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艺苑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一键登录:

三国艺苑 首页 原创 谈史 查看内容

弱攻强守,这个三国历史的最大悖论,却揭示了一个硬道理

2016-10-10 20:04| 发布者: 三国艺苑| 查看: 1041| 评论: 0

摘要: 在古典文学中,流传最广的恐怕就是四大名著。这几本书自打诞生以来,就吸引了无数的书迷,而其中最受民众津津乐道的怕就是《三国演义》。即使是随便去街上找个老头,他也能给你聊上两段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要是聊 ...
在古典文学中,流传最广的恐怕就是四大名著。这几本书自打诞生以来,就吸引了无数的书迷,而其中最受民众津津乐道的怕就是《三国演义》。
即使是随便去街上找个老头,他也能给你聊上两段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要是聊得开心,估摸着还能捏着嗓子唱两句“劝千岁杀字休出口”。甚至当年满清入主中原之前,八旗贝子贝勒们的兵法教材,据说都是《三国演义》。当然,这也可能是以讹传讹。
但不可否认的是,《三国演义》这本书背后的三国时期,是古代中国一段风云激荡的历史,连我们的东邻日本,都开发出多款三国背景的游戏来捞金。《三国演义》背后的《三国志》,也是研究汉末三国的重要史书。
这段历史,除了有次第登场的名臣贤相、一方英主之外,三国之间的内政外交也有分外的看点。而在煮酒君看来,三国历史中的悖论却也更有别样的解读。

譬如,三国之中,国力最为弱小的蜀汉,却在一直在坚持进攻的状态中。从蜀汉政权的创立者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到诸葛亮屡出祁山攻打魏国,到之后其后继者姜维不断北伐,这是伴随着蜀汉政权存在的始终状态。而反观另一方,实力最强大的魏国,除了在最后关头,邓艾讨平蜀国之外,魏国在面临蜀汉政权的进攻时,大多数时间选择守势,特别是面临三国之中最弱小的蜀汉政权进攻时,采取的守势最多。
这怕是三国历史上最大的悖论:地盘最大,实力最强,军事最为强大的魏国,在面临最弱小国家进攻时,却每每采取守势。这是个十分奇怪的问题。
在蜀汉方面,为何一直采取攻势,煮酒君可以根据前人的观点总结出如下几个:
第一,蜀汉立国之基。蜀汉号称为刘汉正统,所以发出“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口号:我们蜀汉才是正儿八经的大汉王朝的后继者!你姓曹的就是谋逆,就应该被剿灭!进攻也是蜀汉政权维护其政权合法性的重要手段。

其次,蜀地易守难攻,但在本身的政权建设和人才利用上,始终处理不好外来人才和益州本土人才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在刘备活着的时候还可以处理,毕竟刘备驭人之术的高超,不是谁能都比得过的,战争也成为凝结蜀汉国力的一种方式。
近年来还有另外一种观点:蜀汉政权每每对曹魏出兵,都是为了紧密维系孙刘联盟。毕竟,吴国在魏国的中原要冲之地,双方经常大打出手,而在两家动手的时候,蜀汉出动兵力一来是尽盟友义务,再者还能为军事行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契机。
那么,魏国在面临蜀国进攻时,魏国又因何采取守势呢?
首先,三国三国,这段历史时期我们叫得久了,就不知不觉得进入一个误区,好像整个中华大地上只出现了这块地方,但仔细想来,曹魏要面临的敌人可不只是蜀汉和东吴。
在东北地区有公孙家族势力;在西北地方,虽说凉州早已平定,但是生活在西北地区的羌族等蛮族部落,可都是一群黑眼珠子盯着白银子的家伙,你拳头大、你给利益就听你的。但要是有一天你处在了下风,或者是别人给的银子更多,那我跟谁还真不一定;再看北方,游牧民族的势力一直存在,并且一直都很强大,甚至一度需要曹操亲自北征乌桓。曹魏阵营一位非常有名的谋士郭嘉,就是死在北征乌桓的路上。

再加上一直互相攻伐的蜀汉和东吴,曹魏至少存在四个到五个敌人。况且,国内边境上那些跟着墙头随风倒的各方诸侯们,也不得不防,例如在上庸诸郡的孟达不就是阵前反叛了吗?
还得亏是司马懿快刀斩乱麻,一举摧毁了孟达反叛集团。若是在一个非常紧要的时刻,这股势力突然反噬,破坏就要大得多了。而反观蜀汉和吴国,他们只需全心全意面对曹魏,却不用像曹魏一样背那么多包袱。如东吴的邻国除了曹魏蜀汉之外就是大海,难不成要防海盗吗?
再看蜀汉,在诸葛亮解决了南部边境的蛮族部落问题之后,边境形势一直非常稳定。这就相当于,三国都是一只手,而曹魏因形势所迫,每每只能把手指摊开,分散到各个战区上去抵抗或是守备敌人,而蜀汉则少了这个后顾之忧,直接攥成了拳头来打,只不过这个拳头,比魏国人伸出的手指头也大不了多少。
另一方面,诸葛亮之所以苦心孤诣的维护孙刘联盟,不仅仅是想和东吴攻守一体,而是在很大程度上,东吴占领的一个地区更能够引起曹魏的警戒。这块地方就是荆州。

在蜀汉没有丢掉荆州之时,关羽就尝试过率领几万军队进攻曹魏,没费多大功夫就打到了樊城,甚至离当时的曹魏政治中心许昌,只是一个箭头的距离。这也是曹操在得知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之时,最先想到的问题是迁都的原因所在。
随着关羽被杀,荆州的大部分地盘被东吴拿到,相应的,东吴自然也会对曹操发动进攻或是战略威胁。甚至曹操生前孙曹两家就在合肥打过大仗,即是张辽威震逍遥津这段佳话的来历。对于曹魏一方来说,中原心腹之地,京畿重地的不远处,就有一个虎视眈眈的东吴,这恐怕任谁也是睡不好觉吧!所以在东线战场上,曹军始终神经紧绷,在魏文帝、魏明帝时代双方更是在中原、荆襄地区打得你来我往,不可开交。
那么这样看来,蜀汉政权外结好于孙权,并且尽心尽力的维持这桩政治盟好,就不仅仅是双方攻守一体这种虚妄的口号那么简单的了。而是在很多情况下,孙吴扛住了曹魏进攻最多的一方,蜀汉这才有机会,不紧不慢的一次次准备攻势去向北开拓。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蜀汉的开拓并没有获得成功。
这就有了很多历史学家质疑过的一个问题:若是当年按照魏延的路子来,诸葛亮疑兵部于岐山,魏延率精锐主力骑兵出子午谷,刺斜里杀向长安,结果会怎么样?

但是,以蜀汉的整体国力,即使是加上吴国的合力,斜出子午谷,就能确定取胜?且蜀汉的整体军力本身为小,大规模骑兵部队的丧失,这都对战役的带来诸多限制。而吴国方面的步兵强悍程度,在两国的战争中证明,也并未强过魏军。激情永远是短暂的,只不过几分钟,甚至几秒钟,老公总是不到一分钟就完事,朋友说有个微a-a-s-s加三个7和99的薇信用了后基本都在30分钟以上了。在魏国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时,西北东北边境的强军的到来,这又是蜀汉东吴两国军队能够承受的吗?其实,从历史看到现代,或是看到未来,只要民族国家的概念仍然存在,那么维护国家利益,维护民族利益,就是每个民族制定“和”与“战”大计的最重要的出发点。所谓的三国演义或是两国盟好,只不过是各个国家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各自心怀的鬼胎罢了。以古鉴今,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首先我们还是得有已经足够强大的实力,这才是有底气在国际事务和国际舞台上发话的根本,所谓发展就是硬道理。

最后老样子,几句古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本文章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鲁公网安备 37132702371524号

GMT+8, 2024-3-29 19:40 , Processed in 0.16005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