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演义,也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典文学作品之一,它在我国早已家喻户晓,凡识几个字的人没有不了解这本书的,就连不识字的老大爷、老太太也没人不晓得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的名字。一个遥远的历史题材小说,为什么一直牵动着千百万中国人的心?一部以描写军阀混战为内容的小说,为什么会令那么多的人为之倾倒?或者说,《三国演义》几百年来长盛不衰的艺术魅力究竟何在? 不管怎么说,在我国的艺术长河中,《三国演义》已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深深地扎根于我们民族生活的每个角落,对促进民族性格的形成、民族精神的高扬,都起着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这是不容置疑的! ——编 者 刘备、关羽、张飞,为三国时期蜀汉集团的重要历史人物,三人公为君臣,私为兄弟。宋元以来,通俗文艺对三人的关系以及同打江山的历史即已开始文学化了,通过《三国志平话》《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和《关西故事》的增饰与渲染,逐渐形成了“桃园结义”的故事。因此,有人认为《三国演义》中“桃园结义”的故事完全是罗贯中虚构的;但也有人认为不完全是虚构。他们从正史中刘、关、张三人“恩若兄弟”等记载,从历史上刘、关、张三人关系发论,从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关系上发论,认为“桃园结义”的故事在历史上还是有影子的。 《三国演义》第四回写董卓专断朝政,废杀少帝,残害生灵,荒淫暴虐,朝纲紊乱,曹操挺身而出,愿刺杀董卓以谢天下。那么,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事呢?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中平六年,董卓废汉少帝,立汉献帝,“表”曹操为骁骑校尉,只因曹操与董卓有矛盾,知“卓终必覆败”而未就任。因此,完全可以说,《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献刀刺卓”纯属子虚乌有。 人们对美人貂蝉的兴趣,是与“连环计”故事联系在一起的。《三国演义》第八九回写貂蝉巧用连环计,最终使吕布对董卓的不满步步升级,化为仇恨,进而将其杀死。这个故事构思精巧,跌宕起伏,语言痛快淋漓,令人拍案叫绝。可是,貂蝉巧施“连环计”的故事,最多不过是罗贯中对史书中王允、吕布诛杀董卓和吕布曾与董卓侍婢私通史实的大胆想象和发挥。 《三国演义》有“煮酒论英雄”的情节,曹操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对此,有人说这是曹操的酒后戏言,刘备算不上英雄;有人则说这是曹操的真言,刘备堪称英雄。考诸史籍,可知罗贯中创作此段故事于史有据。在历史上,刘备去青州,袁绍礼遇隆重;逃荆州,刘表以上宾礼待之;与东吴结盟,孙权“进妹固好”。史学家陈寿更是中肯地评价刘备“折而不挠”、知人善任、待人以诚,所有这些都说明,在曹操及当时人的心目中,刘备确实是一位英雄。 “碧眼紫须,堂堂一表”的孙权在历史上究竟该如何评价,姑且不论,但孙权的用人策略却是有口皆碑的:孙策称赞他,诸葛亮称赞他,曹操称赞他,陈寿和罗贯中也称赞他。在罗贯中的笔下,写孙权慧眼识周瑜、用“凡品”鲁肃、拔吕蒙于行伍、宠遇陆逊,这才取得了赤壁之战、荆州之战、夷陵之战的辉煌胜利。事实上,历史并不是这样的。陈寿在《三国志》中这样评说孙权:“性多嫌疑,果于杀戮,暨臻末年,弥以滋甚。”总之,孙权用人,善始却不能善终。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被描绘成仙家一类的人物,故对其家庭生活讳莫如深。然而,史籍却实实在在地记载着他是有意娶丑女为妻的。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很简单,诸葛亮之所以要违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一心理原则,在于诸葛亮看重的不是其女而是其父,是利用婚姻作为踏入仕途的一块“敲门砖”。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是不甘寂寞的,他关心天下大事,分析、预测时势变化,又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渴望着有救天下为己任、建功立业的机会。但诸葛亮十分清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要实现其理想是十分困难的。如何去改变这种状况呢?聪明的诸葛亮利用了婚姻这一简便易行的方式。 经过罗贯中生花妙笔的充分渲染,几百年来,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已经在我国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了。但是,近年来有人对“三顾茅庐”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那么,历史上是否真有“三顾茅庐”之事?学者们对此事的争议各有其说,由此看来,要肯定或否定“三顾茅庐”的真实性,都为时过早。 《三国演义》中,举凡诸葛亮出场,不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总是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毛扇。那么,诸葛亮为何要手持羽毛扇?前人多认为诸葛亮这身装束是名士之风。《语林》在记载司马懿使人“密觇武侯”得知他这身装束后,即闻而叹曰:“可谓名士矣!”据此,一般都认为诸葛亮手持羽毛扇是为了装束出一种名士或儒将的风度,后来随着诸葛亮的神化,《三国演义》就将诸葛亮写成了手持羽毛扇的形象,“状诸葛之多智”,将他塑造成了神仙一类的超凡人物。 “浑身是胆”的赵云,是罗贯中以极大的热情创造出的英雄形象,特别是长坂坡“单骑救主”,足以表现他的智勇双全了。这件事情,于史有据,但又不能说尽然有据,因为此事在《三国志》中的记载十分简略,直接写与赵云救主有关的只有14个字,而且是用以描写行为、动作和结果的,只有几个字,平淡无奇;元代的《三国志平话》对此事的描写也很简单,不过一二百字,而且故事并不是为了突出赵云的形象。罗贯中在创作这段故事时,在星星点点史实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虚构和夸张,编织出了一串串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大大虚构了赵云智勇双全的形象。其智如主母自尽,他推倒土墙掩埋尸体,以免遭敌军凌辱。又如将阿斗抱藏怀中,即便于应战,又能护卫幼主;其勇如从四更杀到天明,又如在精疲力竭中还从敌人手中夺来宝剑,甚至跌入坑中还能勒马跃起,斩将、砍旗、夺槊,单人独马,先后杀死曹营名将50余人。故事显得丰满,可读性很强。 历史上的曹操是一个酒色之徒,在诸葛亮“智激周瑜”的故事中,诸葛亮利用这一点,说曹操欲揽江东“二乔”,这是历史的真实吗?据《三国志》有关传记所载:诸葛亮出使东吴,坚定了孙权抗曹的决心,经诸葛亮深入细致地分析,孙权马上派周瑜、程普等率军与刘备联合抗曹,这个过程中并没有鲁肃引诸葛亮拜会周瑜以及二人谈话的记载。所以,可以肯定,诸葛亮以曹操欲揽“二乔”于东南“智激周瑜”,纯属《三国演义》作者的虚构。 周瑜,是《三国演义》刻画的主要人物形象之一,罗贯中笔下的周瑜心胸狭窄、气量如豆,那么,历史上的周瑜是否是“量窄”之人?《三国志》中周瑜本传记其为人“性度恢廓,大率得人”;孙权对周瑜的评价很高,说他“雄烈,胆略兼人”;吕蒙对周瑜更是推崇备至,说他和鲁肃“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除此之外,有关三国史籍中,还没有发现有关周瑜“量窄”的资料。其实,历史上的周瑜,并非如罗贯中所言是“量窄”之人,而是一个智勇兼备、才德出众的军事家。《三国演义》对周瑜性格的刻画同历史真实差距之大,意只在通过展示吴蜀矛盾,让周瑜与诸葛亮斗智斗勇,从而烘托出诸葛亮的智慧和才能。 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是《三国演义》写得最精彩的故事之一:诸葛亮于建兴三年亲率大军南征,对“蛮王”孟获实行“攻心为上”的战略,先后七次擒住孟获,又七次释放。那么,历史上是否真有此事呢?陈寿的《三国志》是记叙三国历史的权威史籍,此书中不仅没有“七擒七纵孟获”的记载,而且连孟获其人也没有。何况,为使孟获心悦诚服,诸葛亮擒孟获而不杀或擒而复纵都是可能的,但“七擒七纵”就难以令人置信了。事实上,诸葛亮也没有这样大的本事,当时“方务在北”的战略和有限的时间也不容许诸葛亮如此拖延时间。 司马懿是魏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三国演义》从“拥刘反曹”的主题出发,对这位富有谋略、熟谙军机、用兵如神的历史人物,在后半部分出场很多,有关他的故事也是世人皆知,但给人印象最深的恐怕就是“空城计”了。然而,此事的真实性却历来为众多的史家所怀疑。需要指出的是,司马懿并未中过诸葛亮的“空城计”,只是罗贯中援引历史材料,移花接木,虚构了诸葛亮唱“空城计”的故事和司马懿中计的天方夜谭。在罗贯中的笔下,诸葛亮的大智大勇和司马懿的小心谨慎,都被刻画得很成功。 |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
GMT+8, 2024-11-1 09:34 , Processed in 0.18323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