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秋,九月,在八百里秦川的渭水南岸华阴,天寒地冻。就在这寒风凛冽、冷风刺骨的关中大地上,即将爆发一场三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绝后的大会战。双方参战人数达数十万,数十万人,全部在一场战斗中投入厮杀,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罕见的。这便是曹操为平定关中,与马超等关中联军的最后决战,史称渭南之战。这场战役,虽然不是三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战役,其对三国形势的影响也不及官渡、赤壁、夷陵三大战役,但其谋运之深远,则远非三大战役可比。为什么这样说,我们不妨从头讲起。 关中锁钥 八百里秦川,古时又称关中,潼关则是进入关中的大门。为此,我们有必要先介绍一下潼关附近的地理。 黄河(三国时称“河”,无“黄”字,可能那时植被尚未遭到破坏,没有水土流失,黄河不黄。)经黄土高原南下,至潼关附近遇东西走向的华山山脉,遂拐90°直角掉头东去,由南北走向变为东西走向的河流。潼关就位于刚刚拐弯的黄河南岸,北靠陡峭的黄河河岸,南为华山山脉,是沿黄河南岸西进关中平原的唯一路口。潼关东面有一渡口,如果想绕过潼关进入关中,须经此渡口北渡黄河。如果沿黄河北岸直接西行,将很快到达黄河拐角处的河东岸,岸西即是关中平原,但由于此处河岸陡峭,无法西渡,须继续沿黄河东岸北行,寻找渡口。越过黄河北岸东西走向的中条山山脉西端,进入河东平原,方是可以西渡黄河的蒲阪津渡口。(当然,实际上到达蒲阪津渡口的道路,并不一定是沿河而行的,上面的叙述只是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地形。)总之,从潼关北渡黄河后,须北越中条山山脉,行百余里险峻山路,进入河东平原,方能到达蒲阪津渡口东岸。 但是,如果河西岸只要有敌方数千守军,河东岸纵有十万大军,也无法强度黄河。也就是说,此处黄河之险甚于潼关之险。黄河不同于长江中下游,长江中下游水量大,江面宽阔,千里岸线皆可过渡。两岸多支流大湖,可屯集数量庞大的大型战舰,数万大军可乘船蜂拥登岸。黄河渡口只有少量渡船,一次最多只能渡过数百人,对岸若有敌方数千守军,这渡过去的数百人瞬间就会被守军屠戮殆尽。历史上,曹操派徐晃、朱灵率四千人偷渡蒲阪津,唯一目的和作用,就是乘马超等关中叛军还没在蒲阪津西岸设防时,渡过黄河,能在西岸有足够的兵力迎击前来阻止渡河的敌军,保卫渡口西岸,使随后到来的曹操大军顺利渡河。曹操大军一旦由此进入河西,就是踏上了关中大地,易守难攻的潼关对曹操就已不再有用了。 流经关中平原、东西走向的渭河,在潼关附近的黄河转弯处,汇入黄河东去。渭河又与黄河不同,黄河流急,两岸多是峭壁,只有少数渡口可以过渡;渭河流缓,两岸平坦,处处皆可架设浮桥。曹军进入河西,南下已无险阻;渡过渭河,东去直叩潼关背后,西去则直取长安。 三国演义中,对此战的叙述有些不太合理的地方,其实并不奇怪。在这里,一会河南、河北,一会又河东、河西,还有什么渭南、渭北,对不了解潼关地理的罗贯中来说,难免有莫名其妙之感。 解释完潼关地理,再叙述渭南之战的全过程,读者就很容易理解了。 关中叛乱 关中自历董卓、傕汜之乱,早已不复往日之繁盛,各地军阀林立,马腾、韩遂等便是其中的两部。他们虽然各有武装,割据地方,但他们形式上还是遵奉朝廷的。远在官渡之战时,马腾就曾协助曹操抵御袁绍从西部对河东的进攻。到赤壁之战前,马腾已携家入京为官,马超则留在关中接管了马腾的部曲。 建安十六年(公元二一一年)三月,曹操传令,让镇守长安的钟繇讨伐张鲁,并派夏侯渊出河东会合钟繇。(此时,夏侯渊和徐晃刚刚平定太原商曜的叛乱,军队可以沿汾河出河东。讨伐张鲁,将有可能经过关中诸将马超等人的防地。)高柔为此提醒曹操,此举有假途灭虢的嫌疑,关中各部可能因此反叛,曹操未予理睬。结果,马超等十部皆反,其众十万,进军屯据潼关。曹操令曹仁统军拒敌,并令其坚壁勿战。 秋七月,曹操亲统大军西征。 深谋远略 初看起来,关中这场叛乱,是曹操没有听高柔的劝谏而导致的,是由曹操疏忽大意的错误所致。但是,后人多认为,曹操就是要逼反那些表面上遵奉朝廷,实际上是各行其政的关中诸将,为名正言顺地剿灭他们制造借口。可以说,从一开始,曹操就是有预谋的。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篇,开篇就有:“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第一件需要做好的事情就是“道”:“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因此,曹操要先使自己在道义上处于优势。 曹操在三月就逼反了关中诸将,拖到七月才亲统大军西征,留给马超等关中联军那么长的防备时间,而不是乘其叛乱初起,万事仓促时立即进军剿灭?就像司马懿平定孟达那样,给对方来个措手不及。关于这个问题,显然不是曹操到七月时才能完成西征的准备,如果真是那样,曹操完全可以晚些时间逼反关中诸将。 通常叛乱初起时,人心最不稳定。首倡叛乱的毕竟是少数,多数人通常迫于形势而首鼠两端。如果及时镇压,多数人卷入不深,尚能摘清自己,会立即与叛乱者划清界限。如果给叛乱者以足够的时间,多数人迫于目前之危,不得不公开表态支持叛乱,甚至干尽坏事。这时再来镇压,由于他们涉入已深,担心既使归顺,将来也可能会贻患无穷,因此不得不叛乱到底。 这么简单的道理,曹操不懂吗?曹操当然懂!那么,曹操为什么不立即镇压?其实细想起来,这样问本身就有点怪怪的感觉。关中原本没叛乱,是曹操故意把它弄叛乱了,现在再去立即把它镇压下去,曹操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如果曹操立即平叛,关中各部中的多数可能会立即站到朝廷一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多数人犯不着吗,谁强谁弱不是明摆着吗。曹操怎么办?只能赏顺爵降,这是规矩吗,否则无以劝来者。叛乱平定后,那些站到朝廷一边的关中各部,曹操还是没有理由去触动他们的利益,他们依然是独立王国。他们赖以生存的,只忠于他们个人的武装力量,毫发无损。朝廷在关中之所以政令不畅,就是因为有这些地方军阀。曹操逼反他们,就是想摧毁他们的武装力量,所以,在他们还没成光杆司令前,曹操是不希望他们归顺的。 这个问题说到底,还是“道”的问题,曹操既要彻底解决关中诸将的武装力量,又不能给人以蛮横霸道的感觉。 《孙子兵法》中的第三事“地”:“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前面我们说过,潼关是关中锁钥。那么,曹操既然是有预谋地逼反关中诸将,那么,曹操完全可以事先准备好一支军马,在关中诸将反叛后,抢先关中叛军一步,占领潼关,将进入关中的大门控制在自己手中,从而可以免去后来为从浦阪津进入关中,所带来的一系列麻烦。那么,曹操为什么不这样做? 潼关对曹操重要,对于叛军同样重要。占领通关,会给叛军以信心和鼓舞,会让关中诸将更深地卷入叛乱之中,前面我们讲过,这正是曹操所希望的。这是曹操让“地”取“道”。 潼关虽险,让给关中叛军,却可以使马超等关中联军远离巢穴。由于潼关重要,他们才肯用大军据守。曹操在潼关附近解决他们,和深入边远去逐一解决他们比起来便是“近”。曹操欲擒先纵,以“险”易“近”。这样看,曹操连让“地”都是虚让。 所以,马超等关中联军抢占潼关,看似捡了个大便宜,实际上那却是曹操给他们预设的大陷阱。 曹操为什么又恰在七月时出征?既不早些,也不晚些? 《孙子兵法》中,第二件需要计算好的事情就是“天”:“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曹操想利用天时,具体说就是利用时间和寒冷的冬季,造成马超等关中联军的补给困难。当年有闰八月,否则,曹操可能再稍早些出兵。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局的发展,当曹操逐步完成所有进攻准备时,也正好是马超等关中联军再也无法支撑,急于撤兵之时,说明曹操出征的时间拿捏得刚刚好。 为什么这个“天时”会给关中联军造成补给困难?这就要联系到《孙子兵法》中提及到的第五件事“法”:“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关中各部,互不统属,各自治理自己的领地。经过董卓、傕汜之乱,关中十分凋零,各部的治理水平又很差,所以他们的物资储备水平很低。他们的军队极不正规,平时为民,战时集合而为兵,装备补给非由政府统一配发,而是由士兵自己解决。由于他们仅是地方势力,没有大规模远征的行动,以他们的统治水平,从没建立起,也无法建立起完备的后勤保障系统。这样的军队,一旦长期征战在外,补给不济是一定的,尤其是冬天的御寒装备,就更是困难。古代不同于现代,现代人口稠密,军队无论走到那里,都有民房可居。古代人烟稀少,三国时的人口不及今天的百分之一,大军出征在外,只能搭设帐篷野营,如果没有良好的御寒装备,则只有收兵一途。而关中各部显然装备不起可以冬季作战的军队。 反观曹方,其治理水平,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军队的正规化,完善的后勤保障系统,一定远非关中联军可比,其冬季坚持野战的能力自然远强于关中联军。 另外,当时的军队在非战时,都要从事生产活动,否则,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足以供养足够规模的军队。曹操三月份就张罗要讨伐张鲁,结果关中诸将马上就集结了十万大军去抢占潼关,此时正是农业生产最关键的时期,曹操更坏的是,还派曹仁把他们牢牢地拴在潼关,当年关中各部的农业生产基本上就废了。而曹操自己却等到七月秋季才起兵,整个儿什么都不耽误。 其结果必然是,秋季过后,关中各部将无粮可证;冬季来临,关中联军又将无野营装备。所有这些,都是他们贪图潼关之利带来的并发症。曹操方面,后方及保障系统远优于关中各部,再加上大军秋季才出动,丝毫没有影响当年的粮食生产,其作战持续能力无疑将远胜过关中联军。 《孙子兵法》第一篇、始计篇,在结束时有:“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曹操还没与关中叛军接战,其深谋远略便早已使战争的天平倒向了自己。接下来摆在曹操面前的问题便是,潼关已经让给了叛军,曹军将如何打开关中的大门?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八月,曹操大军经函谷朔黄河西进,到达潼关。(此时曹军的粮草由洛阳经函谷供应。)潼关虽险,却不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狭关,须以大军方可屯守。正因为潼关有此种特点,曹操用大军紧逼潼关,摆出非要从潼关进入关中不可的架势,马超等关中联军的注意力才能被牢牢地吸引在潼关的防守上。 这期间,关中各部不断向潼关增兵,曹操听说,不忧反喜。事后曹操解释说:“关中长远,若贼各依险阻,征之,不一二年不可定也。今皆来集,其众虽多,莫相归服,军无適主,一举可灭,为功差易,吾是以喜。” 经过一段时间的相持,眼见联军的所有力量都已集中到潼关,曹操暗中却派徐晃、硃灵率步骑四千人渡过浦阪津,据河西为营,准备接应曹操大军由河东进入河西。史书记载,曹操曾问徐晃如何可入关中,徐晃提出了这个计策。徐晃出身西凉军,熟悉关中民情、地理,后面的贾诩也是西凉军出身。 闰八月,曹操亲自率军从潼关东面的渡口北渡黄河。遂发生了演义中许褚救曹操的那惊险而又壮观的一幕。至于演义中马超建议从北岸阻击曹操北渡,在真实的历史中,则是根本不可能的,这可能是罗贯中因不熟悉地理而出现的失误。 再说徐晃,刚刚从浦阪津渡过黄河,还没来得及建立寨栅,当夜梁兴即领步骑五千多人前来攻击,被徐晃击败。 关于此事,阿鸯推测,曹操应与徐晃约好,在曹操从潼关北渡时,徐晃方才能从浦阪津西渡黄河,否则,消息过早泄露,徐晃会遭到敌人大军的攻击。马超看到曹操北渡,自然知道曹操是想从浦阪津渡河进入关中,遂派梁兴带五千多人前去抢占浦阪津渡口西岸,通常情况下,这五千人足以阻挡曹操渡河。但马超没有料到的是,徐晃已经抢先占领了浦阪津渡口西岸。经长途急行军赶到浦阪津渡口的梁兴军,自然不是以逸待劳的曹军对手。待消息经几百里路传回潼关马超大军处时,马超再想派大军去重新夺回渡口,时间已经来不及了。 曹操事后解释时说:“贼守潼关,若吾入河东,贼必引守诸津,则西河未可渡,吾故盛兵向潼关;贼悉众南守,西河之备虚,故二将得擅取西河;然后引军北渡,贼不能与吾争西河者,以有二将之军也。” 有人认为,徐晃、硃灵军是断敌退路,或说是袭敌后方,截敌粮草。史书上无此记载。小子气概文鸯认为,徐晃、硃灵军唯一目的就是先行偷渡,唯一的作用就是接应曹操大军渡河。曹操在潼关前折腾那么久,最后都是为了掩护徐晃、硃灵军的先行偷渡。 耗敌 西渡黄河后,(此时曹军的粮草改由河东经浦阪津渡口供应。)曹操沿河连车树栅为甬道向南推进。马超退屯渭口。(甬道可能是为了保障由渡口向大营输送补给。) 阿鸯推测,曹操这是向马超表明,准备渡过渭河从背后夺取潼关,用意是将马超等关中联军继续滞留在潼关附近。马超退屯渭口,也是为准备防止曹军渡河。 曹操又多设疑兵,吸引马超的注意力,暗中却从黄河把船驶入渭河,连夜用船搭起浮桥,分兵在渭水南岸扎营。在渭水南岸立营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合适的建筑材料,加之屡受马超骑兵的突击,一时难以完成立营的工作。后乘天气突然爆冷,曹操夜里渡兵在南岸浇筑起冻沙城。(阿鸯推测,曹军只需在离河岸不远的地方,沿河筑起一道墙即可,而不用像普通营寨那样四面立墙。)天明时,冻沙城建筑完毕。 九月,曹操大军全部从容渡过渭水。至此,曹操已经完成了全面攻击的准备,下面就是怎样在决战中,打败马超等的十几万关中联军。如此规模的大会战,曹操从前没打过,事实上,三国历史上也仅此一次。如何选择决战时机是打赢会战的关键,敌军将士战斗意志最差的时候无疑就是最佳决战时机,这通常出现在敌军必须退兵的时候。 这时,马超移屯渭南,并派信使求和,曹操没有答应。 马超由渭口移屯渭南,史书没有记载原因,阿鸯推测,马超这是放弃潼关,准备撤退。 那马超等为什么不自行退回长安或自己的领地,而是先来求和?两军对峙,先退者会出现人心浮动,士气崩溃的局面。尤其是军本乌合,各有私利的集团,在局面一旦出现标志性不利时,立即就会土崩瓦解。楚汉相争时,两军相持于荥阳,刘邦、项羽均十分困难,却无人肯先退。官渡之战时,曹操几乎难以为继,却苦苦支撑。这就是荀彧所说的“先退者势屈”。 马超求和不成又求战,曹操又不出战。马超只好又转而坚决请和。 由此可以看出,马超准备撤退,不是担心与曹操决战,而是急于结束野外对峙。马超为什么此时突然急于撤退? 阿鸯推测,天气突然大寒,马超等关中诸军御寒装备不足,难以在野外继续对峙下去。 另外,由于马超等关中联军在春季三月时,就在潼关屯集十万大军,加之用于长途输送粮草的人力,马超等关中联军各部,当年的农业生产几乎全废。此时秋季已过,冬季将临,马超等关中联军各部却征收不上来新粮,全军有断炊之虞,所以联军各部急于散兵就食。 现在许多读者对粮草如此紧缺不甚理解。古代如何,阿鸯不能亲历,但对近代中国农村的状况还是知道的。一直到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前、包括建国前,中国普通农民家庭都处于家无隔年粮的状况,别跟我提地主,他们是极少数。许多家庭在新粮还没下来时,便“青黄不接”了。这还是正常状况下,如果像当年“大跃进”那样,把壮劳力弄去大炼钢铁,就会饿死人了。马超等关中联军的这次反叛,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缺乏,其状况只会甚于当年的“大跃进”。 到此,我们已不难理解,曹操为什么要在九月时全部渡过渭水。因为天气大寒之后,马超等关中联军就再也无法支撑了,曹操必须把他们紧紧粘住,让他们不敢撒腿跑路。 那么,曹操为什么又不出战呢?很简单,曹操想借此麻痹敌人,使马超等关中联军产生轻敌思想。最重要的是,现在还不具备在大决战中的必胜条件,曹操不想把双方三十多万人的大会战,还有关中,甚至是国家的生死前途交给战场上的幸运之神。靠神不如靠人,靠人不如靠己,靠己就不能心存侥幸。 孙子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曹操要怎样做才能“先胜”呢? 离间计 这时贾诩建议使用离间计,情节一如演义。结果,离间计使马超、韩遂等互相猜疑,但是,还没有演变到演义中那样自相残杀。那这样的离间计还有什么用呢?用处可大了!只要联军各部互相猜疑,曹操就已经具备了在即将发生的大会战中的“先胜”(具体细节后面详述)。 曹操为什么早不用离间计,而偏在此时开始用离间计?离间计用早了,曹操还没有完成攻击的准备,如果联军内讧,自己一哄而散,各回老巢,或投顺曹操,曹操不能彻底摧毁他们的武装力量,那曹操前面不都白忙活了。 后来,在与韩遂最后一次会晤中,曹操一反原先一贯示弱于敌的作法,突然列出五千铁甲骑兵,阵列森严,“精光耀日”,关中各军,无不为之震慑惊恐。这是曹操大战前打击敌人的士气,为“先胜”又添一砝码(其对战斗所产生的直接效果后文详述)。 《孙子兵法》“五事”中的第四件是“将”:“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离间计严重破坏了关中诸将的为将之道,使得他们把心思不是用在如何战胜敌人上,全都用在了如何提防自己人。 “胜兵先胜”已经完成了,现在是“而后求战”的时候了。 渭南决战 离间计刚刚施用完毕,曹操立即与马超约期会战,而马超也急于结束对峙状态,遂发生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为了精确,我们直接引用史书原文:“公乃与克日会战,先以轻兵挑之,战良久,乃纵虎骑夹击,大破之,斩成宜、李堪等。”三国史上最大规模的一场会战,陈寿只用了三十多个字就给交差了,实在有点那个,不过,和司马迁比起来,还算好的了。 如果对渭南决战的描述就此结束,似乎有点太那个头重脚轻了,阿鸯只好画蛇添足了。 这里的“公”是指曹操。 “轻兵”是什么意思?阿鸯说不好,阿鸯只知道“重兵”是什么意思,不过,这你也知道,阿鸯就不解释了。 “挑之”,阿鸯理解,和挑逗的意思差不多。在这里就是,打一下,还不能把对方打得太痛,下手太重,对方会急眼跟你玩命的。但还要给对方以感觉,他随时都可能遭到攻击,使他时刻不得安宁而疲惫不堪。既让对方不胜其扰,还要让他不敢全力还击,怕遭到曹操五千铁甲骑兵的回敬,而使自己的损失大于其他各部。就好像虽受挑逗,还不敢公开去求爱,怕一旦遭到拒绝而受同伴嘲笑。 曹操此次决战能够全胜,战术上有两个关键。 第一步,“轻兵”疲劳敌军。 “轻兵挑之”的目的,就是让敌人全军劳的同时,能让自己的“重兵”逸,达到以逸待劳的目的。这事说起来容易,具体如何实现,史书上没有交代,阿鸯也学浅不知。 曹操的“轻兵”凭什么就能和马超等关中联军“战良久”?这就是离间计的功劳了。如果关中联军同仇敌忾,上下一心,曹操的“轻兵”显然无法“战良久”。正是因为此次大会战前,曹操先用了离间计,使得关中各部各怀异心,结果是,临战时皆不肯出力,使得曹操只用部分兵力即能与之长时间相持。 第二步,“虎骑”重击敌军。 也许有的读者要问,曹操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出动虎骑?如果一开始就出动虎骑,面临生死关头,本能会使关中联军各部抛弃嫌疑而死地求生的。如果待敌疲惫后,再施以重击,敌人既使有心拼命,也已无力搏杀。 关于渭南会战的策略,曹操后来说到:“连车树栅,为甬道而南,既为不可胜,且以示弱。渡渭为坚垒,虏至不出,所以骄之也;故贼不为营垒而求割地。吾顺言许之,所以从其意,使自安而不为备,因畜士卒之力,一旦击之,所谓疾雷不及掩耳,兵之变化,固非一道也。”马超等关中联军一败而军马损失殆尽,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坚固的营垒可以退守。不建营垒,是因为曹操的骄敌之计使马超等认为,曹军弱不能战。 尾声 一场惊天动地的大决战结束了,“遂、超等走凉州,杨秋奔安定,关中平。”这场大决战,关中诸将的武装力量基本损失殆尽,从此结束了关中军阀割据的局面,关中各郡进入了朝廷直接掌控的范围。顺便提一下,马腾由于受马超叛乱的牵连,在曹操回到京城后,全家被杀;马超由于陷父于死地,从此而声名狼藉。 曹操从起意解决关中问题伊始,便精心运筹战争“五事”,在最后决战时刻,使对手关中联军“五事”皆失;在战役进行中,恰当运用兵者诡道、正奇结合的用兵之法,以最小的代价赢得了决战的全胜。由此观之,曹操在渭南之战中的谋略,堪称“庙算”胜敌的经典。 |
小黑屋|三国艺苑 ( 鲁ICP备2023037446号 )
GMT+8, 2025-1-9 10:58 , Processed in 0.135084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