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一旦有空,就常常想起“诸葛亮”与“臭皮匠”的事来,总觉得有些话要说。 本来,诸葛亮与臭皮匠是不相关联的。根据考证,三国时期虽然已有皮革,但社会分工还不是很细,所以未必就有象今天这样专业的皮匠,更不用说香皮匠还是臭皮匠的划分了;即使有皮匠,诸葛亮可能也未必与臭皮匠有什么瓜葛。 但可能又有人要问,《三国演义·出师表》中诸葛亮对后主刘禅不是说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吗?既为“布衣”、又“躬耕于南阳”,或许与臭皮匠有一些往来和交情吧。其实“布衣”之说,不过是诸葛亮的自谦之语,并不是实情,从诸葛亮的家族、出仕与联姻状况看,他是典型的未仕士族,是当时荆州青年士人团体的一个领袖人物。“躬耕于南阳”,也完全是隐居而已,“躬耕”是虚,“待机”是实,只是待价而沽、待时而飞。所以,诸葛亮与臭皮匠可能还是无缘相见。 但我小时候读书,就常常听到“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的话,这话一直在我心里记得牢牢的,从那时起,我就有两个认识,一是诸葛亮很了不起,二是臭皮匠很厉害。于是,诸葛亮与臭皮匠就如城隍庙里的鼓槌——天生的一对,地造的一双,在我幼小的记忆里连在一起了,无论怎样分也分不开。 分得开分不开是一回事;但是他们还是有显著区别的。 我们还是先看看诸葛亮吧。只要看看历代名人或群众对他的评价,就可以窥见他的不凡。如,陈寿在《三国志·诸葛亮传》的评语云:“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其经天纬地之雄才大略有几人能相比?次如,裴松之在《三国志注》引《袁子》评语云:“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其情操、品行和作风又是何等的堪称日月!再如,唐代名相裴度在《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铭》的评语云:“度尝读旧史,详求往哲,或秉事君之节,无开国之才;得立身之道,无治人之术。四者备矣,兼而行之,则蜀丞相诸葛公其人也。”认为诸葛亮是“节、才、道、术”四者兼备的人物,一代名相都自叹不如,谁又能枉自尊大?杜甫在《蜀相》诗中云“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诸葛武侯祠的对联:“日月同悬出师表,风云常护定军山”;“青山绕郭宜龙卧,翠柏参天有鹤来”;“有庐堪千古,读策定三分”;“草庐卧龙,王佐动先主三顾,蓝田生玉,英才起吴帝唯称”;“梁父吟成高士志,出师表见老臣心”。从这些称颂之中,无不体现出人们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推崇之意和神往之心。 我们再看看臭皮匠。他们常常于街头巷尾,搭一台补鞋的小机器,孤孤单单地坐在一条独凳上,靠几块破旧的皮革,默默无闻,日复一日地度着惨淡的日子。他们是千百万劳动人民的缩影。他们本分,他们善良,他们质朴,他们勤劳,他们也有超人的智慧和惊人的创造力……总之,他们汇聚着中国劳动人民所有的美德。 但三个臭皮匠果真能赛过一个诸葛亮吗?非也! 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的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钱学森,于1935年赴美国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1938年获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留在美国任讲师、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主任,并从事火箭研究。当1950年他开始争取回归祖国时,美国海军的一位高级将领金布尔说:“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因此钱学森受到美国政府的迫害,失去了自由,历经5年才于1955年回到祖国。这说明当时美国的横蛮与无耻,也说明他们对高端人才的重视与敬畏,更体现了高端人才在社会中的特殊价值和突出能量。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由于推动杂交水稻研究并为世界粮食安全产生重大影响,2006年4月25日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也成为我国农业科学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当时,美国科学院院长、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西瑟罗纳说:“袁隆平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这种杰出的贡献,就是一般的众多的科学家也难以匹敌。 “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袁隆平做出的贡献“增产的粮食每年为世界解决了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试想,“三个臭皮匠”能赛过这样的“一个诸葛亮”吗?可以说,就是十个“臭皮匠”、百个“臭皮匠”、千个“臭皮匠”、万个“臭皮匠”也赛不过一个“诸葛亮”! 不可否认,从总体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但人民群众中的杰出代表更是创造历史的关键,甚至在特定的时期、在特殊的领域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显然,“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中的“三”并不是数字的“三”,而是“众多”的含义,说明人多力量大,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任何事情只要大家群策群力,没有爬不过的山,没有趟不过的河,没有克服不了困难。上世纪“文革”中,个人英雄主义盛行,给人们的思想造成了极度混乱;后来逐步予以纠正,一些错误思潮得以澄清,社会步入了正轨。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又出现了“矫枉过正”的倾向,太多地重视了“臭皮匠”,甚至唯“臭皮匠”是尊,对“诸葛亮”呢,轻则小看,重则不屑一顾,无人问津。 其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求我们更加看重各行各业的“诸葛亮”,给“诸葛亮”提供一个人生的大舞台,充分发挥他的聪明才智,人尽其才,更好地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
GMT+8, 2025-1-8 15:37 , Processed in 0.14319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