脸谱的后面,出现了更为丰满的灵魂。

  魏晋时期,这个奸雄英雄并出、宗族势力争斗、社会矛盾突出的“乱世”,也留下“建安风骨”“竹林七贤”为后世所铭记,在历史上留下一个个鲜活却又扑朔迷离的脸孔。拨开疑云,我们应该怎样去看待这段历史?史书上如何记载曹氏与司马氏的争与和?“魏晋”在古今之变中留下了哪些文化遗产?

  他们的职务并非“军师” 改编令人们重新“审古”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上映后收获了不少好评,不少人为编剧的历史和文学功底点赞,但在网上,也有人找出了其中不少因文学改编而出现的“历史错误”。比如人物的年龄:“出生于公元187年冬天的曹丕在剧情开始时应该在10岁左右,还有曹植,司马懿的两个儿子都被写早了十岁左右。”还有网友质疑电视剧中的时间轴:“衣带诏发生的时间跟历史不符,死于公元208年的华佗也与此事无关”以及人物的生平:“司马懿的人设中有不少贾诩的成分”等等。甚至“华佗为司马懿的夫人进行剖腹产”的剧情还引发出“汉朝外科医学”的讨论。而争论最多的,还是曹操与司马懿二人的“历史形象”,以及军师们的“职业环境”。

  在专家看来,影视作品或许并不值得以这样的专业角度予以深究。著名魏晋南北朝历史研究专家、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立群在接受新报记者专访时说:“电视剧并非正史,而是文学故事。这样的演绎作品让人们通过文学,产生探究曹操、司马懿真正的历史定位的意愿。”在他看来,历史剧总是能掀起人们对历史关注的小热潮,让人们逐渐不满足于光“看故事”,而愿意通过故事走近真相,这是十分有意义的。他认为,通过司马家、曹家人物的艺术形象让人们对魏晋历史产生兴趣,即使“时间轴错乱”在艺术上也是被允许的,同时也兼具传播的价值。

  历史上的军师们是否如电视剧中的角色一般,在大时代里挥斥方遒、觅得功业?历史上,“军师”这个称谓实则是对“谋士”的统称,军师在当时并非一个固定的“官职”,如知名的军师荀彧和杨修,一个是被看做颍川谋士“头子”的京兆尹、一个为被司空器重的主簿,虽然后世都以军师称呼,但实际上他们各有职务。孙立群介绍说,“军师”的主要职责是帮助当时的军阀出谋划策,刘备、曹操、孙权等大军阀都拥有谋士组成的智囊团。

  封建“正统观念”论曹偏颇 上世纪50年代始得翻身

  孙立群认为,封建时代以“正统”眼光看待人物,这是腐朽的观念。在之前对历史形象的演绎中,曹操多为反面,而司马懿则更为反面,这实际上都是对历史人物的歪曲,而且对两人的性格描述,正史中更有着惊人的相似观点。据孙立群介绍,对比唐人撰写的《晋书》与陈寿的《三国志》便会发现,篡汉的曹操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而后来篡魏的司马懿则是“雄略内断,英猷外决”,人格特点和外界评价十分相似,好似克隆人一般。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历史界曾经掀起为曹操翻案的一次热潮。采访中,孙立群拿出一本出版于1960年的《曹操论集》,在目录上,可以看到当年国内重要的历史学家郭沫若、翦伯赞、吴晗等人悉数在列,第一篇文章就是郭沫若撰写的《替曹操翻案》,让人们看到曹操另一面的历史形象。

  曹操一直被古人冠以“名为汉相,实为汉贼”的评价,认为曹操篡汉。在孙立群看来,即使以传统的“正统观念”看来,这种评价对曹操来说,也是比较“委屈”的。孙立群介绍:“曹操只是控制了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同时为他的后代称帝做了准备。但是他本人却始终按捺着军阀普遍渴望称帝的野心,在很多人公开纵容他、历史条件也允许的情况下,他自己没有取代汉朝,这能体现杰出政治家的宏大胸襟。因为曹操明白,天下大乱的原因就是人人想当皇帝。”曹操曾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以终生未称帝但奠定武王基业的周文王自比,也反映了他的政治胸襟。孙立群认为,从政治角度这一点是应当肯定的。在孙立群看来,曹操和司马懿在历史上应给予正面的评价。因为对历史人物的认识要放回那个时代去看。“东汉末年是一个群雄逐鹿的时代,曹魏解决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东汉以门第定终身 仲达看不上“赘阉遗丑”

  在真实的历史上,司马懿和曹操并非同代人,在地位上也一直处于弱势。孙立群介绍,生于公元155年的曹操比生于179年的司马懿整整大了24岁,这是一代人之间的差距。所以,司马懿在政治上一直处于劣势,曹操在赢得统一北方的重要战争“官渡之战”时,司马懿才是20岁出头的年轻人。在曹魏时代,他一直韬光养晦,直至后来才全面爆发,施展才能。曹操的继任者曹丕在公元226年离开人世后,后面的继任者一人不如一人,而此时的司马师和司马昭都已成长起来,司马家族的势力逐渐扩大。直到公元249年发动高平陵政变,除掉了曹爽所有势力,司马家取得实际权力。而曹氏的不断反扑直到16年后才被完全消灭,完成完全意义上的“司马代曹”。

  门第高下、宗族势力在汉代对政治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孙立群说:“东汉年间,门第之争十分明显,门第几乎可以定终身。”曹操早年邀请司马懿辅佐自己,被司马懿托病拒绝,在历史的演绎故事中,大多归因于司马懿个人的审时度势。但实际从历史上的宗族势力的平衡上,也能找到比较直接的答案。孙立群介绍说:“曹操一生最大的痛楚就是他的出身。”陈琳在著名的《讨贼檄文》中曾说曹操是“赘阉遗丑”,实际上并非空穴来风,曹操的爷爷曹腾是东汉最为臭名昭著的宦官,而正是他收养了曹操的父亲曹嵩。在孙立群看来,这也就能解释为何曹操对名门望族内心不服气的原因了。而对于家人历代多位列三公的名门望族司马氏来讲,“看不上”曹操也理所当然。

  服从换信任 装病赢时间

  荀彧落寞司马得志

  史书上又是如何记载曹操和司马懿之间微妙关系的?据孙立群介绍,司马懿作为下属十分谨慎。实际上,司马懿当时有很多战略上的想法后来被证明是正确的,但是他都只是提出而没有坚持。比如在攻破关陇地区后,司马懿认为应南下直捣蜀汉、乘胜追击,但仅仅是作为提议,而后则服从了曹操的安排。孙立群认为,司马懿的处世哲学是:“显得比曹操智慧的事情绝对不做。”对比“第一功臣”荀彧的下场,同样出身望族,且兼有“鹰视狼顾”之相的司马懿最终安全过关并非偶然。

  司马懿的“退”不仅仅体现在曹操时代,在与曹爽共同辅佐曹芳时,飞扬跋扈的曹爽意图用太师的职位将其架空。司马懿在当年以“风痹”拒绝曹操招纳之后再次装病退隐,直到高平陵政变将曹爽所有势力一网打尽。更为有优势的司马懿能忍辱负重,厚积薄发,足以证明其在政治上的权谋。

  史书上曾记载曹操梦到“三马同槽”,而后提醒曹丕提防司马懿“并非人臣”的故事。但实际上,在曹操晚年,善于“隐忍”的司马懿还是将曹操迷惑,并收了曹丕这个极其重要的学生。

  魏晋没落 “腐败”是关键

  魏晋让个人意识生长

  “以史为鉴,两个家族的衰落历史惊心动魄,也从一定程度上提供了反面教材”。孙立群介绍,腐败是一个关键词。从曹氏的奢靡之风,到后来西晋的骄奢淫逸,腐败使两个家族失去未来。司马炎执政时期宫女曾达一万人,创造了历史之最。上行下效,当时也出现了历史上第一篇歌颂钱的文章《钱神论》,钱币甚至被拟人化成为“孔方兄”。这种奢侈与欲望从上至下的无限膨胀开始瓦解得来不易的政权。

  魏晋作为惊心动魄的乱世,在历史学界吸引了大量的研究者,也留下了历史上最多的问题,留给我们巨大的探索空间。孙立群认为,其中重要的一点是促进了个体意识的觉醒。由于常年征战,当时的中原人口从5000万锐减到2000多万,尸横遍野让人们看到了生命的渺小,也让人们开始重视个体,躲避政治。士人开始跟政治疏离,虽然当时来说很难,比如“竹林七贤”的产生。

  而经过割据发展起来的多经济中心模式,打破了原有的单一经济中心的地位,使得“区域经济”的发展成为重要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战争产生的人口流动,使得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不断加深,从而推动了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脚步。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4-4-20 10:59 , Processed in 0.125092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