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说“民以食为天”,夫子也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每个时期的饮食习惯,都跟各个时期的生活环境有莫大的关系。那么,在三国时期的动乱年代,人们的饮食习惯是怎样的呢?
1、餐制: 所谓餐制,就是每天吃饭的数目。现在我们习惯“一日三餐”,但在先秦时代我们却是一日两餐的,以适应“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业生活习惯。早餐在7点左右,吃的多些,因为要应付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称为“大食”;下午三四点再吃一顿,因为就要天黑了,不能再去劳动,所以吃得少些,称为“小食”。但在上层社会和士人当中却实行三餐制,并逐渐流行开来。三国时期的农业生产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除了很少的一部分人还实行两餐制外,都是一日三餐的了,但吃的时间和现代有所不同。第一餐为朝食,也就是早食。一般在天色微明以后;第二餐为昼食,在上下午交替之时;第三餐为飧食,在下午3——5时。 2、分食与合食: 两汉和三国时,由于还是采用食案,分食制(一人一案)也保留下来。反而在“五胡乱华”后,胡床、椅子、高桌、凳等座具相继问世,合食制(为桌而食)在唐末宋初才流行开来。 3、节日饮食: 元旦饮椒柏酒、屠苏酒、吃五辛盘、胶牙饧;元宵喝豆粥(宋代才有汤圆)、赏灯、吃小点心;寒食节(一个月,曹操下令革除,改为三天)吃饧大麦粥(一种糕)、干粥(有点像现代的即食粥)、煮鸡蛋、盐醋拌生菜之类(北魏时才有饼类);端午节吃角黍(粽子)、饮菖蒲酒、雄黄酒;中秋是唐以后才过的,那时没有;重阳要佩茱萸、食蓬饵(米粉糕)、饮菊花酒。 4、佛教饮食: 《三国志/吴书/窄融传》记:窄融“放纵擅杀”,大兴佛教时“多设酒饭,布席于路”。可见当时佛教并未实行素食,也未禁酒。其实,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时,其戒律并没有不许吃肉这一条。僧徒托钵化缘,沿门求食,遇肉吃肉,遇素吃素,并不挑剔,只不过吃的是“三净肉”(即自己不杀、不叫他人杀和未亲眼看见杀)。在南北朝时南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禁肉腥和酒,素食才在佛教徒中流行开来。 佛寺僧人一般早上在可以见到掌纹时吃早饭,一般为粥。午餐于正午之前,为饭。因为佛教有“过午不食”的戒律,所以不吃晚饭。但病号可以午后贾一餐,叫“药食”。僧人一般都分食,一人一分,在斋堂吃。“药食”则取回房中。但后来因为大家都吃了,也无所谓了。 5、道教饮食: 教是中国的土长宗教,三国时刚兴起。道教认为,人体里有三虫,亦名三尸,常居人脾,是欲望的根源,毒害人体的邪魔。三尸是靠五谷的谷气生存的,所以要“辟谷”。所谓“辟谷”,即是不食五谷,以菌类、蜂蜜、枣类等代替。还有的就是食丹药,曹魏正始年间的何晏,为求长生而服“五石散”,又称“寒食散”,以炼钟乳石、阳起石、灵磁石、空青石、朱砂为之,皆为此也。 |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
GMT+8, 2025-1-2 21:29 , Processed in 0.10297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